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是在一定的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创新各方投入和产出的统一体。通过构建评价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学研方创新能力、企业方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协同度3个协同创新绩效主因子,并根据每个因子的贡献率/累积贡献率确定其各自权重;基于省域面板数据计算得出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西藏地区)的因子总得分和排名情况。进而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结果,总结得出各区域协同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国家创新系统整体绩效的提升服务。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是在一定的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创新各方投入和产出的统一体。本文通过构建评价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提取出学研方创新能力、企业方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协同度等三个协同创新绩效主因子,并根据每个因子的贡献率/累积贡献率,确定出三个因子的各自权重。基于省域数据计算得出各中国30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因子总得分和排名情况。进而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结果,总结得出各自协同创新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国家创新系统整体绩效的提升服务。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制定能够长期而持久地促进和提升区域知识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战略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本文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和创新支撑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西部12个地区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区域知识创新能力进行了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进而提出着眼于构建和提升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长期教育创新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4.
研发合作及技术转移影响区域创新能力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文献计量的方法选择了对区域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因素:研发合作及技术转移,归纳出了研发合作中能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4个主要方面.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一方面研究了研发合作与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及其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另一方面也对文献计量得出的结果进行了验证.最后,运用解释结构模型进一步确定了研发合作与技术转移影响区域创新能力五大要素的路径.研究表明:研发合作对于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用显著,技术转移对于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梁丽娜  于渤 《科研管理》2021,42(10):48-55
基于中国2013-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模型讨论了区域创新网络、高技术企业技术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创新网络水平地区,高技术企业技术流动对区域创新发展的作用力,利用门槛回归探究了随着区域网络水平的演进,技术市场中高技术企业技术输出和吸纳的变化态势。实证结果表明:(1)区域创新网络、高技术企业技术输出和技术吸纳均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作用机制和强度不同;(2)相对创新网络欠发达地区,在创新网络发达地区的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的自我强化机制,但创新网络的作用力稍弱;(3)无论创新网络发达/欠发达地区,高技术企业技术吸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均大于技术输出;(4)随着创新网络水平的提升,高技术企业技术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航天强国战略对国内航天企业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协调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但至今仍缺少对航天企业从定量角度评价分析二者耦合协调能力的研究。因此,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价值网络理论构建由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与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成的航天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26家A股上市航天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其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测算其两类创新能力大小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显示:中国航天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在整体和区域层面都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但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在中部和东北地区呈“先升后降”趋势、在东部和西部呈持续下降趋势,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强于其技术创新能力,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反,且西部的两种创新能力均为最低;两种创新的耦合度呈“中部>西部>东北>东部”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东部和东北地区呈现上升趋势,但中部和西部呈下降趋势;两种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表现出空间性和滞后性特征,并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发展格局。最后根据研究发现,提出通过政府与企业...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网络环境与建设水平对提升中小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为此,以山东省40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样本,进行问卷调研,分析区域创新网络与技术创新的6个关键要素:创新体系与技术来源、创新技术水平、创新资金实力、研发人才基础、创新产品收益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技术扩散开放程度变量对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的负效应,而其余的区域创新网络变量对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8.
关于提升云南区域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云南在全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排名引发思考,分析比较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强弱的因素,寻找差距,阐述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对促进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提升云南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观念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并对体制和机制创新、建设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环境、培植创新文化、政府职能转换及企业应对措施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区域创新评价缺乏与区域发展规划和目标定位相结合的不足,在国内外创新评价方法基础上探索结合目标值法和标杆分析方法,从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维度构建包括20个基础指标的城市创新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广州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监测和评价。测算结果显示,广州市科技创新水平总体提升,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更加凸显,企业创新活力日益增强,科技创新绩效显著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但进一步分析可见,在财政科技投入、企业创新能力、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和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等方面仍有待加强。最后,提出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以及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培育等促进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加快科技资源整合提升宁波科技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正逐步确立,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行业内部的科技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从而使可持续性的技术创新能力面临挑战。所以,必须整合科技资源,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不断提升区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我国高校科研水平和学科核心竞争力提高,推动创新人才培养,采用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研究型大学与跨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二者科技创新合作的运行机理,分别从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交流与培养3个方面主要合作内容归纳总结出当前合作的典型模式;同时研究影响二者科技创新合作成效的11个关键因素,并以技术研发合作为例分析具体合作模式选择策略。以期对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学研耦合度测度模型、主成分分析以及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运用2012-2016年我国各省市面板数据,研究以产学研耦合度为门限变量时,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当以产学研耦合度为门限变量的情况下,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投入的科技人力资源均会与滞后三期的区域创新绩效间产生明显的双门限效应。当耦合度高于0.7324时,在企业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当耦合度低于0.7324时,在企业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相对微弱的正向影响。当耦合度高于0.6120时,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当耦合度低于0.6120时,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相对微弱的正向影响。且当耦合度高于0.6120时,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高于在企业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检索Incopat数据库获取了中国高校及科研院所高铁专利数据,以中国32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样本,选取了11个专利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实证样本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发现中国高校及科研院所高铁技术创新能力差距较大,且在技术创新整体水平、技术创新平均水平和技术创新管理这三个方面发展不均衡。针对这一结果,本文提出了提高中国高校及科研院所高铁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总结与农业企业协同创新的6种典型模式,剖析其路径与聚焦问题,提出现阶段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最佳模式、路径与保障措施,为科技主管部门新时期强化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的协同创新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政策绩效评价是全面展现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江苏高校“科技改革30条”及配套制度等科技创新政策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AHP-熵值法和K-means聚类分析法,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对江苏五种不同类型高校“科技改革30条”政策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江苏高校“科技改革30条”政策实施取得良好成效,但高校间政策绩效存在较大不均衡性,部属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重点支持高校政策绩效水平远高于其他类型高校;科研评价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是江苏高校科技创新政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基于以上研究,从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差异化发展战略两个层面,提出政策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专利分析和文献计量方法,从发展趋势、重点技术领域、区域分布、优势机构等方面开展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态势研究,提出我国医药制造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相对于高校院所,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另一方面高校院所大部分科研成果仍被束之高阁,产学研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医药制造业传统强国在中国布局有大量专利,给我国相关研发工作带来较强专利壁垒。由此,提出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江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恩华 《软科学》2002,16(2):71-73,77
本文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结合相关的技术创新理论,从四个不同方面分析了江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旨在为江苏企业的下一步改革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各创新主体的职能,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情况进行实证仿真研究。动态仿真模拟发现:(1)增加政府对科技投入强度,增加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度,均有利于实现各创新主体职能,但增加前者时,其效果更加明显;(2)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资金投入中,政府依然是资金的主要来源;(3)江苏省区域产学研协同程度还比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各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区域科技创新主体概念的分析,旨在促使各方重视区域各主体作用的发挥,发挥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关于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大多把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共性的内容方面,对科技创新个性层面的探讨不足,同时更缺乏主体维度的相关研究。针对这种状况,以逻辑分析推理的形式,共性与个性结合指出科技创新是人的特有属性,是现实的人的一种高级的活动形式,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区域科技创新的主体即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  相似文献   

20.
影响人才集聚的各种要素相互交织、相互依赖,具有明显的组态特点,因此聚焦创新生态系统多维要素及其要素间的联动效应,立足于五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整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和必要条件分析方法,以中国31个省份作为案例样本,探究创新生态系统五要素即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公众、自然环境的不同组态影响区域人才集聚的复杂因果机制,明晰促进人才高集聚的路径以及导致人才非高集聚的路径。结果表明:不存在人才高集聚的单一必要条件;实现区域人才集聚所需各要素的贡献水平差异较大,从高到低依次为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自然环境和公众,其中公众与自然环境水平基本相当;驱动人才高集聚的路径有3类,分别为包容创新驱动型、政产学研联动型和内生增长型,而产生人才非高集聚的路径有两类,为政府公众支持不力型和企业发展滞后型。基于研究发现,最后从“补短板+锻长板”“政府引领+平台赋能”“公共服务升级+公众积极参与”“一流高校为核心+政产学研齐联动”四方面提出促进区域人才集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