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张革 《新闻三昧》2004,(4):24-25
晚报当前面临什么样的新形势?办好办活晚报有何新招数?笔于2003年11月参加了中国晚报工作协会第十八届年会之后,对此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评晚报办日报和晚报早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报办日报和晚报早出,是中国晚报界的两大新景观。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呢?一晚报办日报始于兰州晚报,至今已有5家晚报生出了日报。办日报的晚报都是机关报晚报。中国141家晚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机关报,在兰州晚报撤离之前,约有22家;二是日报办的子报,多达110家;三是独立的晚报(晚报界有人称之为纯晚报),仅有寥寥数家,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即是其佼佼者。如果从报纸的定位来说,后两者其实同属一类。中国的大多数晚报是以“日报的补充”面目出现的。本来,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报纸,凡是有新闻价值的新闻都可以也应该刊发,…  相似文献   

3.
在1997年6月香港回归前夕,香港最后一家晚报宣布倒闭。这对于目前中国报刊市场上堪称最红火的晚报一族究竟意味着什么?很值得认真思考一番。我们且不去分析香港的晚报倒闭到底是何原因,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有些晚报在今后报业新一轮的竞争中,难保永远是常胜将军...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晚报正走向衰落吗?南海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最后一份晚报《新晚报》停刊以来,国内传播业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似乎香港的晚报不行了,全国的晚报也将步其后尘而衰落,这是生活方式变化的必然结果,云云。所谓的生活方式变化,多是援引香港的情况,诸如丰富夜生活的吸...  相似文献   

5.
1997年7月27日,香港最后一家晚报《新晚报》宣告停刊。霎时间,在我国内地新闻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人们疑惑:内地晚报是否也要走下坡路?内地晚报还能火多久?2001年元旦,广州“黑马”《南方都市报》发出了“明年只有两人争夺冠军”的宣言,锋头直指《广州日报》,把老牌大众化报纸《羊城晚报》远远“抛在脑后”。倒是《广州日报》在发现主要竞争对手已经不是《羊城晚报》之后,流露出了惺惺相惜之意。一度如日中天的晚报事业陷入四面楚歌了吗?究竟我国晚报业的前途与命运怎么样?晚报将如何发展,何去何从?本文拟就这些问…  相似文献   

6.
2005年12月,《彭城晚报》进行了创新升级,从一个传统的都市报向一个时尚消费报转变,在这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中,必然要对原有的读者结构进行优化,一批老读者将要淘汰,一批新读者亟待挖掘。 如何让目标读者迅速进入《彭城晚报》的视野?如何让社会各界认识新的晚报?如何迅速推广晚报新的形象?如何整合内部各种资源对报纸产品进行二次利用?如何为重点广告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如何打破部门壁垒进行跨部门合作?  相似文献   

7.
平面的晚报怎样才能办出与电视一样活色生香的立体栏目?晚报的专刊怎样才能办活办出人气并吸引商家联动共赢?办活晚报的栏目与报纸经营创收之间是否可以齐头并进? 带着这些思考,自2004年11月起,笔者在自己所从事的专刊时尚版块编辑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纵观晚报,近几年发展迅猛,但发展又并不平衡,总的趋势是:办得早的比办得晚的形势好,南方的比北方的形势好,大城市比中小城市形势好。一些中小城市的晚报,尤其北方的晚报,则发展缓慢且步履维艰。有的办了三四年,发行仍在一两万份徘徊,广告收入更是寥寥无几。那么,中小城市晚报,还有没有新的增长点?如果有,它到底在哪里?晚报发行由城市向乡镇、富裕农村延伸我认为,晚报新的增长点在于发行。发行量越大,则广告价位越高,广告客源越多,广告效益也越好。对中小城市来说,城市人口有限,每10人一份晚报,到头来能发行多少?就…  相似文献   

9.
“双休日”中的晚报董彩兰伴随着“双休日”的实施,晚报如何抓住良机,施“惠”于读者,使其将读晚报视为双休日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享受?如何使双休日的晚报在读者手中不是因为“没得看”才看你,而是因为不看晚报就像缺点什么似的那么重要而不可替代?我以为,有这样几...  相似文献   

10.
我国报业市场化的历程已逾十年。晚报作为社会生活类综合性报纸,在经过了十多年的辉煌后,目前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新考验。作为地市级晚报,我们面临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在区域性报纸的压力下,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如何另辟蹊径创新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式的发展?这些都是摆在我们晚报同仁面前不容回避的命题。在本期“姑苏晚报杯”征文里刊登的一组文章,对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探讨,尤其是《扬州晚报》、《宜春晚报》和《莆田晚报》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大家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新的传播技术环境下,面对非平面传媒的快速发展以及都市类报纸对传统读者群的扩展,晚报类报纸面对的危机和挑战日益增大,自己的未来之路如何设计?怎样的改革措施才是有效地争取市场的法宝?文化生态在晚报中该怎样凸现自身价值并以此提升晚报的文化含量和品位?  相似文献   

12.
朱家生 《新闻记者》2000,(12):46-47
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晚报 界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不少晚报为了与日报争夺市场,改为早上出报,谓之“晚报早出”。对这种做法,有人赞成,认为增加了零售时间,增强了与日报的竞争力;有人反对,认为放弃了时间差,失去了晚报的基本特色,还称什么晚报? 从“晚报早出”的结果看,这些报纸的发行量究竟增加了多少?笔者未作调查,不应妄加评论。但至少可以说出现辉煌业绩的还未听说过,目前发行量居全国领先地位的晚报仍是属于下午出版的一些老牌晚报和办得成功的几家新秀。“晚报早出”未见“黑马”跳出,坚持下午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报业市场化的历程已逾十年。未来十年,新型报种将陆续出现,有影响的全国性日报也可能横空出世。晚报作为社会生活类综合性日报,在经过了十多年的辉煌后,目前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新考验。作为地市级晚报,面临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在区域性报纸的压力下,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如何另辟蹊径,创新模式?什么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对此,必须作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1997年7月26日,香港硕果仅存的《新晚报》宣布停刊,该刊总编郑纪农称,由于香港报业的残酷竞争,电子媒介的发展,晚报市场逐步萎缩,导致香港晚报的最终消失。而大陆晚报的发展迅猛,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态势。香港晚报的发展史对大陆晚报的发展有怎样的启示呢?本文就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也许是《宁波晚报》连续三次闯进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20强”;也许是《宁波晚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几年都获得了“小丰收”……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及会刊《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社的同志约我谈谈体会。在新闻界同行面前,班门弄斧,实不敢当,但作业还是要交的。如何当好总编辑?如何当家理财?怎一个“难”字了得。然而难归难,假如把握住下面一二三四,你心目中期望的诸多“也许”,就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国第一部记录新中国晚报事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大型工具书──《新中国晚报五十年 鉴》将于10月由文汇出版社正式出版。 《新中国晚报五十年鉴》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主编。全书共分六编。第一编为晚报五十年概述,对五十年来新中国晚报事业的发展历程、晚报新闻业务的基本特色、经营管理的演变与现状、晚报协会的主要活动、晚报理论的研究成果等,作了全景式报告。第二编为新中国晚报五十年大事记,按年度记载了晚报界的重要事件。第三编为新中国各家晚报简况,汇集整理了全国100余家晚报的基本情况、报纸小史、主要特色等。第四编为新…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主办、温州晚报承办的首届中国晚报发展战略论坛2月16日在温州举行。论坛针对中国晚报界近一时期出现的晚报早出现象和这一现象对中国晚报战略发展的利与弊进行了有益探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李夫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李丙仁以及北京晚报、今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齐鲁晚报、钱江晚报、沈阳晚报、成都晚报、厦门晚报、郑州晚报等国内20多家晚报的老总、主任参加论坛。与会者分别结合各自报纸的特点和本地区报业竞争态势,畅谈了晚报早出晚出的利与弊。多数同志认为,尽管国…  相似文献   

18.
晚报的基本特色是什么?回答应是明确的:当日新闻。当日新闻多,晚报特色就浓;当日新闻少,晚报特色就差;若没有当日新闻,那就没有晚报特色,称不上是一张晚报。这本是个常识问题,可以说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不料到了90年代,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其他种种...  相似文献   

19.
激烈的竞争是中国晚报发展的原动力中国晚报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迅猛发展,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晚报的事业空前繁荣,曾创下每月新增一份晚报的记录。今天,在中国晚报的大家庭中,已经有152个成员。中国晚报事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益发展,不断壮大。1999年至2002年,晚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各种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当下,在信息海量涌来的现今,晚报如何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留住读者的眼球?如何在双休日中给人们提供可口的精神大餐?这给晚报周末版提供了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