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对农工民主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开展的新军事运动进行探讨, 分析其新的特点, 总结其历史意义和作用, 从中揭示农工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比较翔实的史料,展示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冀东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冀东解放区的“蚕食”、全面进攻和“扫荡”,配合东北、华北解放军大反攻,支援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的斗争历程。讴歌了冀东广大军民为冀东全境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建立的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观,创造性地为我军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思想,十大军事原则,正确地选择了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时机、方向,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战役计划,灵活巧妙地进行了指挥,使我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极为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赵嫱 《华章》2011,(14)
四平由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了东北解放战争中国共争夺的焦点.四战四平影响了东北解放战争各阶段的战局走向,影响了国共两党在东北战场上的最终结局,进而影响了此后国共两党的政治命运,是国共军事、政治斗争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本文简要阐述了四平战役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所具有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比较翔实的史料,展示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冀东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冀东解放区的“蚕食”、全面进攻和“扫荡”,配合东北、华北解放军大反攻,支援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的斗争历程。讴歌了冀东广大军民为冀东全境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建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6.
南满根据地的军事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工作重心。3年的东北解放战争中,南满地区组建了最早的军事指挥机关,成立了第一个二级军区,组建了最早的主力纵队,为东北野战军提供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兵员。另外,南满根据地的几个军分区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争中的发展壮大,也给东北解放战争增添了格外的光彩。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文章从三个方面——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条件、冀东昌黎皮影传承实例出发,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自始至终存在着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体的敌后战场。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评价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对于研究抗日战争史,对于当前倡导的第三次国共合作,都有重大的意义。一、两个战场相互依在,相互配合。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凭借军事上的优势,对我华北地区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发动了全面军事进攻。这时期国民党在军事上也做了一些准备。1937年8月上旬,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有共产党代表参加的国防会议,制定了持久消耗战的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9.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任务。党从全国解放战争总的战略目标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原则,有效地进行新闻舆论导向,成功地配合了党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斗争,在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认真研究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关于新闻导向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党在这一时期新闻导向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新闻导向的党性原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绥远方式”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国民党残余部队、解放全中国所采取的三种方式之一。它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双方都不诉诸武力,而用和平谈判的方式实现和平解放的先例,它是把统一战线这种政治斗争策略运用于军事斗争的成功的尝试。在“绥远方式”的指导下,绥远起义获得了成功,进而实现了地区解放区化,部队解放军化,揭开了绥远历史的新篇章,並推动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本文主要就“绥远方式”的提出及其根据作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1.
历史实践证明,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首选东北战场,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一个极其英明的抉择。东北特殊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夺取东北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军事力量的绝对优势。为东北野战军进行战略决战提供了充分的后勤与军事保障;中共中央对东北局领导机构和主力部队的精干配置,为东北战场的胜利准备了充分的主观条件;中国国民党在东北决策上的失误则是东北野战军夺取胜利中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胜利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迈出了中华民族独立的第一步。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了完全、彻底的民族独立。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历史大周期律的体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舍力塑造了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模式,揭示了人民的、正义的力量是战无不胜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3.
抗战爆发后,由于面对敌强我弱、华北空虚的新情况,1935年12月,中共提出“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强调游击战的重要性,不再突出阵地战、运动战。以此为起点,开始军事战略的转移,随后相应地进行了初步的军事部署,即八路军开赴晋北,以此为根据地,向察(哈尔)南、热(河)南、冀(河北)东发展。此后随着战局的变化,又做了一些调整。中共的战略转移和军事部署都是成功的,奠定了华北敌后抗战胜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东北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最重要的战略根据地,也是国民党最早遭到军事失败的地区,而且,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失败引发了其在整个陆的崩溃,国民党在东北的众所周知,其原因除了国际因素-苏联的影响外,国民党自身在政治战略,军事战略,战役指挥,战术指导等方面也犯怔一系列的错误,由此也说明了国民党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东北解放区知识青年头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正统观念,从东北解放区的实际出发,在广大知识青年中全面展开了以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为中心内容,以肃清盲目正统观念为主要目标的思想改造教育。这一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适应了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作为兵学经典,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其中,"兵者,国之大事"、"不战而屈人之兵"、"兵无选锋,曰北"、"预交诸侯"等对于从战略层次上做好防恐工作、加强反恐斗争、应对我国日趋严重的恐怖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1948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依据战局的发展变化,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个决战性战役及其他几个重要战役。辽沈战役即为三个决战性战役之首。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分析辽沈战役胜利的意义,不仅对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与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而且对于人民解放军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法战争后期,中国曾一度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是局部的胜利毕竟改变不了整体的局势,无论从当时清政府的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来看,还是从其对人民群众抗法的态度来看,都决定了在当时情况下清政府是不可能取得中法战争最终胜利的。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中的“不败”仅是局部的胜利,清政府为了减少损失乘胜与法国议和,签订《中法新约》,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19.
经野外词查和标本采集与鉴定,小果亚麻荠(Camelina microarpa Andrz.)和蒺藜草(Cenchrus calyculatus Cavan.Icon.)在河北省昌黎县有天然分布,亚麻荠属(Camelina Crantz)和蒺藜草属(Cenehrus L.)为2个河北植物分布新记录属。  相似文献   

20.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提升,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定的组织基础。面对党的中心任务和革命发展形势变化,中共通过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纯洁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和纪律建设等方面的新作为,进一步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建设,从而夺取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全面考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的历史经验,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