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问题因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体系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无论是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适应气候变化还是减缓气候变化,都首先需要来自科学界有力的支撑,需要将科学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指导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技术。本文通过对当前气候变化研究需求和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分析,提出了当前气候变化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领域和问题,并就如何保障气候变化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何建坤  张阿玲 《预测》1995,14(6):28-32
全球气候变化评价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何建坤,张阿玲(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00084)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所签署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业已生效,围绕履约有关的一些热点问题在国际学术界和政府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气候变化是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湖泊沉积物记录的各项气候变化代用指标出发,探讨了用湖泊沉积物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西部茫崖—且末公路沿线5个气象站40a(1961~2000年)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学,天气学与公路水毁防治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西部茫崖—且末公路沿线区域气候特征,公路水毁成因和气候变化,首次揭示了近5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公路水毁的影响、并且分析研究公路水毁的成因和防治对策,这对于中国西部茫崖~且末公路沿线公路水毁防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忠华  刘云 《现代情报》2013,33(7):125-129
使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1993-2012年间在我国大陆地区发表的7 606篇期刊论文,以评估国内气候变化的研究趋势。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相关论文和期刊数增长明显,论文涉及学科主要是基础科学,中国科学院是发文最多的机构,北京是发文最多的地区,气候变化、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化是研究的焦点,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分析表明,气候变化研究在国内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998—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在气候变化政策领域资助项目进行了统计梳理,分析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资助项目的进展情况,发现虽然资助项目数量不多,但在研究内容上基本覆盖了气候变化政策领域的国际热点研究方向,而且我国气候变化政策研究紧跟国际学术前沿。我们希望为该领域学者的未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促进我国气候变化政策领域基础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基于《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近十年的检索结果,系统分析中国气候变化研究领域近十年的研究发展态势、热点、投入主体、国际合作和研究水平等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气候变化研究发展迅速。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降雨量、全球变暖、水资源、气溶胶、CO2等方面。我国气候变化研究的SCI发文篇均被引频次为8.96,H指数为77。气候变化研究有明显的地域针对性,研究最多的区域是青藏高原,其次是中国南海和中国北方。  相似文献   

8.
2009年12月中旬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一步唤起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密切关注。虽然气候变化已从科学问题演变成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但科技界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毋庸置疑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基于自身的研究成果,就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学术见解,提出未来需要着重研究的科学问题和有关部署等。  相似文献   

9.
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已经列为稳定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战略任务。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发展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主要是气象学界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农业灾害和气候变化情景下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全球气候变化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就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经济学特征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随后剖析了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国际谈判过程,最后,分析了中国气候变化政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碳税不能有效解决中国的碳减排问题,中国参与战略的立足点必须放在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上,争取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及与之相联系的整个地球系统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引起科学界、决策者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如何认识气候变化,如何适应气候变化?不仅是科学前沿的问题,也是在未来20年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然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沙漠高原湖淖群的形成演化及生态功能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湖淖群是鄂尔多斯沙漠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维持湖滨的植物群落生长、缓和湖泊流域的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从湖淖的形成和补给来源出发,分析了湖淖的特点。从新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研究了区内湖淖群的演化。研究表明,近年来受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内地下水位下降,湖淖补给量减小,是湖淖水域萎缩、生态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这为进一步研究鄂尔多斯高原湖淖群的作用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问题与我国的应对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核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环境外交和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政府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重视与日俱增,已经确定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原则,并初步确立了响应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和战略构想。本文从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观测与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我国当前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进一步思考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和国际谈判的战略部署问题,并提出初步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百科知识》2007,(1X):29-29
世界自然基金会公布的报告显示,鸟类迁徙正受到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的影响,一些鸟类已无法完成迁徒。这份报告总结了全球各大洲以鸟类为主题的200多篇学术文章,发现许多科学证据都表明气候变化正在影响鸟类的行为。越来越多的鸟类无法适应所处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其中海鸟和候鸟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群体。气候变化使得一些鸟类被迫改变迁徙时间和路线,还有一些鸟类甚至无法完成迁徒行动。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科技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且已深入到国际政治和外交层面。我国在深度参与国际控制CO2浓度的谈判之前,亟待组织全面系统的科学研究,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及国际谈判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中科院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针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影响与适应、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与途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政策等开展研究,以期在气候变化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并为我国参与国际谈判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16.
“综合地球科学”研究计划日本科技厅从1997年开始实施为期20年的“综合地球科学”研究计划,该计划将充分利用地球观测卫星和深海挖掘机等系统,对亚太地区及全球的气候变化等6个领域进行长期观测和研究。根据该计划,将进行四种地区观测和两种全球规模的观测:以亚太地区为中心的气候变化情况观测:将以较高的精确度预测气候变化情况,以便对冷夜、干旱等采取适当对策;亚太地区空气成份的观测:将观测空气中所含的微量物质,并预测其变化趋势;亚太地区水循环观测:预报水循环的情况,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对缺水、多雨、大雪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04,(9):27-27
气候变化及其与之相联系的整个地球系统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引起科学界、决策者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如何认识气候变化?如何适应气候变化?不仅是科学前沿的问题,也是在未来20年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然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呈现一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携手共进的局面.本文从社会科学中社会建构论视角,考察气候自然科学知识、IPCC报告以及各种社会行动者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回应行动这三者所包含的社会建构特征,得出结论:这种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气候变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从社会科学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它仍不足以完全解释气候变化研究的复杂性与异质性,因为它至少忽视了气候变化问题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且有其自身生命力量的非人类物质行动者.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中国人》2007,(7):111
地球上大约一半以上进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是被海洋吸收的,因此,海洋有“碳吸存槽”的美誉。但最新的环境研究发现,因为气候变化,南大洋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受到侵扰。如果气候变化的趋势继续下去,那么,海洋吸收人类释放的温室气体的能力将会受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取向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气候变化作为热点议题不断升温。大量的文献对气候变化形成的原因、气候变化所可能带来的危害作出了多方面的分析(如OECD 1996,编委会2007,Stern 2007.UNDP2007),也出现了大量针对适应气候变化所产生成本和效益的有价值研究(如潘家华等2007,stern 2007)。然而,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