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老师,他说他喜欢我!”“啊!是吗?……有人喜欢不好吗?”“老师,不是那个意思,是那个意思……”“到底哪个意思?无论什么意思,我认为有人喜欢总比没人喜欢好,难道你希望没人喜欢你吗?我倒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我,themorethebest.”“老师,可是,可是,……我又不喜欢他。”“你看你看,你不喜欢的人都喜欢你,你喜欢的人肯定会更喜欢你这么多人喜欢你,难道你不高兴吗这说明你是一个多么出色的好学生啊!老师也喜欢出色的学生!”满脸泪痕的她开始破涕为笑了。“可是,他还说因为喜欢我而无心学习。”“这可不太好。但你烦恼什…  相似文献   

2.
    
有人喜欢皎洁明亮的月亮,有人喜欢五彩缤纷的晚霞,有人喜欢充满生机的春雨,而我却喜欢寒冬里那洁白无瑕的雪。昨天下午,我们还在学校里专心致志地上着课。我不经意朝窗外望去,猛然发现一片片鹅毛般的大雪从茫茫天穹中无声无息地飘落下来。啊,洁白无瑕的雪!过了一会儿,雪更大了,雪花密集起来,像柳絮,一团  相似文献   

3.
教例: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3课《林海》我在教学本课第二段第三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投影出示):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师:大家读读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生:我喜欢第一句。第一句话是个比喻句,把小红豆比喻成了珊瑚珠。师:没有别的意见了吗?生:不是说比喻是让事物更形象,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吗?所以一般应用大家较为熟悉的事物作比,可是“珊瑚珠”我…  相似文献   

4.
雪的味道     
新年祝福冬天到了,鹅毛般的雪花纷纷从天上飘落下来。森林里,兔妈妈和她的四个孩子正坐在火炉边烤火。兔妈妈看着窗外的雪,想了想,问:“孩子们,你们知道雪是什么味道的吗?”性急的小黑连忙说:“妈妈,我知道,雪是咸的,因为它像白色的盐。”小灰眨了眨眼说:“雪是甜甜的,因为它像  相似文献   

5.
<正>惠子善譬是《新序》中讲的一个故事:梁惠王表示不喜欢惠子说话总用比喻,惠子说:“有一个没见过弹弓的人问我弹弓长什么样,我回答‘就是弹弓那样’,他能明白吗?”王摇头。于是惠子说:“应该跟他说‘形状像弓,只是弦是用竹子做的。’说话的人用大家熟知的东西来描述大家不知道的东西,来使人明白,你让我不要用比喻,做不到啊!”故事告诉我们,好的比喻能够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让人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6.
大家最喜爱上的课程是什么?这一天几个同学在阿毛家聚会时就议论开了 :才女最喜欢的是外语,平时她简直能和老外用英语对话呢。小咪喜欢语文,张大嘴爱上体育课,还有的喜欢物理或生物等等,但就是没人喜欢数学!  阿毛暂时没有吭声:她当然不怕数学,但此刻她却在盘算采用什么办法来激发大家对数学产生兴趣……  “对了,”她突然开口说,“我给你们讲一个福尔摩斯怎么破案的故事,好吗?”  “哼!”号称小侦探迷的李伟说,“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我都读得烂熟了,不要听!”  “我的这个故事可是书上没有的,”阿毛微笑着说,“因…  相似文献   

7.
焦东东 《河北教育》2010,(1):F0003-F0003
天下大雪。 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落地似鹅毛。”县官接了一句:“满天下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又何妨?”这时,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骂了财主一句。  相似文献   

8.
浓浓雪中情     
韦川 《初中生辅导》2010,(29):16-17
窗外,不知什么时候飘起了雪花,开始是小朵小朵的,后来便是鹅毛般的雪花从天空不断飘落,地上不一会儿就白了。一年难见一回雪的同学们兴奋了,有的说:“哇塞!好大的雪呀!”;有的叹道:“美哉!壮哉!”;有的高呼:“让雪花飘得更猛些吧!”而此时我的思绪早已随那片片雪花飘飞到了去年的那场雪中……  相似文献   

9.
微格情境学习完了《分数的意义》,徐老师说:“现在我们大家总结一下,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学生们一个个把手举起来。一生:“我学到了一个新知识,就是分数的意义。”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你能具体地说说吗?”一生:“老师,我来说。分数的意义,就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一生:“我来补充。分数的意义是:分数是用来表示单位‘1’平均分以后得到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师:“还有谁来说?”一生:“我们还学到了单位‘1’的概念,知道了单位‘1’和自然数‘1’不同。”师:“还有吗?”学生们都皱起了眉头,再没有举手的。师:“想想…  相似文献   

10.
打雪仗     
<正>“哇,外面下雪啦!”“真美,太好看了!”“这是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呢!”还没到下课时间,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已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老师刚转过身在黑板上写字,同学们整齐统一地朝窗外行“注目礼”。我也很想看看外面的雪花,心里痒痒的,但我要看雪,就得越过孟虎的脸,这个客观限制令我扼住了自己的想法。下课铃刚刚响起,深知“民间疾苦”的老师向大家比画了一个手势,同学们乌拉乌拉地欢叫着,潮水一般朝门外涌出去。我慢吞吞地跟在他们后头,落了单。  相似文献   

11.
不知是谁说了一声:“下雪了!”是小雪花?是星星?还是月亮阿姨?我掀开窗帘一看,夜空中,摇摇晃晃地飘落下来的小雪花不肯落地,难道它们还没有听够星星讲的故事吗?我迫不急待地领着妹妹,提着小桶,拿着铲子,冲出了家门。我们来到一片平地上,开始了我们的工作。我们先把雪堆成一堆,又厚又高又白。我把它修改成扁圆形。妹妹问我:“姐姐,咱们给雪娃娃做一个小三角耳朵,再做一双像月亮一样弯的眼睛,好不好?”我笑着说:“好啊,不过要是再胖一点,就更像你所说的‘怪物’”了。说完,我和妹妹都哈哈大笑起来。我又欣赏起这雪景了…  相似文献   

12.
2010年的年末,一场大雪悄然而至。我走进教室,问学生:“看见雪了吗?”“看见了。”“你能在小组内跟同学说说你的见闻吗?”顷刻,发亮的双眸、飞舞的双眉,无不在诉说着这场雪带来的快乐。片刻的热闹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诉说着自己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13.
王毅 《教育》2006,(10):44-44
一位老师给一名优秀的学生写了这样一段寄语:“你知道吗?老师喜欢你课堂上炯炯有神的目光;喜欢你做作业时一丝不苟的神态;喜欢你劳动时埋头苦干的模样;更喜欢你运动场上顽强拼搏的英姿;下学期在课外阅读上敢和王某比高低吗?”这名学生的家长说:“看了老师的寄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女儿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一幕幕,  相似文献   

14.
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我用了“阅读提示”中的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用枪威胁争抢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原本想让学生“对抗”起来.没想到问题一抛出,学生竟异口同声地说“对!”怎么会众口一词呢?他们平时不是喜欢跟我较劲儿吗?我的课前预设被打乱了.但我仍不死心地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全班同学,  相似文献   

15.
感谢那场雪     
我是一个非常爱雪的人!每到冬天,我时常会站在窗前静静地望着窗外,企盼能看见雪花,看见大雪。今年初春的一天夜里,悄悄地下起了大雪。早晨,我拉开窗帘,被外面的景色惊呆了,我禁不住大呼起来:“啊——好大的雪啊!”我兴奋地跳着,喊着,真想把外面的雪都搬到自己家里来珍藏着,让它永远不化。早饭后,我激动地走在上班的路上,一路欣赏着树上、墙头上、草坪上的雪。当我来到教室时,我看到学生也在兴奋地看着窗外,眼中满是渴望,满是向往。我知道,无论我怎么唤都是唤不回来的,他们对于雪的亲近和热爱已超过了一切。我想,这是个训练学生作的良机,错过岂不可惜!于是。我大声喊到:“我们一起玩雪去!”  相似文献   

16.
先讲两个课例:一个是最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到的:成都市石室中学的李镇西老师,在外地借班上课,讲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快结束时问学生:“喜欢这篇文课文吗?”多数学生说喜欢,但有一生站起来说不喜欢。李老师在表明自己也非常喜欢这篇课文的观点后,马上给予后一位同学以肯定,并要他讲讲不喜欢的理由,还高度赞扬他敢于对大多数人说“不”。另一个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大多数回答说是“水”,一个学生回答说是“春天”,老师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这两个课例,…  相似文献   

17.
雪地上的身影孟庆林天刚蒙蒙亮,我起身到户外锻炼身体。雪,好大的雪啊,如鹅毛般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大地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远处,一个人顶风冒雪地走来,近前一看,是李瑞启老师。他满身披着白花花的雪,简直是个雪人。“李老师,您这么早就上班去呀?”“我习...  相似文献   

18.
在讲授《第一场雪》的课堂上一切都按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班同学也都被老作家峻青对第一场雪细腻优美的描写吸引住了。可是在最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总结概括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两位学生对我的总结提出了疑问。“老师,大家都知道下雪天是非常寒冷的,可课文中又为什么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呢?”“对!老师,既然前面课文讲了大雪可以帮助庄稼冻死害虫,那又怎么能说厚厚的大雪像棉被一样保护小麦过冬呢?这不是刚好前后自相矛盾吗?”对学生突如其来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在课前倒真是没有认真细致地考虑过。不过学生…  相似文献   

19.
颜凌 《青海教育》2006,(9):78-79
[片断一]教师:同学们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就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看见大蜜桃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先要回答几个问题。”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说:“行啊!”师傅说:“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学生回答)师傅说:“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学生回答)师傅又说:“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请写出这个数?”“半个。”“那半个该怎样写成数呢?”悟空、八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吗?你们会写这个数吗?  相似文献   

20.
学生:老师,为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在说明文中又叫做“打比方”呢?它们有什么不同吗?老师:打比方的确就是比喻。只是在其他文体中,它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文采,使抽象深奥或枯燥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而说明文中的打比方主要是为了使读者更容易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就像你在教室里是学生,而在运动场上就成了运动员了一样。学生:老师,您说下定义一般用判断句,那“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为什么不是下定义呢?老师:判断下定义的标准不只是判断句句式,最重要的是能将此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点概括出来。水不只是征服沙漠的武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