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送葬     
郭俊臣 《阅读与鉴赏》2007,(9):67-67,71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①,使匠石斫之②。匠石运斤成风③,听④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⑤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⑥死久矣!’自夫子⑦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相似文献   

2.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大铁椎传》有这样一句:“……饮食拱揖不暂去。”其中的“不暂去”,课本注释为“一会儿也不离开”。但是谁不离开,不离开什么地方,注文未提及。揣摩注者的意思,大约是指“健啖客”在吃饭行礼时不离开,有的同志就根据这种理解,认为这一句是描写“客”  相似文献   

3.
教学《逍遥游》,不禁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鲲鹏展翅,扶摇天外之感。翩跹之余,竟想到几个庄子。晋庄子苏轼《石钟山记》:“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此庄子,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绛的谥号。  相似文献   

4.
<正>庄子和惠子是一对“欢喜冤家”,他们之间著名的辩论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有学者说,《庄子》一书中,庄子多因驳难惠子而发感慨,世无惠子,庄子也就失去了相辩之人。后来,庄子路过惠子的坟墓,对随行之人讲,有人鼻端粘上了白灰,薄如蝇翼,请匠石砍去,匠石挥斧,呼呼作响,那人纹丝不动,安然无恙。宋元君想见识一下匠石炉火纯青的技巧,匠石说:“手艺仍在,但是配合的那个人死了,世间再也没有与我如此默契的搭档了。”庄子讲完故事,顿了一下,遥遥向惠子的坟墓拱手行礼,说:“先生啊先生,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以寓言的运用著称。该书中的寓言文本具有密度大、与文章主旨融为一体、具多层意蕴、形象大于思想、运用的艺术手法多样等特点;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众多,有逍遥者、劳动者、残疾者、丑恶者、庄子形象、拟人化形象等等。因此,谈论中国的寓言文学,《庄子》是绝对绕不过去的。  相似文献   

6.
"行色"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说孔子拜访盗跖,受了羞辱,失魂落魄地回到鲁国东门外,正好碰上了盗跖的哥哥柳下季。柳下季看他狼狈的样子,就问:"今者阙然,  相似文献   

7.
关于本篇的原文,各书有明显出入者,择其释义有分歧的五句列表于下: ①句中的“触詟”,清王念孙认为应从《史记》做“触龙言”,证以帛书,解决了古书中存在的一个疑难,课本据改,很恰当。②句中的“揖”字,课本从《战国策》,注释道:“揖,原意是拱手,这里是表示接见的样子。”君接见臣,用表敬的“揖”字,殊不合理。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历代文选》,这些老选本都认为“揖”当是“胥”字传写之误。近年来的许多选本,多改“揖”为“胥”。即使是人民教  相似文献   

8.
课本注释《触龙说赵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一句为:“气冲冲地答应接见他。揖,原意是拱手,这里表示接见的样子。”但读了这条注释仍有不少疑点。“揖,原意是拱手”这是不错的,不过说得不够具体。《辞海》释“揖”说:“拱手为礼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凡拱其手使前曰揖……《礼经》有揖有厌。推手曰揖,引手曰  相似文献   

9.
用“道”的语言读出庄子寓言中的道义是理解庄子境界的关键.其路径可以从人的世间境界感知觉受层层提升进入道者的世外的境界觉受.从中体会到庄子所谓的境界的真实含义,明白道的三个层面的内涵.最后获得庄子的最高境界——始终在“一”的境界里,没有分别,无论境界怎么转化呈现,始终都是知觉的,从而在境界中创造人生.  相似文献   

10.
《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在庄子看来,所有的一切皆在于道,道是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源。老子把道比作天地万物的母亲,有时也称它为玄牝。朱子曰:玄,妙也。牝是有所爱而能生物者也。美不是道中的无,而是生成的有,即是道在迷离恍惚、混沌莫辨的时间性绽放的具象——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万物本性如一,就物其为物本身而言,大美是物以自身本性对道的显现。  相似文献   

11.
<正> 庄周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散文雄伟奇丽,摇曳多姿,滋润历代文人骚客。宋人叶适曾经说:“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水心文集》)可见其影响之大。关于《庄子》一书文学成就的评价,前人称述备至,这里不一一列举。对于庄子语言风格的研究,据笔者所知,目前尚无专文,有些文章虽已涉及,但往往语焉不详,本文试对此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是战国时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它包含哲学、政治、文学、美学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过去对《庄子》的研究多偏重于哲学和文学方面,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我认为《庄子》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内容值得我们继续探索。首先,我以为《庄子》中有着颇为丰富的科学思想。例如《逍遥游》一文中写道:“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庄子当然不曾学习过阿几米德浮力定理或研究过液体的表面张力,但很显然,这两句话是很符合科学原理的。又如同篇中写道:“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就是说,风的强度如果不是足够大,那么承负大翅膀就没有力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就是说,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的。在这里,大鹏不是一下子飞  相似文献   

13.
善喻的庄子     
庄子的比喻,用得美妙,用得恰切,用得超凡脱俗。读庄子的文章,每每读到这些比喻时,总会令人神清气爽,有醍醐灌顶之感,甚至让人拍案叫绝,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人们争利于市,争名于朝。钱财唯恐不积,声名唯恐不盛。面对苦苦争名夺利的世人,善喻的庄子这样劝喻我们“: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钱财再多,声名再大,吃也不过那么多,喝也不过那么多。而对那些不择手段争名夺利的人,庄子又送其一个极有讽刺意味的比喻“: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遨者;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庄子》中的喜剧性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论述,揭示了作者造成喜剧性的常用手法及其喜剧性的特征。认为奇诡怪异、诙谐滑稽是《庄子》喜剧性的体现,庄子的笑是苦命者的笑;《庄子》中的幽默,属于黑色幽默;书中大量喜剧性的故事,机锋玄深,雅者足以玩味,辞浅风趣,俗者亦可愉心。最后提出了“究竟可笑的是谁”的问题,是喜剧研究中关乎社会价值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莫负韶华     
傅雷曾长叹:“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过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智是卑怯的。”回视茫茫中国史,我们发现这样的虚伪者、轻佻者和卑怯者不在少数,其中最典型的当数庄子、陶渊明、阮籍和嵇康。他们认为:天长地久,雪泥鸿爪,绚烂将归于平淡。于是乎,他们竭力寻找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受庄子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哲学上,它在文学上对《庄子》的阐释与接受也是全面而深刻的。它由《庄子》"至乐无乐"观点出发,阐发了"至情无情,无情大情"的创作主旨。在结构上,同样受《庄子》"始卒若环"递进循环论的影响,构造了大循环下匡套无数小循环的双重循环结构。艺术手法上的借鉴更多,尤其以梦境的营造为代表,庄子是梦象文学的创始人,《红楼梦》则以色彩斑斓,意味悠长的梦境,将梦象文学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惠施和庄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别送给他俩一些大葫芦的种子,对他俩说:“你们把这些种子拿去种在地里,会结出很大的葫芦。比比你俩究竟谁种的葫芦大。”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庄子从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时候来看看,见没有什么异常,就顾自做别的事去了。过不多久,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慢慢地,都开花结了果。惠施觉得很奇怪,就跑来请教庄子:“先生,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庄子笑着答道…  相似文献   

18.
《语文世界(高中版)》2010,(8):F0003-F0003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庄子·大宗师》) 这就是人生活着的价值。一切的作为,不追究它最初的动机怎么样,也不要追求结果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工作要追求智慧。智慧有大小之分。庄子在《齐物篇》里说:"大智闲闲,小智间间。大言炎炎,小言澹澹。"闲,空也,空者,无限大也;间,隔也,隔者,小也。庄子的意思非常明白:有大智慧的人,总是关注、研究大的方面。比如,宇宙、世界、人类,包括人的心灵。反之,有小智慧的人,抑或说,没有智慧的人,总是关注甚至拘泥于小的、琐碎的事。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三个很有名的美梦,是指点人生哲学的妙文:一个是庄子的蝴蝶梦,一个是邯郸梦,还有一个是唐人李公佐的南柯梦。民间把庄子的蝴蝶梦误解了,变成唱戏的了。有一出京剧叫《大劈棺》,讲的就是庄子,其实庄子很是冤枉。《大劈棺》的意思是,庄子有一天问太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