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父母关怀孩子,教师热爱学生。可时常大人们也会困惑:我这么苦口婆心地劝导,他怎么就不理解呢?孩子怎么什么也不愿意和我说呢?……有时心里真是灰蒙蒙的。我们的关爱中是否少点什么呢?那就是尊重。我们的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希望成人把自己当作大人看待,他们希望得到理解和肯定。读者朋友,以下的几篇文章或许也能对你有所启示。关注孩子的心灵 尊重──心灵相通的桥梁──孙老师说  相似文献   

2.
为思维而教     
叶莹 《福建教育》2007,(12):57-57
一日不经意间跟学生提起自己每晚睡前都要看上半小时的书,否则是睡不着觉的。不想不少学生听后竞争相模仿。家长们都觉得很奇怪:平日孩子一般都直接上床睡觉,怎么近日都要看上半小时的书才睡?未曾想原是我的“无心快语“造成的。一些家长更是发出了“老师说一句胜过家长说百句”的感慨。我对自己的“一面之词”引起的效应也颇感意外。细想或是因为学生爱模仿的天性,或是我说那些话时自然流露出的对书的喜爱打动了他们。我不由得感慨:只有真切的情感才能打动人。教师把自己对书的那份热爱、快乐传递给孩子,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感染力和信服力。  相似文献   

3.
崇尚愚蠢     
教育家们告诫家长,面对未谙世事的学童,不要说他们愚蠢,而要说他们聪明能干,这样就越发使孩子聪明。反之,一种暗示效应就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真的很蠢。据说这一理论是洋人做试验做出来的。我想也是,咱们国人不屑做这种试验,做了也不能作这种结论。我们崇尚说孩子如何不行,比方说吧,有一个孩子在大人面前卖了一下乖,结果就遭到了嘲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孩子还能说什么?赶紧闭嘴,回家想想未来咋办吧。 现在的家长们大都会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了。可是,等到孩儿们长大成人了,还能让他们说自己如何聪明吗?倘真如此,那等于…  相似文献   

4.
在孩子眼里,老师和家长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唠叨,芝麻大一点小事,大人们会喋喋不休地数落半天。一次两次还能起点儿作用,念叨多了,孩子的“免疫力”也会增强,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永远“不来电”。  相似文献   

5.
喜欢尝试大人的活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是对大人说:“我自己来。”尽管做起来总是事与愿违,可对他们来说,做每种家务劳动都是一件新鲜而又奇特的事,但是,许多家长却认为,孩子还小,做起家务来碍手碍脚,不如干脆自己做,而且还有危险。由于观念的不同,导致现在的孩子在动手能力、责任心方面有些不如人意。为此,我们根据幼儿同的苏州市级课题:“动手做,学会生活”,制定了子课题“学做家务,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6.
戴芳 《教书育人》2002,(7):20-21
有人说,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像教孩子走路一样教孩子作文,那么,作文将是一件容易和快乐的事。细细思考,确有道理。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大人们总是首先为孩子选择一个平坦的地方,然后扶他站好,再放开手让他自己走。当孩子能走一两步时,大人们又是鼓掌又是亲吻;当孩子摔倒了,大人们又是喊又是打手势,鼓励他们站起来再走。要知道,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鼓励呀。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来到人世间的。同样,如果我们能让孩子在赏识中学习作文,那一定会硕果累…  相似文献   

7.
徐琳 《湖北教育》2005,(1):15-15
排座位之前,我对学生说:“早在报名时,我就收到你们的家长或你们的亲戚朋友给我的招呼,要求我给予照顾,我非常理解家长们的心情,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他们生怕孩子受委屈。但是,还有一些同学,他们的家长没有熟人打招呼,老师是不是也应该一样关爱他们呢?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8.
《家教指南》2006,(3):38-39
《当代家庭教育报》报道,很多幼儿园老师说,有的小朋友天天愁眉苦脸,喊着“烦得很”、“没意思”,上课时总是说“我对这些没兴趣”。这类孩子心理压力特别大,对一切事物都抱消极态度,学习也缺少创造力和积极性。老师们经过家访发现,这些孩子家长多是比较繁忙的上班族,他们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平时爱发牢骚。一位家长介绍,5岁多的儿子总好说:“你烦不烦啊?”那口气和神态就和他妈妈非常相似。另一位6岁孩子的母亲则反映,她的孩子口头语是“生活像一锅没味儿的白菜汤”等等,这也是孩子爸爸绎常说的。  相似文献   

9.
今天在市场与一位家长聊天,她告诉我,她朋友的孩子在某幼儿园,该幼儿园事儿可多了,这个老师怎么样,那个老师怎么样,保育员怎么样……最后又“善解人意”地说:“不过,我觉得咱们三幼挺好的,没那么多的事儿。老师对孩子也好。”听了这位家长的话我不禁感慨万千,她的话虽然没有含沙射影的意思,但在她面前,我忽然觉得脸上一阵阵燥热。其实孩子和家长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虽然自己班里的家长当着我的面没说我们不好,但我们就真的那么好吗?平时在…  相似文献   

10.
“老师,我孩子写的是哪张啊?”A家长一脸茫然,找不到自己孩子写的话。“老师,这张是不是我孩子写的?”B家长指着月牙形的小纸条不确定地问。“这孩子,想不到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我平时真是太忽视他了。”C家长凝视着自己孩子写的纸条,一脸愧疚……教室黑板上的“童心絮语”海报,成了家长们最关注的焦点。他们汇聚在教室的黑板前,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有羞愧难当的,有愁眉苦脸的,有作沉思状的,也有十分激动的……众家长争看着学生们这些歪歪扭扭的字,而我这个班主任倒被他们撂在一边,备受冷落。原来,家长会的前一天,我征询学生们的意见,大家有…  相似文献   

11.
父亲过生日,全家人济济一堂,长幼分成两桌,美酒佳肴很是丰盛。长辈们的一桌已经开宴了,这一桌上其他孩子也已动筷了,只有我的小侄女姗姗端坐着。有人问:“姗姗,怎么不吃呀?”姗姗眨眨眼睛说:“我等姑姑和妈妈呢!”大人们纷纷说:“别等了,你快吃吧!”姗姗说:“不,幼儿园老师说,吃饭的时候要等着和大人一起吃!”我弟媳一听,走过来搡了孩子一把,说:“就是你事儿多!哪来这些毛病!”姗姗委屈得哭了,一边擦眼泪一边说:“老师说,好孩子要懂礼貌……”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我常常听到幼儿园老师诉苦:给小朋友正音,教孩子说普通话,有的家长却说孩子“拿腔做调”,教小朋友  相似文献   

12.
曾经不断接到家长的电话,都是反映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平时家长布置孩子多做些练习,孩子就和家长讲条件:家庭作业书写马虎,家长要求重写时,学生不愿意写;自己的学习用品、房间不愿收拾,丢三落四……家长们不约而同地请求老师帮忙多提醒,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作为语文科教师,我也常常发现:很多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态度不端正,动手及实践能力差。而他们偏偏对自己又特别缺乏认识,以致形成了坏习惯。  相似文献   

13.
安静的孩子     
安静的样子很乖,老师家长很喜欢我们安静,他们常说:“你就不能安静一会儿!”大人们喜欢安静,大人们更喜欢让他们的孩子们安静下来,很多时候,他们讨厌多嘴的孩子。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中的调查研究表明:有1/3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然而和学生们厌学及惧怕学校的情绪相比,老师、家长们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孩子在学校的感受。他们认为,“上学对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心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当通过童谣发现孩子和自己的预期有差距而且还对学校、老师表示不满时,就表现出忐忑不安。另外,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一尘不染,接受纯净式教育,对于孩子们面临的压力又缺乏足够了解,…  相似文献   

15.
陈平 《教育文汇》2013,(1):42-42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当了老师,又常听同事们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是的,我带着一颗爱想像的童心,常和学生们徜徉在有趣的故事情境里,平时自己爱读爱写,我的学生们也就养成了爱读爱写、爱编爱说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6.
王栋生 《师道》2004,(3):18-20
如果孩子们不懂得信任。有一次我问学生:“当你们出门时,父母对你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们笑了,不说,我请他们说,大家都不好意思,异口同声地说是“外面坏人多”。是的,如今每逢孩子出门,家长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第二个问题:“小时候大人用什么吓唬你?”答曰:“老拐子”。——也难怪,社会有些邪恶现象是我们当年想不到的,尤其是在一家一个孩子的情况下,谁都怕孩子遭遇不测。我向许多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了解过,他们指着满街目中无人的汽车、摩托车和乱闯乱撞的自行车,无奈地说,他们宁可让孩子晚几年自立也不愿意孩子面临危险。当传媒批评中国孩子生存能力差,中国的家长溺爱子女时,可能应当先呼吁尽早健全社会法治意识,呼唤人们有爱的意识。但是现在我想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你自己意识中有没有很强的“防”的意识?“外面”的坏人多吗?  相似文献   

17.
14岁的小颖离家出走了,在走之前她留给好朋友一张便条:“我爸妈经常把我当小孩看待,不给我一点发言权。昨天他们又给我请了一位家教老师,我说我不喜欢,他们就打我,我实在受不了了。难道大人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吗?”小颖遇到的问题,许多孩子也曾遇到过。一位家长说:“我工作忙,和孩子的接触较少。我尽力给他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他不但不能理解我的辛劳,而且不愿意和我交流,我也完全猜不透他在想什么。现在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我太想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但是又不知道从何做起。”据了解,不少家长有此困惑。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现…  相似文献   

18.
给一年级孩子读《猜猜我有多爱你》,读着读着,我被这只大兔子感动了。感动于大兔子尊重孩子。 你看,小兔子该上床睡觉了,但他还是拉着大兔子的长耳朵不放,他要大兔子好好听他说:“猜猜我有多爱你。”很多家长和老师恐怕没这份耐心,会对小兔子说:“行啦行啦,快睡觉吧!”于是,失去的不止是孩子表达爱心的机会,还有孩子跟家长或教师沟通的意愿。小兔子们可能从此再也不愿意和你交流了。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这位哲人的话说得很好,但是坦白地说,对尊敬孩子这一条,家长们很少做到。家长们早已习惯了抓紧一切时间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把孩子比喻成小树小苗,这都是大人们的创造,所以大人们就理直气壮地来为他们修剪枝条,耕耘锄草。只有大人们才有资格可以喋喋不休地批评孩  相似文献   

20.
有的家长说:“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 有的老师说:“家长不管,不配合。” 其实,哪位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获得好成绩。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 家长和老师的这种误解,往往源于没有很好地沟通。依据时空的变化,家长与老师在教育孩子上扮演着不同角色,他们需要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和支持。 本栏目将陆续发表老师与家长的心语,在家长与老师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