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丰富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古典名著。本着忠实再现中国文化,尽可能多地让西方读者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的翻译目的,杨宪益夫妇在翻译文化信息时主要采用了异化策略。本文收集了《儒林外史》中俗语,比喻,专有名词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信息及其在译本中的对应翻译,从异化翻译策略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采用异化策略有利于最大程度再现原文所反映的中国文化习俗、审美观和价值观,推动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促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旅游景观的英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旅游景观翻译中的不同文化内涵,专有名词和景观翻译三方面入手,论述旅游英语的翻译方法,技巧和原则,以使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中国,通过翻译这种媒介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文化输出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中国特色文化作品时,译者对专有名词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译文的质量以及文化输出的有效性。在文化输出的视角下,研究汉语专有名词的英译策略与方法。在翻译汉语专有名词时采取异化策略,运用音译、音译加注解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文化输出与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戴骏 《海外英语》2014,(15):109-110
《红楼梦》翻译一直是文化翻译的一大焦点,其中,专有名词作为一类特殊的词,其翻译也引起了不少争议。《红楼梦》中的专有名词大多选自古诗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与人物性格、命运等密切相关。该论文从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出发,着重分析霍克斯翻译版本的《红楼梦》英译中部分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策略,并试图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意译和音译加注三种策略来最大限度地传译专有名词承载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从专有名词的界定入手,探讨其词法、句法、语用等方面的运用状况,从而揭示其语用意义生成的机制,即常规关系生成机制和借代关系生成机制。借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汉语和英语双语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双语转换的基本方法和策略。由此可以明确专有名词社会文化构成基因、语用意义形成的认知机制和专有名词语用内涵状况。这种研究跨越了专有名词专指意义,深入专有名词的语用内涵,有助于帮助语言学习者认清专有名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活用状况,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专有名词转换为普通名词的基本规律。在跨文化语境的参考下,可以认清英汉语言中专有名词相同的语用生成机制。对翻译方法的探讨,有利于克服英汉两种语言中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处处流露着宗教意味.杨宪益夫妇秉承着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进行翻译,尽可能多地保留中国文化的独有风味.在处理宗教文化相关之处时,采用了与其他译本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手段.文章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探讨杨氏对章回目录、专有名词以及诗歌的翻译,欣赏其翻译作品,揭示杨氏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苏农翻译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使用了很多归化翻译策略,比如专有名词、中国文化习语、中国四字成语及意合句型结构,译者主要是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兴趣与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8.
专有名词在词汇、语言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且内容方面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利用网络资源翻译专有名词的方法有:直接查找法;抛砖引王法;提问法;检验法;专业论坛讨论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功能对等视角审视"不折腾"的种种英译,试图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语义和修辞手段等方面论证和支持一个符合功能对等标准的英译.政治性用语的翻译不同于其他语类的翻译,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的翻译要在功能上达到对等,要使目标语读者尽可能有源语读者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从翻译实践上探讨了现代英语专有名词的五种汉译技巧:加词法、简译法、替代法、解释法和加注法。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专有名词,它是名词中比较独特的一类,是相对于普通名词而言的,一般表示"独一无二"的对象,即所指对象单一、固定,并且很多是具有文化特征、历史意义和民族特色的。专有名词的翻译看似简单,其实却相当困难,虽然很多翻译专家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翻译方法,但是至今越南语专有名词的翻译仍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标准,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对越南语专有名词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选取当今资料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作为研究对象,指出目前越南语专有名词汉译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翻译混乱现象的原因,对专名的翻译方法、翻译原则及规范化等做一些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周亚琳 《文教资料》2009,(21):42-44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即通过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专有名词的翻译.一方面通过关联理论的分析揭示一些译者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专有名词英译的语用学分析检验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很多专家学者对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作过研究,其研究证明了关联理论在翻译中应用的可行性,但是在如何应用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本文从汉语古诗词中的专有名词的英译入手,研究关联理论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具体的专有名词及对应的翻译看在日常翻译活动中如何快速查找权威可靠的专有名词。通过总结专有名词的查找,强调利用查找平行文本的重要意义,以及良好使用各种查找资料的方法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语言的翻译有利于各种文化的交流,而习语的翻译在语言翻译中至关重要.习语翻译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整体质量和文化交流的程度.在习语翻译中,往往采用直译法、意译法、增补法、注释法、节译法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前人对毛泽东诗歌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毛泽东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通过对毛泽东诗歌翻译不同版本的总结和归纳,提出针对不同文化意象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把文化意象归类为专有名词意象、地名意象、历史特色意象以及典故意象,分析不同种类文化意象的翻译技巧,建议在翻译文化意象时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同一文化意象的不同理解以及同一文化意象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蔡冬园  覃美律 《海外英语》2014,(13):116-117
金庸武侠经典作品,不仅风靡整个中国,更是被翻译成很多语言,其中四部已经出版了英译版。但对于西方人来说其著作因为其特殊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帮派,功夫等难于理解,故其专有名词的翻译需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方法,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更利于读者理解,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典故成语、专有名词还是比喻的翻译,译者都要在兼顾观众理解能力的前提下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从不同译者处理典故成语、专有名词和比喻等蕴含文化特色的语言现象时所使用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推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他们处理文化现象的某些失当之处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影响专有名词翻译意境化的三种主要因素,即文学功底因素、时间因素、与灵感思维因素,如果能充分发挥三种影响因素的优势,同时采取意译与直译的归化处理方式,中国的翻译事业必将会在专有名词翻译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部分英语词汇翻译为例,简述了英语和汉语的不同历史和文化,重点讨论了英语专有名词的文化底蕴之翻译,指出翻译既是文化的,也是民族的。翻译中的“对等”是相对的,译者应该在民族和文化语境中动态地把握翻译的标准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古典汉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学形式。把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歌翻译成英语,输出到西方国家,有利于增进这些国家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本文作者从译诗之难入手,分析了诗歌翻译家不可缺少诗人气质,然后又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讨论了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中、西译者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最后,作者得出结论:中西合作译汉诗,可以取长补短,更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的古代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