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价值是对真的价值和善的价值的包含和超越,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客体对象对主体的意义,审美属性及主体的审美需要都是价值要素,价值尺度包涵了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是主体尺度对客体尺度的吸收和提升。审美评价是对价值事实和价值关系的反映,主体既是价值要素,又承担对价值的评价。审美评价建立在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之上,又具有普遍的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人的价值的含义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  相似文献   

3.
现行的哲学价值定义基本上都是按照"主体--客体"模式建构起来的,有关价值定义的争论大体上是围绕着主体或客体问题展开的.但是,价值定义分歧的根源并不在于"主体--客体"模式本身,而在于人们在这一模式下采取的具体思维方式.价值既不能存在于单独的主体或客体之中,又离不开主客体,具体地说,价值存在于实践关系形成的主客体的一致性之中.价值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实践,价值的本质就是实践性,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属性非对象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价值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是一个含义广泛、内容复杂的概念,通过对哲学价值范畴含义的分析和揭示,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定义作一界定,即:价值,作为一种关系范畴,是指客体的属性或功能在实践和认识基础上与主体需要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5.
论新闻价值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客体属性或功能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而实际效应就是看客体的属性是否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显而易见,主体的新闻需要是新闻价值得以产生的重要根源。目前两种有代表性的新闻价值本质观都有其缺陷,新闻价值的本质是新闻需要与满足新闻需要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论主体尺度     
人的认识和实践本质上是以主体尺度把握和规范客体。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对主体尺度作了片面的解释。他们或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客体尺度的主观再现,或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与客体无关的纯精神尺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尺度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主体尺度既是认识尺度,又是改造客体的尺度。主体尺度应理解为在实践和认识中形成的,以客体为基础,而又超越客体现状的人的需要和能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元伦理学对象可以归结为四大范畴:“价值”、“善”、“应该(包括正当)”和“事实”或所谓“是”。价值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的需要——及其经过意识的各种转化形态,如欲望、兴趣、目的等等——的效用。善亦即正价值,是客体事实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效用。应该是行为善,是行为事实符合其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则是行为的道德善,是行为事实的符合道德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应该和善都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某种效用,都是客体的依赖主体需要、欲望、目的而存在的属性,因而都属于价值范畴;反之,事实或“是”,则是价值的对立范畴,是客体的不依赖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独立存在的属性。事实与价值构成客体的全部外延而与主体相对立;主体及其需要、欲望和目的既不是价值也不是事实,而是联接二者的中介物。  相似文献   

8.
罗金艳 《教育艺术》2010,(8):35-35,29
档案是一种信息,它包含着大量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各种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信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价值从其表现看,隶属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范围,可以表达为是档案自身具有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主体需要对档案自身属性的肯定关系,是指档案这一客体存在对人们所具有的实用性和有益性。而档案鉴定就是判断档案对主体的有用性或无用性。  相似文献   

9.
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是表征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功能和效用,是主体在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基础上,对客体进行发现或改造的结果,是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学领域中.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教学价值即教学客体属性满足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我们研究教学价值的客体。这种实践活动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构成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价值创造的两个尺度及其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创造是价值论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文章认为,价值既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地“构造”、“建构”、想象出来的,而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们的价值创造活动遵循着两个尺度,即“对象、客体的外在尺度”和“主体(人)的内在尺度”,而且这两个尺度还应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是表征客体与主要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客体对于主本需要的功能和效用,是主体在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基础上,对客体运行发现或改造的结果,是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价值的绝对性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的绝对性是与价值的相对性相对应的价值哲学范畴,准确把握与科学说明价值的绝对性是价值哲学令人信服的必要条件。以往人们对价值绝对性的认识是偏颇的。我们认为,价值的绝对性指的是客体对人类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积极意义或价值的确定性。客体对人类主体是否有积极意义而不是其对人类主体是否有消极意义是确定客体有无价值的依据。对人类有价值的客体,未必对人类之中的每个具体的主体都有价值,未必对人类没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萍 《甘肃高师学报》2005,10(6):117-118
从哲学意义上讲,价值的本质就是客体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及效用。人生价值就是指人生对于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能够给予的满足,任何个人要想对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具有相应的思想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  相似文献   

15.
论人的需要与价值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具有社会性、无限发展性和丰富性以及积极能动性。价值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活动过程中生成、发展、创造和实现的,人的需要是价值追求的内在尺度。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别。合理的需要能满足并促进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完善。人根据需要的“内在尺度”进行价值追求,其理想境界就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有三种形式,即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它们各有不同的特卢、和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一方面要反对把社会主体当作唯一的主体,否定个体主体;另一方面又要反对只承认个体主体,否定社会主体。构成主体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客体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客体的特征有三卢、,第一,对象性。对象性是构成客体的最根本的特征。第二,客观性。客观性是客体的基本属性。第三,系统性。客体系统又有四种形式,即自我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这四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第一,是实践关系。第二,是价值关系。第三,是认识关系。在这三种关系中,实践关系是首要的基本的关系,其他两种关系都是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价值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对象世界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也就是说,主体与客体之间不仅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而且还有价值关系.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告诉我们:无论外界的对象,还是人,单方面来看,都不能构成价值关系.但是,价值又确实同对象(物)、同人有关系,因为有没有价值以及价值的性质及其大小,既决定于对象及其属性,又取决于主体的特点,依赖于主体的需要.贝多  相似文献   

18.
学形象的“真实性”是其核心价值所在。这种“真实性”主要指的是渗透在作品中的主体情感的真实性,即主体的主观真实性,而不是指作品描述对象有多大的科学精确度,即客体的客观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成人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作为社会的人有着接受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而成人教育的存在、发展促进了社会的人的发展,满足了这种需要,成人教育价值是成人教育实践———认识活动的动力因素,反映了成人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对成人教育价值的提出、形成以及如何实现成人教育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评价活动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原则。评价是一种揭示客体“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的“真”虽然具有多元性,但仍具有统一的尺度或标准。一个合理性的评价必须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把真、善、美作为价值评价的合理尺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