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见过一幅漫画:一堆奇形怪状、棱角分明的小石头。被送进了一座“学校”,几经历练之后,出来都已经是珠圆玉润、光可鉴人的鹅卵石。虽说竖经横纬,军容齐整,却个个圆头圆脑,滑不溜湫,早分辨不出原来的模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人的一生里,总有不少“石头”,时不时的悬挂在我们的心里。它们的“形状”各式各样,如有“说谎石”、“考试石”等等。有的“石头”,只在我们心里悬一会儿就掉下来了;而有的“石头”,则久久地悬在那里,让我们担惊受怕、心情难受,很不是滋味。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藏在自己心里的这后一种“石头”。  相似文献   

3.
我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上《石头》(鄂教版自然第三册)一课让学生讨论石头的作用时,我引导学生看图回答,像挤牙膏一样,好半天学生才回答出“石头能做房子”、“石头能修路”。这时,有一个叫刘拓的男生喊起来了:“老师,石头能吃”。顿时,教室里一阵哄笑,我也望着他不吱声。刘拓同学一见这情景,急了,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有何缘起?我们可从“石头”入手,开启四问: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这块“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前身吗?这块石头何“奇”之有?这块石头对全书的“情节”有何作用?以此四问,引导学生寻“石”探秘,开启《红楼梦》整本书沉浸式阅读之旅。  相似文献   

5.
近日,备受关注的2007年广东高考考试说明正式精彩亮相。一直牵挂于心的“石头”终于落地,接着是对“石头”的百般审视,希望能找出些有利于高考的“所以然”来。  相似文献   

6.
《教育信息化》2006,(12):2-2
中国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口号,就是“摸石头过河”,对于不熟悉、不了解的事情不是请教专家,而是关起门来思考,好像这样做最稳妥。其实,只要大家冷静地想一想就知道,过河有很多种方法,而“摸石头过河”是其中最危险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一条小鱼儿在清澈见底的小溪里游玩.忽然它看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小鱼儿不禁问道:“我看到的石头很多都是有棱有角的,你为何是椭圆的像鹅蛋一样?”鹅卵石笑道:“我年少时也是有棱有角的。”“那你现在怎么变得圆圆的了呢?”“是水把我冲洗磨炼成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苏轼《石钟山记》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的“南声”、“北音”,几十年来一般通行着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是敲敲这块石头的南端,发出了函胡的声音,敲敲这块石头的北端,发出了清越的声音。其二,认为前面已经交待了“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则应该解释为敲敲南面的石头,发出函胡的声音,敲敲北面的石头,发出清越的声音,因是“双石”,故可理解为一块在南面,一块在北面。这两种说法,鄙见都不尽赞同。  相似文献   

9.
“石头汤”之一:美国东部一个小镇,镇上住的几乎全是大洋彼岸逃难过来的穷人。这里土地贫瘠,房屋破旧,道路狭窄而肮脏。对于这些,镇上人说:“没办法,就怪当初选错了地方。”突然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经济学家,这位经济学家在镇上住了一周后,招集镇上人,然后告诉大家:“我要请镇上所有人都品尝我亲自熬的石头汤。”“石头能熬汤喝?”大家都没听说过,全镇人都睁大眼睛,惊奇、议论、嘲笑!只见教授在村中心支起大锅,随手拣了些石头,洗干净,放入烧开的水中。  相似文献   

10.
苏轼《石钟山记》中“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的“南声”、“北音”,几十年来一般通行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是敲敲这块石头的南端,发出了函胡的声音;敲敲这块石头的北端,发出了清越的声音。其二,认为前面已经交待了“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则应该解释为敲敲南面的石头,发出函胡的声音;敲敲北面的石头,发现清越的声音;因为是“双石”,故可理解为一块在南面,一块在北面。这两种说法,都值得商  相似文献   

11.
你见到过可以像动物一样自己会“跑路”的”疯狂石头”吗?美国“跑道盆地”就有这样的石兴。它们的外形也像普通的石头一样.并没有特殊的“腿“.但它们会白行移动。重达数百千克的石头也能够漂移至数百米远.没有任何动物或人类推动这些石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有两块著名的石头,《西游记》里的“仙石”《红楼梦》里的“顽石”。如果说花果山上那块石头是块尚未经过历史加工的原璞,那么青哽峰下那块石头则是经过历史雕琢过的美玉:如果说孙悟空是一个带有原始野性的猴。那么贾宝玉则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在从“石”到“玉”,从“猴”到“人”的转变中,表现出了各自性格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13.
“碑”     
在墓前竖碑之俗,由来已久。但最早的碑,并不立在墓前,也不在其上书刻文字图案。据《仪礼》所记,碑乃竖立在宫、庙门前的石头,用以识日影、知时辰。而《礼记·祭义肿则把古代竖立在宗庙大门内系牲口的石头称作碑,即“拴马桩”。除了上述两种用途的石头冠以“碑”名外,还有一种水柱,也叫“碑”,那是5!棺木人墓穴用的。古代天子、诸侯死后下葬时,在墓穴四角各立一柱,往上有圆孔,用以穿绳下棺,事毕即一起埋掉,并不立于墓前。后逐渐又有立于隧口之碑,且改木为石,称为神道碑,言神灵之道。西汉时墓前立碑还很少见,到东汉时渐多…  相似文献   

14.
“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聪明的曹冲先把大象赶上船,看船被水淹没到什么位置,在船上刻上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里装石头,当船被水淹没到记号处时.就可以断定船上的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为什么大象的重量等于这船石头的重量呢?因为船两次下沉的深度一样,只有当大象与石头一样重时,船下沉的深度才会一样。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有一句“钉头磷磷”,编者在课本222页注释为:“[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该注的依据,大概是来自刘桢《赠从弟三首》:“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辞海》注:磷磷,水中见石貌。音为阳平(línlín)。课本注者以为是石头突立水面之貌。其实,“水中见石”是言水澄澈,石可见,不是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刘诗亦有所本,《文选》此句李善引《毛诗》曰:“杨之水,白头磷磷。”毛苌传曰:“清澈也。”由此可见,把“磷磷”释为“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似不妥。“磷磷”…  相似文献   

16.
石头,往往让人想起铺路、造房子。但是,神奇的大自然里,还有一些石头,忽地一看,会让你垂涎欲滴,还以为开石头“盛宴”了呢!  相似文献   

17.
自由活动时,孩子们在操场上滑滑梯。成成往滑梯上撂了一块石头,看着石头徐徐滑落,他兴奋地大叫:“石头坐滑梯喽!”我斥责道:“你从哪儿拿来的石头?砸到别的小朋友怎么办?”成成低下头,小声申辩道:“我想看看石头会不会滑下去。”看着他委屈的样子,我有点不忍心,心想何不让孩子们探索一下?于是,我让孩子们站在滑梯两边,然后拿出一张小板凳放在滑梯上,板凳缓缓地滑了下去。接着,我又让孩子们试着去端装满沙包的塑料盆,孩子们都说:“很沉,端不动。”这时,我把塑料盆放在滑梯上,塑料盆很快滑了下去。“啊,这么重的东西也能滑下去!”孩子们发出感…  相似文献   

18.
石头是不会开花的。人们形容干一件事很困难时会说:“如果这件事能成功,石头也开花了。”可是在北京植物同多浆植物温室,一堆又网又可爱的石头中真有几块“石头”开出了花。这花货真价实,黄色的花瓣舒舒展展,极像我国的野菊花。仔细看,  相似文献   

19.
关于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中的“南声”,“北音”的解释,目前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是敲敲这块石头的南端,发出了函胡的声音;敲敲这块石头的北端,发出了清越的声音。其二,认为前面已经交待了“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则应该解释为敲敲南面的石头,发出函胡的声音;敲敲北面的石头,发出清越的声音。细审文义,这两种说法都不能成立。那末“南声”,“北音”,到底指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郦元  相似文献   

20.
有位老人与邻里的孩子们有些麻烦。每天顽皮的孩子总要聚到他这里,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威胁,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但都无济于事。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出于无奈,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说:“我慢慢喜欢上了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为此我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扔石头的报酬。”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老人这一新奇的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孩子们一块钱。随后,老人试探着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财政上有些困难,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