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记者是以及时、有效、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一种职业。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是社会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要人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甚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更多的人拥有了及时发布最新信息的能力。普通公民也有可能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人物,"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的口号越来越响亮,使得公民记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不可小觑。本文旨在探讨强势来袭的"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机器人记者”的兴起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既是人工智能进步的成果,也是传媒发展的现实需求.生产高质高量的新闻产品、高效便捷地传递新闻信息使得“机器人记者”受到众多媒体的青睐.也正因为它集众多优点于一身,未来新闻记者的就业将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冲击.媒体招聘的记者编辑岗位会减少,机械重复简单工作的部分记者将会被淘汰,只有那些专业素质精良、能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记者才能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为了应对挑战,新闻记者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新闻传播院校要加强培养学科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3.
提到新闻工作者,人们就会想到记者这个职业,但是新闻记者真正的职责是什么,真正做些什么却不是非常的了解。新闻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指一些新闻工作人员,他们主要工作在新闻的采编制播一线。而具体上可以将新闻工作者理解为从事采集、传播新闻信息,制作新闻信息等活动的主要工作人员。新闻职业的基本特征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专职人员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对于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都会有严谨的筛选,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基层新闻记者更需要提升各方面的专业素质与修养。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也带动了新闻媒体行业的革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技术建成的新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促进新闻传播的同时也提高了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新闻记者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和评论家,要学会掌握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这可以扩大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为新闻传播贡献自身的力量。本文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面临的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不足,根据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媒体从业者打开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媒体行业逐步从传统媒体转变为融媒体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传统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还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等多种传播介质传播新闻信息,让受众随时、随地了解新闻事件。这就要求当代新闻记者要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对新闻的敏感能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挖掘力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一个新闻事件,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新兴媒体的发展为新闻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在进行新闻制作及促进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了提高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挖掘能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当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带来了信息生产、传播和呈现方式深刻变革。为应对新媒介环境给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提升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中宣部提出了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高校明确新任务、开创新局面、打造新模式、推动新发展、迈上新目标,造就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高校新闻科建设也强调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加快文科专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传媒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的新的高潮。在传媒业高度繁荣的背后,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是其作为新闻报道专业人员必须要具备的素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新媒介背景下,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更高、更全的职业素质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媒体信息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体行业作为传播新闻信息的介质,其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采编能力。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采编能力,本文从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新闻敏感度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一、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作用新闻工作者的宗旨就是向观众报道新闻事件或传播新闻信息,在现场进行实施报道的新闻记者是连接观众和现场新闻事件的唯一纽带,观众通过新闻记者的现场报道,实时了解现场情况以及事件发生发展的趋势,新闻记者的口语表达将直接影响到观众对新闻信息的主观判断。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新闻对时效性的追求大大提高,报道的不仅仅是最近发生的事件,对正在发生的事件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资深记者,西悉尼大学新闻学教授Lynette Burns曾说,新闻学的知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knowing what,即知道什么是新闻和新闻产品,第二个层次是knowing how,即具备和掌握新闻实践的技能和了解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第三个层次是being able to do,即能够在采集到的信息中,运用新闻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出"新闻".在新闻记者的众多能力中,记者的新闻识别能力最重要.那新闻记者怎样从纷乱复杂的社会万象中分辨出新闻呢?这新闻的识别,有待于记者新闻发现力的建立,本文将从新闻线索的发现能力、新闻价值的发现能力、新闻视角的发现力和新闻故事细节的发现力等四个方面来阐述新闻记者的发现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任廷津 《新闻窗》2012,(5):43-44
著名记者李普说:“往往一条新闻的价值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了它、报道了它。”发现新闻、抓新闻,对于信息价值大小能有正确的判别能力,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新闻敏感能力,即具有发现新闻的“特异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所说:“新闻记者是什么人?假使国家是一艘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口望者。”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是新闻能够得以快速传播的媒介。一件事情是否能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与公正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综合素质的高低。本文首先对"新闻的定义"和"新闻记者的作用"进行了讲解,继而阐述了新闻记者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旨在引起业界内人士的共鸣,共同促进新闻记者综合素质的提升,共同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关系到新闻工作的成败,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本文就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做一粗浅的探讨。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在社会生产分工中,新闻职业担负着特殊的生产职责和社会职责,它是以新闻传播手段向社会与公众提供新闻及其它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信息服务和舆论引导的职业。  相似文献   

15.
略谈记者的新闻敏感矫阳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发现、判断的能力,它是新闻记者长期实践而养成的职业上的“条件反射”,是新闻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表现。对于新近发生的一个事实、现象,是否有经过采写传播出去的必要,它有什么样的新闻价值,需要...  相似文献   

16.
刘楠 《新闻窗》2013,(3):39-39
一、电视新闻记者的传统定位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新闻记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社会信息的推动力。有了记者,传播活动才得以运转,传播媒介的功能才得以发挥。因此,记者有权要求采访对象提供素材,也有义务及时、准确地报道各种新闻事件,提供各种有益的信息,而这也是受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17.
舆论是利益相近的人们对其所关注的某一现实问题的共同意见。随着信息传播多样性的发展和中国新闻体制格局的进步,人民的话语权愈发受到重视,舆论焦点话题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大多数人民的心声。在社会中,新闻记者扮演着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重要角色。那么在舆论焦点话题面前,新闻记者该如何正确地予以报道和引导事态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则引起了人们对它新一轮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传播效率高,严重影响了传统纸媒行业的发展,报刊新闻记者角色定位也面临着诸多压力。为了应对新媒体时代趋势,新闻记者必须从传播理念、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重新定位,积极转变新闻报道方法和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工具,才能为纸媒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纸媒新闻发展现状,探索新闻记者角色定位和转变的具体途径,为纸媒行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各种资源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新闻,它让人们及时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以及将要发生什么,它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闻采编工作是信息媒体传播工作中的核心部分,而新闻采编人员是新闻采编工作中的主导者,他们传递的信息能够引导舆论的走向,对社会的正常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他们传递的信息要有高度的真实性,能够净化社会风气,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能产生错误报道,否则不仅影响媒体信誉度,而且误导群众,危害社会。因此,新闻采编工作对新闻采编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有极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融媒体时代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渠道及平台丰富度逐渐提升,逐渐向多媒体一体化的形式转变,观众对信息传播的形式有更大程度的了解,同时也部分投身参与其中,这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闻记者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升新闻敏感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