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平陵之变结束了原来意义上的“七贤”林下之游,这时由嵇康、向秀、吕安三人结成的新的关系较前密切的集团可以称为“竹林后三贤”。三贤思想不尽相同,作风尤有差异。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嵇康、吕安被杀,从此向秀失图,被迫出仕,他的《思旧赋》彻底结束了文学史上的竹林时代。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初以来,对竹林七贤的研究空间由文学领域正在向哲学、历史考古等专业发展,具有逐渐扩张的趋势。《事文类聚别集·礼乐部》注引的《魏记》内容,承袭了《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魏记"内容。"竹林之游"包括以嵇康、阮籍、山涛为核心的"七贤之游"与以嵇康、向秀、吕安为核心的"嵇康之游"两个阶段。竹林七贤的价值取向有偏重儒家与偏重道家审美两个方面。竹林玄学研究大致可分为儒道兼综和重视庄学人生体验两个类别。  相似文献   

3.
向秀别传 (向)秀字子期,河内人。少为同郡山涛所知,又于谯国嵇康、东平吕安友善,并有拔俗之韵,其进止无不同,而造事营生业亦不异。常与嵇康偶锻于洛邑,与吕安灌园于山阳。(收其余利以供酒食之费,或率尔相携观原野,极浪游之势,亦不计远近,或经日乃归,复修常业。)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文学家向秀的《思旧赋并序》这篇赋体文是为怀念故友嵇康和吕安所作。此赋分为“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字里行间直陈直叙,除了对亡友的沉痛悼念之外,对当时黑暗政治难以明言的悲愤也流露其中。可谓情真语切,悲愤交加,寓情于景,寄意遥深。  相似文献   

5.
向秀的《思旧赋》以其描绘旧庐悲凉现状,从对旧庐主人离去的悬想,转回到对嵇康刑前“顾日影而弹琴”的回忆,处处围绕重访山阳旧居时所引起的对故友之悼念深情而楚楚动人。根据作者在序文中概括的追念,在赋文中抒发的哀思,很容易把主题确认为悼念怀思。与此同时,人们根据向秀与嵇康、吕安的友善,又感到作者对亡友的事迹和对他们的哀思写得太少了,于是只好又从作者所处的黑暗环境上给予解释。我以为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为此,笔者不揣冒昧,试图从作者艺术构思的层次意蕴上,重新审议《思旧赋》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嵇康与向秀     
由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组成的“竹林七贤”是我国魏晋时期的一个很松散的名士集团,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影响了一代士风。七贤中的嵇康,是个深沉内向,多才多艺的悲剧人物,向秀和嵇康既是学问上的对手和知音,又是生活中的密友,嵇康和向秀的关系,很容易让人想到庄子和惠施。据《晋书》的说法,嵇康被处死主要是因为得罪了司马昭的亲信钟会。有一天贵公子钟会邀请了当时贤俊之士,“乘肥衣轻,宾从如云”  相似文献   

7.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这七人搞了一个另类组合,常聚在河南山阳的一片竹林里喝酒弹琴写诗吹口哨。不知从哪天起,这七贤解散了,再也聚不齐了。先是哲学家向秀改写小说成为美男作家,到大学去做教授,后是机灵鬼王戎炒地皮发横财到国外定了居,剩下的也有几位好久不来了。这天,嵇康来到竹林,坐下来喝了半天闷酒,才等来一位酒鬼刘伶,刘伶拿出一瓶茅台,让嵇康大跌眼镜:“老弟什么时候喝上国酒了?”刘伶一笑:“说出来你不要骂我,是山涛喝不完送我的。”嵇康一脸鄙夷:“没志气,山涛的东西你也要,不怕脏了手!”刘伶十分委屈:“老大…  相似文献   

8.
[1]乐天,即白居易,其字乐天。[2]巴山楚水,刘禹锡曾被贬朗州(古属楚地)、调任夔州(古属巴郡),此泛指贬谪之地。[3]闻笛赋,《晋书·向秀传》记载,向秀的好友嵇康、吕安被司马氏杀害后。他经过其旧居时,听邻人吹笛,乐声哀切,有感而作《思旧赋》,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结尾谈到了向子期的《思旧赋》。向子期是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思旧赋》是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因“吕安事”被杀害而写的。原来,嵇康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及其帮凶钟会等人,愤世嫉俗,怒吐“非汤武而薄周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  相似文献   

10.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前人之论多从“名教”与“自然”的角度,以向秀、嵇康的学说为纲目,阐明其与何晏、王弼玄学的异同。其实,除了这一内容外,竹林玄学主要的还是从人生的角度着眼,以全身养生为终极目的,是为人生的哲学,这主要是以嵇康为代表。  相似文献   

11.
嵇康 (2 2 3~ 2 62 ) ,字叔夜 ,谯郡 (治所在今安徽亳县 )人 ,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 ,与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合称“竹林七贤”。嵇康的音乐造诣相当高 ,他不但善于弹奏古琴 ,而且长于琴曲创作 ,并对音乐理论有突出而卓越的贡献。嵇康善于弹奏古琴 ,演奏技巧娴熟而老练 ,在当时有口皆碑。与他同时代的向秀在《思旧赋》中说嵇康“博综伎艺 ,于丝竹特妙”(《晋书·向秀传》)。嵇康说他自己可以“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 ,达到“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的境界 (《赠兄弟才入军诗》之十四 )。嵇康虽然有如此高妙的弹琴…  相似文献   

12.
纤眉妩 《初中生》2018,(16):46-47
魏晋时期,山东的吕安与安徽的嵇康一样,才华超群又疏狂不羁.相互慕名已久的两人,后来成了志趣相投的知交好友. 一次,吕安不远万里,风尘仆仆来到嵇康家里,嵇康的哥哥——在朝中担任要职的嵇喜,出门相迎. 嵇喜对吕安说:“舍弟不在家,阁下请进屋稍坐,等他回来.”  相似文献   

13.
陈军  陈玉琴 《新读写》2021,(4):47-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思旧赋并序向秀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①;其人并有不羁②之才。然嵇志远而疏③,吕心旷而放④,其后各以事见法⑤。嵇博综技艺⑥,于丝竹特妙⑦。临当就命⑧,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⑨,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⑩,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相似文献   

14.
故典今读     
“竹林七贤”轶事拾趣《世说新语·任诞》云:“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他们不仅在哲学、文学、音乐等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各个特立独行,“越名教而任自然”,轶事繁多,构成了魏晋文化的一道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15.
竹林七贤     
魏晋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拐点,它是承接乱世的“后英雄时代”,它是开启监世的“探索与等待”。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代像魏晋那样,充满挣扎、冒险与表演感,名士们用略显荒诞的风流构筑门第与血统的荣耀。最终,一切喧嚣归于沉寂,留下无数让后人仰慕的凭吊。 嵇康、阮籍、山涛、王戎、阮成、刘伶与向秀,他们肆意酣畅,分崩离析于竹林之下,成为了这段特殊历史里最不可回避的群体,他们的故事色勒出了大半个魏晋。  相似文献   

16.
嵇康之死,有诸多原因。而与吕安的结识交往,是最直接的原因。《幽愤诗》所言“子玉之败,屡增惟尘”,不仅表现了嵇康临终之前“暗于识人”的怨悔之情,也反映出他“暗于识时”,对现实社会缺乏理性认识的弱点。  相似文献   

17.
嵇康与《广陵散》□彭印川嵇康(223—262),“竹林七贤”之一(另六人为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音乐造诣相当高。嵇康善弹琴,时人向秀说他“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思旧赋》,见《晋书·向秀传》),他...  相似文献   

18.
嵇康以后 ,接续嵇康情感理论而又发生很大变化的是向秀、郭象的思想。这种变化 ,主要表现在玄学理论如何与名教结合的层面。向秀承认逐欲合乎自然 ,礼以节欲 ,名教也是合乎自然的。郭象更进一步 ,提出“自性”“自生”“独化”的思想 ,五常本于“自性”,万物之外没有造物主 ,所以名教即自然 ,自然也即名教。郭象据此把“逍遥游”界定为在现实名教中内省超越的心灵之游。现实士人的情感结构结合真、善、美 ,开始有了在自然的基础上、在世俗层面融合和融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向秀的《庄子注》应作于竹林时期,它以宇宙本体的不生不化和万物的自生自化思想为依据,强调圣人的无作无为,突出万物的个性,带有明显的个性解放色彩,在情感基调上与嵇康的“自然论”思想可谓如出一辙。长期以来我们所以一直将它与郭象的《庄子注》夹缠在一起,弄不清二者的同与异,除了它的严重散佚外,对它的撰写时间以及向秀《难养生论》的双簧性质一直迟迟未能给予认定,无疑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功力     
《世说新语》里面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某日,吕安访嵇康未遇,嵇康之兄嵇喜出门相迎,吕安大笔一挥,在门上留下" "字,一语不发便去。嵇喜以为是吕安对他的褒奖,喜不自胜。嵇康归来,淡淡一句:"你把‘’字拆开吧。""凡鸟"。骂人功力之深,不著明言,尽得风流,嵇喜之类"凡鸟"实在难以招架。这是魏晋时期名士风流的骂人风格,犀利却不尖酸,充满智慧和趣味。这对文人的修养要求就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