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事开头难。教师每天在上课,每节课都要开头,这个头怎样开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抓联系,巧设疑”、“举实例,诱兴趣”、“勤动手,启思维”等导人新课的方法。一、抓联系,巧设疑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很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给教师的建议》上册第57页)我用抓住数学的内在联系巧设疑问的方法导入新课,试图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例如:在讲代数“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一节时,我不是自己去导公式,而是首先复习了三角函数的定…  相似文献   

2.
课文《中彩那天》的主要内容是:“父亲”买了两张彩票,一张是自己的,一张是帮朋友库伯买的并写上“K”为记号,其中库伯的彩票中了奖(库伯并不知道),面对道德抉择,“父亲”把中彩的奔驰轿车交给了库伯。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骨干教师在杭州某中学举行观摩课。教学《山中访友》(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执教者以“学贵于思,思贵于疑”开篇导读,指导学生朗读,然后设问:“读后你最想知道什么?”接着选择三个句式让学生分组讨论:“我知道了……”(与文本对话),“我体会到……”(与心灵对话),“我学会了……”(与他人对话)。讨论后又归纳出一个共同问题:“怎样交友,交友何为?”  相似文献   

4.
自读导言1.通过学习《窦娥冤》,进一步了解元杂剧中“生”“旦”“丑”“末”等戏剧角色和“云”“科”等戏剧道白吟唱手法的作用。2.通读全文,理解情节,体会主人公在送别时难舍难分的微妙心理。3.理解课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曲词中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自读程序1.导入。(1)吟诵几句课文中精彩唱段或话白(教者自选),或放相关录音、录像(能采用自制多媒体课件更好)。(2)抽问学生:①这些词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调?②语出什么作品,作者是谁?(解说:吟诵课文精彩语句,意在激发…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计】(片段)活动(一):猜一猜。师:同学们,你喜欢放风筝吗?多媒体演示:屏幕出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尔后出现金鱼、蜻蜓、蝴蝶、脸谱风筝的一半画面。师:这些风筝只能看到一部分,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风筝?在学生猜出分别是什么风筝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像这样只有一部分的风筝能飞上天吗?为什么?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它们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学生猜说后,教师多媒体演示以上风筝另一部分的画面,让学生初步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教师出示“金鱼风筝”的纸片,接着把风筝对折,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发现…  相似文献   

7.
为了“个人“意义”的产生——“体悟教学”策略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应停留在文本本身的讲解与现成结论的记诵上,而应该把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促使客观的、外在的文本与学生主观的、内在的生活体验、情感态度和理智能力发生“碰撞”,在“碰撞”中,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个人意义”。“体悟教学”强调运用一定的策略(如调动主动性、鼓励参与和交流等)和方法(如设问~理答、设境、换位、对比等),使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经验(直接的生活经验和间接的学习经验、知识背景)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三疑”是《不倒翁》这一课教学的主线条,即“生疑———释疑———存疑”。抓住这条“疑”线进行实验教学,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效。1生疑新课开始,让学生玩大小、造型、色彩、制作材料不同的各种不倒翁。提示学生:谁能玩倒它?营造热烈的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生疑:不倒翁为什么不倒?2释疑实验一:牙签扎橡皮泥。用牙签扎上一团橡皮泥,倒立在食指上(见图1)能否立住?怎样才能立住?为什么?结论:上轻下重立得稳。实验二:对比演示(1)号和(2)号不倒翁(见图2)。制作说明:(1)号和(2)号的制作材料均为挖空的…  相似文献   

10.
初中阶段英语课本,主要以对话形式为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对话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导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方法。一、设疑法(提问法)它适合于中等难度的对话。即先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对话或听对话录音。但所设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既可有Why-questions又可有Yes-No questions。例如:人教版第二册Lesson 49,教师应先将下列问题用投影仪投射在屏幕上,让学生合上书,听录音回答问题。1…  相似文献   

11.
陈米华 《云南教育》2007,(7Z):36-37
一、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吗?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于是,许多数学教师认为,每节数学课一定要创设隋境,不是情境导入的课就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构建体验式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情境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情境”作为教学平台,让学生通过语言体验、意义协商、情感交流的方式来习得语言的教学过程。这种“情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1)学习要与情境相联系;(2)学习要与真实活动结合起来;(3)学习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的情境越真实,学生构建的知识就越可靠,学生就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知识。  相似文献   

15.
一、导入,揭题你有没有饿急了的时候?当你许久没有吃到食物,非常饥饿的时候,你最盼望什么?说说自己在饿急了的时候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尊严》(板书课题),课文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点评开课以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出课题,通过学生的讲述,再现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情境,为学习课文故事定下情感的基调。二、初读感知,弄清“尊严”其义1.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通语句,读准字音。犤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是:小声读、默读、大声读,找好朋友一起…  相似文献   

16.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如在讲完圆柱的体积公式V=sh后,要介绍圆锥的体积公式,我拿着等底等高的圆柱(无一底)和圆锥(无底)的模型,问学生,这二者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学生就会想办法解答,有的拿圆锥模型装水倒入圆柱,有的则用圆柱装满沙土倒入圆锥,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便可轻而易举地得出V锥=1/3sh,既轻松愉快,又记忆深刻。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些理念呢?笔者认为,当前的数学教学应打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无形屏障,让数学走向生活。一、数学源于生活,激发探索欲望“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弗赖登塔尔语)。因此,数学教学应像《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同样,数学教学更应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他们在认识、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回归生活”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一、设疑激趣 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都在动物园或电视中看到过狮子,(板书:狮子)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学习的21课,是讲两只小狮子的故事。(在“狮子”前面加上“两只小”三个字) 3.齐读课题。 过渡:在一座大森林里,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你们想知道这是两只是什么样的小狮子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用铅笔勾画生字。 3.同桌齐读,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 4.请三个同学读课文,甲读1-2自然段,乙读3-6自然段,丙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20.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红梅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45×10=450(元),50×8=400(元),50×8-5×8=360(元),50×8-5×10=350(元),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