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阐明“人文体育观”违背客观规律,并指出真正的体育──增强体质的教育不能不以增强人的体质为主,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观点不是“生物体育现”,更不能从体育中“淡出”,中国的体育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学应以增强体质为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体育教学以提高技术为主,还是以增强体质为主,这是学校体育界长期争论未解决的问题。有人认为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了技术,提高了技能,自然就会增强学生体质,说技能教学是第一位的。有人认为提高技术与增强体质都是为主的。因为技术学习过程中能促进体质的增强,增强了体质,反过来又能提高技术水平,把技术与体质看作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互为因果的。这种认识看起来两面俱到,实际上混淆了目的和手段,把为增强体质所采取的手段与教学目的等同起来了。事实上,在有的情况下,技术水平提高了,并不都能增强体质,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狭义体育)的认识就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研究从探寻体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历史渊源入手,进而对体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一认识进行反思,得出该认识是对伟人文章的误读,是对国家有关教育精神的误解,是体育概念层次上的错位,是没有真正理解“真义体育”之真义.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中,传授技术与增强体质的关系,“以什么为主”的争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十年代中期,在体育教学中,有人主张多讲、讲深、讲透,有人则主张多练,以练代学,学就是练。当时的“学”和“练”之争,实际上就是传授技术与增强体质的关系“以什么为主”之争的反映,只是没有公开化罢了。到六十年代,曾在报刊上对比问题展开过讨论。有人主张以传授技术为主,有人主张以增强体质为主,针锋相对,各执一说,最后不了了之。进入八十年代,这一争论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这次争论的特点是既广泛而又深入,说广泛是体育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 我系田径运动会,长期以来总是“少数人参加比赛,多数人没事干”,致使运动会开得冷冷清清。我们认为基层运动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只抓少数,应该让更多的人参加比赛。通过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我们对运动会的竞赛办法进行了改革。其指导思想是: 1.贯彻“三个为主”(以增强体质为主、经常锻炼为主和普及为主)。  相似文献   

6.
关于增强体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而“增强体质”这一概念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哲学、生物学角度,对学校体育的目标、目的进行了质与量的相关分析,认为增强体质的指标应适度量化。  相似文献   

7.
从生理机能变化看“六段运动”健身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2例中年女性受试者操练“六段运动”过程中的生理机能变化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六段运动”为中小负荷强度,以有氧代谢为主,认为“六段运动”对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机能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观念上对学校体育改革存在的思想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克服思想障碍的对策,确立学校体育为培养终身健康的合格人才是学校体育的长远目标设想.学校体育首先要转变只重视竞技体育提高,忽视普及体育的观念;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体质为主、以普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转变学校体育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观念;转变体育课是身体练习课的认识,重视体育课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9.
<正> 山东农业大学的李卫平、李庶鸿、侯长起、周平同志认为:由于人体生长发育过程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都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因此体育教学的任务也应根据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不应笼统套用一个式模。从身心发育角度看,中小学体育教学应以增强体质为主;从终生体育的战略目标看,大学体育教学应以传授“三基”为主。安徽医科大学的冯悦民、江翠萍同志认为:这里讨论的是体育这门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而不是具体到每一堂课。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相对稳定的,否则势必会导致  相似文献   

10.
<正> 在1986年第4期《学校体育》探索园地里发表了杨明远、李小萍两同志撰写的《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一文,受到了一定的启发。然而,作者对“学校体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的三点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作者对学校体育目的以增强体质为主的第一点看法是:“只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学校体育,只反映体育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体育的社会属性。忽视了人的行为的目的性与其他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恕我直言,作者离开教育这个大前提来谈体育的两个属性,这说明作者对体育和教育的关系仍未搞清。体育同教育的关系从逻辑法则角度来分析,是从  相似文献   

11.
从体质与健康的关系看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增强体质”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很多体育教师片面强调体育的生物性功能,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状态,这种功效暴露出两个问题:其一是忽略了体育活动的心理学、社会学功效;其二是学校体育是一种义务性兼强制性的体育活动,学生只要参与就能够获得现实功效,但长远功效无法预测.分析体质与健康的辨证关系,阐释了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由“增强体质”到“健康第一”的转变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顿珠 《西藏体育》2004,(2):28-28
在西藏工作的干部职工,普遍喜爱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适应在高原环境下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一些单位的工会、团委等组织,利用2004年“五一”节、“五四”节的休息时间,举办了各类体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重要指导作用。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增强体质为主,对精神明建设起积极作用;同时,它又是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基础;而体育教师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诚实践。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堂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扬州会议以后,“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成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对长期以来重视知识技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学生体质增强的倾向起到了纠偏的作用。提出增强体质“为主”,就一定存在“为辅”的其他发展领域。可见,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前,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5.
"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差异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体质和健康的内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对“增强体质”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形成背景、包含范畴、实现途径等的深入认识,指出“健康第一”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增强体质”指导思想的内涵,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影响着体育强国建设的推进及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更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以1949—2020年《人民日报》中体育精神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使用Python语言进行代码编写与文本分析,采用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与框架理论探讨主流媒体话语反映的社会主流观念及其建构的体育精神意涵。发现:《人民日报》有关体育精神的报道从第1阶段(1949—2002年)的“国民体育,大众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为国争光,祖国至上”,到第2阶段(2003—2008年)的“融入奥运精神”“传播体育文化”“展示国家形象”,再到第3阶段(2009—2020年)“更开放”“更包容”“更综合”,体育精神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折射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其内涵演变不仅是中国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发生变化的过程,更是民族自信的展现、国家发展的印证和社会进步的证明。  相似文献   

17.
<正> 落实“双基”是小学体育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双基”,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对象,作具体的分析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与方法,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完成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这个主要任务。现就农村小学如何落实“双基”,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集邮品信息     
《上海集邮》2010,(3):46-47
北京 "北京市第四届现代集邮展览纪念"邮戳、封(11.20)。 天津 "天津市首届集邮节开幕纪念"邮戳(10.16),"邮票,记录共和国发展历程”邮戳(10.16),“藏邮票”、“过邮节”、“观邮展”、“增邮识”、“集信封”、“盖邮戳”邮戳(10.16—17)。  相似文献   

19.
几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体育教学思想是指对体育教学价值、内容、方法的认识和见解。我国的体育教学思想经历了建国后五十年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年的发展 ,呈现出“百家争呜”的局面。在众多的体育教学思想中 ,本文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增强体质”思想、技术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培养能力”思想、“全面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现就上述几种体育教学思想分述比较如下 :一、“增强体质”思想“增强体质”思想是指在体育教学中 ,强调“应以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导”的思想。这种思想视体育教学的本质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70…  相似文献   

20.
赵永清 《体育世界》2008,(12):61-63
起源于道家文化且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太极拳,是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传统文化孕育的上乘武学。它同时也是体育与医疗相结合的健身运动,是一种独特的“自我锻炼”方法。它不追求短期内身体的激烈运动,而是有意识地“意动身随”、“意到劲到”、“以意导气”的意识体操,慢慢地调整人体生理机能,从而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治病强身、保健、养生的目的;本文将从太极拳的保健养生作用、太极拳与养生的关系以及如何练习太极拳才能达到保健养生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习练太极拳对人体健康的意义,从而弘扬了中华文化,加强了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