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以澄清“基础教育”、“草根文化”等基本概念为出发点,从维系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成员的生存、培养其道德习惯与审美情感、促进其民族认同等三个层面,提出西南民族地区各民族“草根文化”所具有的基础教育意蕴。最后对落实“草根文化”的基础教育功能提出了三点建议:确立新的民族基础教育观、整理加工“草根文化”、加强校内外教育的融通。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05,(2):64-64
“新基础教育”研究已经结题,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决定主办“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发布会(包括现场研究)。  相似文献   

3.
前几日,区里一所新基础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开展“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现场研讨活动,笔者有幸去参加了这一活动,听了两节课,并参加了评课活动。对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4.
“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叶澜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5.
实践“微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所学校的成功,关键在于激发教职工教育改革和生命激情。一所农村小学如何摆脱传统中的“家庭式”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以此来激发教职工的生命激情呢?我们学校结合“新基础教育”理论,把“微笑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中,作为各项工作的着力点,确定了“一所农村小学探索‘微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的研究课题。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微笑之星”(学习星、  相似文献   

6.
参加“新基础教育”实验后,我校各方面的变化都很大。而在所有的变化中,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最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7.
新基础教育“新”在哪里 ?中国教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日前联合在上海市闵行区召开现场研讨会,专题探讨由华东师大教授叶澜主持的这一全国“九五”重点教育科研项目的实践研究。 据课题负责人叶澜介绍,“新基础教育”主要研究面向 21世纪中国实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建设问题。它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  相似文献   

8.
“新基础教育”研究追求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意义上,实现变革理论与变革实践的双向重建。为此,“新基础教育”研究不仅强调理论研究适度领先于实践,而且还十分强调在理论与实践互动过程中的理论转化和渗透。目前,关于学校教学变革理论的重建研究已然完成,与此相应的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变革实践重建研究也在形成和完成之中。其中,数学学科已舔本完成“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变事实践重建的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学校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怎样才能使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首先,要加强基础教育的改革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体现时代性的教育理念。基于这一点,叶澜教授提出了“新的基础教育观”及其相关的教育目标和性质。1“新基础教育”内涵在对现在的学校教育的认识和思考下,提出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的规格以及对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新”的深层次结合点的新认识,力图转变现在基础教育的教学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实践行为,来真正使得人在做事中发展自己,促进人的个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入世”将例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受到深刻影响。世界贸易组织的特性及其造就的多边贸易形态,即市场开放性、产品竞争性、产业变动性和经济一体化,将使我国基础教育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为了有效应对“入世”的重大影响,我们有必要对基础教育的教育观念、办学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等,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以形成与“入世”相呼应的工作新思路、办学新策略和教育新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新基础教育”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8月,广州市先烈东小学非常幸运地成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理论与推广性、发展性研究”的试验学校。“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的“三观十性”,以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  相似文献   

12.
张佩红 《教育》2024,(2):27-30
<正>黎明小学2014年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我们始终以“专家引领、自主发展、合作共生”为原则,坚持以“专题研讨、智慧传递、系统转化、校本增益”为学校推进策略,加强“新基础教育”智慧的分享增值,不断深入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一、绘“文化传承创新”之美“新基础教育”指出:“学校文化精神是历史积淀、教育理念和未来期望融合后的结晶。”黎明小学在近20年的书法特色教育实践中,凝练了“恒实博雅”的校训,形成了“墨香满人生书法蕴人文”的特色教育主题,确立了“质量立校、精师强校、科研兴校、特色亮校、文化育校”的办学策略……但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尚不清晰,整体实践体系还未形成。在校内开展多层面的调研活动,  相似文献   

13.
九十年代美国基础教育的“私校公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私校公助”是美国基础教育九十年代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争议。本文对美国九十年代“私校公助”的表现形式、兴起原因、所引争议及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作了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入世”对我国的经济生活将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将对我国的社会心理、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未来社会建设人才的服务行业或第三产业,无论从直接或间接的角度来看,都将受到“入世” 的深刻影响。为了有效应对“入世”的重大影响,我们有必要对基础教育的教育观念、办学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等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以形成与“入世”相适应的工作新思路、办学新策略和教育新措施。一、更新观念 重新审视基础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教育的认识,或者说对基础教育的根本看法,主要停留…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各大学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在适应这些变化的过程中采用了“新管理主义”、“学术资本化”和“大学企业化”等一系列的新理念。“新管理主义”是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弱化的情势下,大学所采用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而“学术资本化”和“大学企业化”又是这一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的延伸。本主要是通过对这四大理念的介绍,来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大学改革中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全球化”对我国当前形势下大学改革的意义以及大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上海教育》2001,(3):25-39
当我们满怀信心地跨入21世纪之时,当我们踌躇满志,展望未来之际,回眸“九五”时期,重温改革历程,我们可以无愧地宣称:一个与一流城市相匹配的一流基础教育框架已经初步构成。上海的基础教育已经踏上了一个新的平台,正以全新的面貌接受21世纪的挑战。各方面的资料已经表明,“九五”时期是90年代以来上海基础教育综合实力增长最快的5年,是教育结构、布局调整最大的5年,是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影响最深的5年,是教育科技进步最快的5年,是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成效最大的5年。正如黄菊同志在1999年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所说:“九五”期间,基础教育发展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旺盛需求前所未有,为基础教育新发展打下的基础也是前所未有。目前,上海的基础教育正在实现3个转向——全体适龄市民正从“有书读”转向“读好书”,上海的教育服务正从“适应性”转向“满足性”,基础教育本身也正从“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提高型”。  相似文献   

17.
王毅 《西藏教育》2014,(11):15-18
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试验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所倡导的“生命&#183;实践”思想经历了长期实践,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革新典范,同时成为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经验。“新基础教育”主导的“人的新形象、转型的学校、主动生命的创生”,体现出“生命&#183;实践”学派的变革精神,它深刻地启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求变”和“求新”的道路上可持续地前进。  相似文献   

18.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我们诠释的教学新理念。新课程观要求教师调整自我,改变“填鸭”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主动走进课程,在教材固有的教育魅力中去经历他们成长所必须的“心灵的履历”。  相似文献   

19.
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学校应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家园。这是“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初衷。要达到这个目标,在重构“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文化建设也不可或缺。因此,如何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实施“新基础教育”的一个切入口,精心构筑一个具有现代城市精神的人文环境,以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成为我们聚焦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20.
温明 《教育导刊》2004,(7):48-49
教师的知识体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所倡导的理论”,这是一种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米的理论,它较容易受到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经反复宣传,可渭深入人心,成为教师知识中“所倡导的理论”(或“所认可的理论”)。另一类是“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教师意识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