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所谓物理学业不良,是指学生智力正常而物理学习成绩低下。认知结构存在缺陷及对物理学习的自我监控水平低是造成学生物理学业不良的两大认知因素;而物理学习的兴趣淡薄及自我效能感低下则是造成其学业不良的主要非认知因素。转化物理学业不良学生的对策是将“抓认知”和“抓非认知”两手同时进行:在认知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在非认知方面要启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测量,主要采用确定问题测验(DIT)和道德判断测验(MJT);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包括能力倾向、政治倾向与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以及高校类型、课程经验和课外经验等高校因素;大学生道德认知与其他心理发展的关系,其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同一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存在密切关联.今后的大学生道德认知研究需着力于研究理念、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3.
权威认知主要是指对权威关系的认知,是社会认知的重要方面。目前对权威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对权威关系的认知及权威认知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权威关系的认知研究集中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上;影响儿童权威认知的因素主要有权威特征认知、命令类型、社会情境、问题发生领域、文化因素和儿童的人格特点等。  相似文献   

4.
学习障碍已成为当今学龄儿童常见的问题,并引起国内外各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言语型学习障碍的认知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视觉一空间、语言、抽象信息等方面;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认知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视觉和空间、性格和行为、社会认知等方面。对学习障碍的教育矫治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措这样一个深刻问题。一个人在学习中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既有认知活动,也有学习动机、兴趣、情绪、意志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可以说,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这两个方面,对获得学习上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作为终身教育一部分的继续教育中,非认知因素是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条件,它的品质好坏与否,在一定条件下对学习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浅析非认知因素与继续教育的关系》一文(P52),就专门对这一问题做了较深刻的阐述,提醒我们不可忽视非认知因素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非认知及认知因素与英语写作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认知因素和认知因素是心理因素的两个重要方面。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非认知与认知因素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成功开展及教学效果是否明显。本文对非认知与认知心理因素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分别作了分析和阐述,并针对这两种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一些英语写作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合作学习"为切入点,研究小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结果表明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非认知因素方面,整体上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人际关系、情绪、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自立等方面,但同时合作学习的成效与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相联系,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尚没有表现出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我国数学教学中,人们一直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实践证明,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  相似文献   

9.
阅读困难儿童是学习困难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遗传、脑神经机制以及认知技能等多方面同普通儿童相比都存在差异,其中脑神经机制和认知技能的差异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两个方面.在脑神经机制方面,阅读困难儿童在脑结构和脑功能上存在异常;在认知技能方面,阅读困难儿童存在语言学范畴和非语言学范畴两个方面的缺陷.在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差异与缺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汉语阅读困难儿童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浅谈非认知因素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素质的人才将成为新性因素。研究发现,非认知因素在创智力因素的区别,它与创新能力的关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能力将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造性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分别阐述了非认知因素的含义。它与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饶斌 《教学与管理》2009,(10):88-89
影响语言学习成败的因素众多,既包括认知因素,也包括非认知因素。虽然以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焦虑情绪等为代表的非认知因素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不如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准备性及智能等认知因素直接,但其作用仍很重要,因为这些非认知因素也极大地决定着学习者学习的最终结果。而以往的研究早已发现并证实了非认知因素对学习者学习所起的作用与语言学习环境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里外语学习方面“学业弱势群体”(ADG:academicallYdisadvantagedgroup)的存在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现实,造成个体差异的因素一般被分为两类: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该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外语学习个体差异进行分析,在认同个体语言认知能力差异存在的同时,指出应该在实际外语教学中体现对该差异的尊重,并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改善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A5):64-66
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内容繁难复杂。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三角函数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学习障碍,主要分为认知因素障碍和非认知因素障碍。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通过传授知识技能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产出。近年来国际教育经济学界特别关注非认知能力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及教育对于非认知能力的影响。非认知能力在教育影响劳动力市场产出这一关系中表现为:工作前毕业生评价自身就业力主要基于专业能力,工作后个性品质等非认知能力因素对于毕业生适应职场、提高就业力等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非认知能力因素可以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增进人际交流、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等途径来培养。  相似文献   

15.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不良特征与教育措施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习困难问题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针对学习困难学生不良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转化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困难学生的不良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和心理健康三个方面 ,通过教育训练 ,有利于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  相似文献   

16.
从价值认知和期望认知两个方面探讨了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在对子女教育的价值认知方面,农民工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在对子女教育的期望认知方面,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一般较高,而影响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期望的主要因素有农民工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子女的成绩.虽然农民工重视子女的教育且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也较高,然而,经济的贫乏决定了他们为子女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困窘;知识的有限决定了他们对于如何正确地引导子女,如何理性地设计子女教育计划的盲目.  相似文献   

17.
邹姝丽 《海外英语》2011,(11):160-161,163
英语听说能力是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非认知因素在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对非认知因素对英语听力教学影响分析探讨,提出在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机,准确把握性格特征创设积极的情感体验,锻造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相似文献   

18.
周金燕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3,(2):120-154+191-192
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正日益受到重视,但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六个省市初高中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及相关因素数据,并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技术对50多个潜在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和识别。一个重要发现是:与人连接的“关系类”因素——父母的教养风格、学校的师生交流、同伴关系以及校园欺凌等,是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而在传统上被认为重要的“资源类”因素——学校资源、课外班学习以及父母养育时间的投入等,却与非认知能力的关联较弱。家庭经济社会背景仅预测了一小部分非认知能力。这表示不同于过去主要以学业成绩为产出、注重资源投入的方案,以非认知能力为产出的教育投资研究应转向对父母教养态度及策略、教师支持和沟通、同伴支持等与人连接因素的关注。本研究的发现也为教育投资突破家庭禀赋和学校资源约束,促进平等甚至阻断贫穷的传递提供了可作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让我们先来了解非理性因素是什么?哲学界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非理性因素是指以非逻辑思维式出现的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幻想、想象、顿悟、灵感、直觉、潜意识、信念等形式。非理性因素在认知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它对人的认知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知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激活、驱动作用,和调节、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职业教育身份惯习”的概念框架,以PISA2018数据中部分国家的中职女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学业表现、非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职教女生在学业和非认知能力方面均不如普教女生。关系欺凌是中职女生校园欺凌的主要类型。结合学业和职业准备度的综合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女生依然属于“高学业低职业准备”和“低学业低职业准备”两类群体。其中,学业投入是影响职教女生学业和非认知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国内普职分流的背景下,讨论了职业教育与性别的交互以及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性别隔离的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