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多年前,湖北有间"天下名人馆"来函,要求征集我的作品入馆"珍藏",我十分羞愧,不敢复信,也确实没有著作可供入藏.  相似文献   

2.
所谓的"理论创新"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很时髦的词--当然,至于真的能否"创新",其"新"是否为"原"又如何来"创",这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事.表面上看,把原创性与高校里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联系在一起,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见过不少学校的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论文封底上都印着作者保证论文观点具有原创性的承诺.初看时我有些纳闷:原创的概念对应着演绎的概念,原创作品指的是最初的创作,从无到有形成的创作;而演绎作品通常是指根据原创作品加以改造而成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李振盛 《青年记者》2008,(13):11-14
1956年我在大连读中学时,因酷爱摄影而拍摄了一幅早期"作品",由此算起来,至今已有50余年的"影龄"了.回首半个世纪与摄影结缘的风雨历程,虽然用自己的镜头留下一些历史碎片,但在我的摄影生涯中,快乐与艰辛同在,无奈与苦恼并行,经验不多,教训却不少.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用"含金量"来比喻和衡量某条新闻所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低.通过考察和解析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媒体的新闻作品,我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个评判新闻作品之新闻价值的新概念--"含科量",即新闻作品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5.
对于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我有一个"论",叫做"一重三有"."一重"是重人格;"三有"是有作品,有理论,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引起了人们的争议.称赞者说阎连科是"中国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以鲜明的方式发出了独特而洪亮的声音",还引用卡夫卡的话来形容<风雅颂>"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1];非议者则指责它"将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妖魔化"、"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亵渎"[1].据阎连科自己说,这部作品是他的精神自白,有着"精神上的绝对真实感",他在写作中"表达我自己的内心"并且"解剖我自己",写这个长篇是"为了心安,为家乡的大地.  相似文献   

7.
对于当今的传媒人,我有一个"论",叫做"一重三有"."一重"是重人格;"三有"是有作品、有理论、有影响.人的素质,要而言之分为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那么,"一重三有"我想就大体可以概而括之了.  相似文献   

8.
与重大热点问题对话主流煤体如何提高在公共舆论空间的对话、发问和引导能力?我以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来阐述这个问题.这些作品分别是2008年一、二等奖作品《"田"字新解》和《一个胡小燕,无法承载两亿农民工的期待》;2009年一、二等奖作品《国企频繁制造"地王",为转型升级埋下"地雷"》和《开胸验肺,拷问制度之弊》;2010年一、二等奖作品《善待民工才能够缓解民工荒》和《呜呜祖拉吹响"中国制造"警音》.  相似文献   

9.
燎寒 《出版经济》2004,(11):46-46
最初从事文艺创作时,我一直认为,只要写出好作品,你的作品就会"有水井处就有柳词",就能一夜成名.一个偶然的机遇,我进入<销售与市场>从事编辑工作,从那时起我才知道什么叫做营销,知道好酒也怕巷子深.  相似文献   

10.
丹扉,本名郑锦先,资深作家.1926年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曾任语文教师、记者、仕女杂志总编辑、世界女记者作家协会理事.她的作品包括<幽默智慧语录>、<男人在我掌心>、<八千里路尘与土>、<丹扉大陆行>、<微雨轻尘集>、<丹扉幽默文集>、<叮当集>等30余部.早年的她,在作品里经常将自己的3个女儿比喻为"猫",大家都戏称之为"三猫之母",如今她也退休成云游四海的老猫.  相似文献   

11.
日本著名汉学家、文学史专家盐谷温在<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一书中,热情盛赞<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具有"燃犀的眼光",挥动"如椽大笔",写出"惊天动地"的作品,称梁山好汉有"龙跃于天,虎啸于地"之气概.  相似文献   

12.
黄楚九是我从未谋面的曾外祖父,我是在他离世近二十个年头后,才来到这个世界的.知道他的名字,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而当时对他的所谓了解,则是来自张贴在父亲单位还有居所外墙上的大字报.无数触目惊心的字眼,至今仍然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掉:"奸商"、"万恶的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不劳而获者"……我实在不愿--回忆这些不堪人目的字眼.父亲因为有这样一个外公,也被那些造反派"顺理成章"定性为"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甚至被打成"里通外国"的"特务",因为黄楚九的长孙黄绍组在台湾……我也自然被列为"黑五类",再加上我"划不清界限"而被认定不能成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我的"阶级立场"遭到拷问,说我不能背叛自己出身的"资产阶级",说我不肯坐到"无产阶级"这一边.我实在不明白,一个我从未见过的人,怎么就会影响了我的"阶级立场"?而他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者,我一直以浓厚的学术和生活兴趣在观察和体验视听内容在互联网的无处不在.我看到了网络技术给传统的电视表达注入了新的生机,也看到了不断出现的网络视听新形态不断加深着媒介融合的步伐.更为重要的是,平台化的互联网催生的多种媒介形式似乎"打破"了传统媒体时期作品流动的秩序.传统媒体时期的"以物易物",也...  相似文献   

14.
今天栏目在,你还有活干;明天栏目撤了,你立马下岗!电视栏目的普遍"短寿"更使这一切雪上加霜--"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现在的电视人普遍感觉很累.经过"你想、我想、大家想",终于有一个著名的学者研究发现:原因出在他们的头上压着"三座大山"--"宣传品"、"作品"和"产品"--这是一个"三品合一"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怎样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笔者认为,所谓可读性,就是"好看",就是要增强新闻作品的美感.因此,作者就要在新闻作品的文章标题、写作手法和细节描述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6.
怎样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笔者认为,所谓可读性,就是"好看",就是要增强新闻作品的美感.因此,作者就要在新闻作品的文章标题、写作手法和细节描述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漫画家方成,曾任<人民日报>高级美术编辑、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生导师.一生从事漫画创作与会积弊.在给人愉悦会心一笑之后,更多的是揭示与发人深思.方成对事业追求执著,乐此不疲,作品在国内外有深远的影响,被人誉为中国漫画界的"常青树".在人民日报大院方成的寓所,我曾几次看望他并作访谈.这期间,他还赠我一幅他的自画像,果然是"画如其人",幽默得趣.  相似文献   

18.
前些时期,在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时候,我国整体文化繁荣景象不断提升,部分影视屏幕作品却在倾斜下滑.一些网络视频突然魔幻般火爆起来.银幕上的"无极",荧屏上的"非常",竭力让小百姓们"娱乐至死",快活发疯.  相似文献   

19.
近日接到一出版同仁来电,询问关于图书"续集""同人文"的相关版权问题.这里的"续集"是指非原作者所写的后续文字,而关于"同人文"众多说法不一,记者反复查阅相关资料,所谓"同人文",就是"同人之名以为文",即把某部甚至某些原创作品里的人物放在新环境里,以此表达新的思想感情,揭示新的道理.正因为它"同人不同文",一部原创作品往往可以有无数篇同人文,作品的生命力就再次得到延展.  相似文献   

20.
1943年4月初,那年我19岁,离开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统治的北平,经西安宝鸡,翻越高耸的秦岭和险峻的剑门"七十二峰",到达"陪都"重庆。在那里,我几乎每天阅读中共中央南方局主办的《新华日报》、《群众》杂志和《大公报》等报刊,阅读了范长江、邹韬奋等人的文章和作品。随后又阅读了斯诺的作品《西行漫记》等,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