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淡的味道     
将孙犁小说的风格命名为“平淡”是我长期以来一贯的想法。这里的“平淡”并不带通常意义上的贬义,而是指孙犁在小说创作中某种刻意为之的趋向。《芦苇》一开始就把敌人的轰炸置于小说的背景,而将“我”的躲避尽力突出。小说中,战火的硝烟被冲淡了,代之的是“我”与两个妇女的军民鱼水情;小说中,血雨腥风的味道被淡化了,代之的是人性中的纯朴与善良;小说中,可能被编织得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也化解了,代之的是闲聊式的对话和几个让人心动和心痛的细节。《芦苇》中,孙犁刻意为之的是一种将曲抹为平、将浓冲为淡的风格。不过,外表上平了、淡了,…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主要是引导学生鉴赏文本中所蕴含的战争小说的另类风格。这是一次基于阅读、鉴赏战争小说又高于阅读、鉴赏战争小说的艺术鉴赏活动。故此,我们有必要探寻激发学生乐读、善读、善品孙犁《芦花荡》浓厚兴趣之策略。一、灵动导入,诵读品鉴文本孙犁的《芦花荡》是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战争小说中具有另类特质的、颇具艺术张力的语言艺术。因为在  相似文献   

3.
试论孙犁小说创作中的童年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的小说与“保定作家群”乃至其他当代作家的作品相比,呈现了不同的美学特征,而孙犁的小说创作在前后期也体现出迥异的风格变形,这是作家小说美学机制调整和转型的结果,作为美学机制的一个要素的“童年情结”,对孙犁前后期小说风格的形成和变化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犁解放区短篇小说中出现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可以分为讲故事的“我”和隐含作者的“我”两种类型,它们在价值观上的和谐统一是作品产生清新俊丽风格的深层原因。论文以《邢兰》、《女人们·红棉袄》、《走出之后》和《纪念》四篇小说为例,分别从叙事者“我”的身份、“我”的话语言说方式和“我”所承担的叙事功能三个方面人手,结合孙犁自身的传统文人品性和人道主义情怀解读其解放区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孙犁的《荷花淀》等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们是时代的馈赠,也是孙犁艺术追求的结晶。对孙犁小说的转载、出版、研究和评论,是孙犁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虽然受到政治的影响,但孙犁小说整体上是受到学界和大众的肯定和欢迎。影视改编和连环画等使孙犁小说的传播方式多样化,中学语文教学在孙犁小说传播上功不可没,但也暴露出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繁复多样的风格流派中,现代抒情小说独具特色。 现代抒情小说从二十年代开始得到发展,鲁迅的《故乡》开辟了抒情小说的源头,被称为“东方的伟大抒情诗”。从鲁迅、郁达夫到废名,奠定了抒情小说的基本模式;沈从文的小说则完成了抒情小说从题材到形式的飞跃,《边城》标志着抒情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肖红的《呼兰河传》则在抒情小说艺术上另僻蹊径,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灌注了时代的精神,是对抒情小说的一个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抗战小说,在困难当头之时,多发出鼓角之声。孙犁的小说也写抗日战争,但它却似一支牧笛,以柔美的音符,欢唱农民保国卫家的美好心灵,真善美的极致,《荷花淀》上那支清新秀丽、芳香四溢的荷花,虽经时间的淘洗而永不衰败。诚然,这与孙犁小说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有关,而这种风格,又与孙犁的个性气质、审美情趣紧密相联。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名家档案】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薄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相似文献   

9.
以著名作家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不只是孙犁个人小说风格的呈现,而且是指一种具备了独特审美品质的作家和小说群落的总体风格。本文通过考察“荷花淀派”中坚代表者孙犁的心路历程、小说创作,阐述了“荷花淀派”的形成过程、风格特色及现状。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09-115
"物"是孙犁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审美维度。孙犁不同时期的小说中留下了人与"物"的不同关系。"物"成为理解孙犁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孙犁小说的风格与叙事嬗变都与"物"有关。只有把握了"物"在孙犁小说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孙犁小说的深度和广度。在土改小说中,"物"的叙事功能越发突出,"物"不但具有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还具有了批判和反思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孙犁是独树一帜的存在,数十年间,对孙犁小说的分析评价从不间断。既有诗意创作的定位,也有散文化风格的新论;有的称其创作为"诗意小说"或曰"诗体小说",有的则认为孙犁小说具有散文化倾向。各种见解都有道理,但也存在着概念含混、分析片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解读】孙犁的《芦花荡》是一篇描写抗日战争的小说。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但在孙犁的战争小说中,更多展现的是非常态下的人性。  相似文献   

13.
蜚声于中国现当代文坛的散文家、诗人、文学理论家、著名小说家——孙犁,以其作品的突出质量和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孙犁的所有创作中,尤以《荷花淀》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赢得众多读者的青睐,独领风骚于中国现当代文坛,乃至在孙犁周围形成了一个较有影响的“荷花淀派”。 孙犁和他的作品何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呢?究其根源,是在于孙犁的创作有他自己的一贯  相似文献   

14.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这是《荷花淀》教学的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品味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品味孙犁小说风格。上课前,我提了两个问题:你喜不喜欢这篇小说?你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小说? 前一节课学生已经通读了小说。本节课的前20分钟,师生又一起梳理了小说的情节,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此时,我正准备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小说中的经典情节“夫妻话别”,却意外出现  相似文献   

15.
《芦花荡》是传统名篇,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是欣赏的重点。他的小说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情节,作品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所以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成三点:①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②理解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③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的含义。(要通过对小说语言的品味悟出)  相似文献   

16.
诗与小说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是借诗的语言形式(叙事诗)来写小说,为诗体小说,如普希金的《叶普盖尼·奥涅里金》;一是使诗的意蕴内化到小说中,为诗化小说,孙犁的《荷花淀》是此类作品的代表.诗化小说作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同样具有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但和一般小说相比这三要素又有独特之处,本文结合孙犁的《荷花淀》做逐一浅析.  相似文献   

17.
《荷花淀》是孙犁先生的名篇,是—篇代表孙犁先生独特艺术价值和艺术追求的短篇小说。以往对《荷花淀》的解读,无一例外都偏重于小说中鲜明的人物个性,微妙的心理活动以及明丽恬静的自然景色,而忽略了在这之后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文《荷花淀》里的一句话“可慌呢”的“慌”字,应该作何解释?查首次发表《荷花淀》的延安《解放日报》,以及后来收入《荷花淀》的孙犁的小说散文集,有关的一段原文是这样的:“可慌(高兴的意思)呢,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括号里“高兴的意思”是作者所注。一九八○年第二期《天津师院学报》发表的袁振声同志《漫谈孙犁作品的语言风格》一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可孙犁小说的“诗体小说”风格,主要关注作品特色以及创作方法的研究。本文意在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孙犁的创作观,从创作立场、作品题材、主题、表现手法及文学精神等方面探索在强大的政治语境下作家可以怎样坚持个性从而创作出能够穿越时空隧道的充满艺术生命力的作品,这种坚持正是孙犁作为作家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20.
宋晓州 《文教资料》2008,(24):16-18
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对孙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散文化的创作、对女性美好的表现上,从而造成了孙犁执著于抒写人性的美好的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村歌>的解读,重点分析孙犁小说所内含的政治隐匿和政治意识,揭示孙犁小说艺术特色的别一种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