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天遥奠     
又一颗文学巨星殒落了!我们崇敬的沈雁冰同志,在为中国革命事业和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奋斗了一生后与世长辞。编辑部同志深感悲恸。山遥水远,我们无法送去南国的花圈致奠;只有将我们深沉的哀思,献给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沈雁冰同志的英灵!最使我们难忘的是沈雁冰同志对本刊的支持和关怀。一九七九春,本刊读者来信,  相似文献   

2.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文学团体,一九二○年十月正式成立于北京,由沈雁冰、郑振锋、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小说月报》为该会的机关刊物。后移至上海。文学研究会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文学;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沈雁冰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  相似文献   

3.
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于13卷8号由沈雁冰主编开创了“创作批评”栏目,对于当时不成熟的批评界,沈雁冰有着清楚的认识,因而并没有对此专栏预设下很高的想象与期待。1923年郑振铎担任主编后,在14卷1号取消“创作批评”另设“读后感”一栏,在15卷开始又取消了“读后感”一栏,实质上郑振铎并不看好这两个栏目,作为学院派学者,他认为这种批评只可算做读者的见解。两位主编对于批评栏目的态度相差不远而在运作上却大相径庭,原因在于沈雁冰主编的编辑心理更多地体现出宽容同情、具有社会责任感,体现出精心培育人才的大家风范,他的态度明显是鼓励的,这也使得批评迅速扩大影响;郑振铎编辑却更多表现出治学严谨的学者风范,其编辑行为与编辑选择促使批评更趋近于严肃、端正的学院派风格,使得批评更具有了学术性的内涵与价值,在理论层面上提升了现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2006,(11):F0003-F0003
提起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子夜》等尽人皆知。提起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沈雁冰的经历,就鲜为人知了。茅盾的原名叫沈雁冰,1916年8月,20岁的茅盾经他人介绍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最初他在编译所英文部批改函授学生的卷纸,后来由于写了一封关于《辞源》问题的信而引起了商务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学的诞生与发展中,沈雁冰、李健吾、李长之、沈从是感悟式作家作品批评中的佼佼。沈雁冰为人生的学批评、李健吾感悟性的印象式批评、李长之感情的批评主义、沈从注重学人性的批评等。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趣味与追求,促进了中国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一册《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第78页注释①中说:“……作者(1896—1981)原名沈雁冰……。”其中,“原名沈雁冰”不妥。“原名”本应是作者的真实用名,而“字”则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原名”与“字名”不能完全等同,以  相似文献   

7.
记忆力随想     
最近,在搜集名人轶事的时候,我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记忆力为人们所赞叹,他能将一百二十回的古典名著《红楼梦》背得滚瓜烂熟。1926年的一天下午,开明书店老板章锡琛请茅盾、郑振铎、夏丐尊及周予同等人吃饭。酒至半酣,章锡琛说:“吃清酒乏味,请雁冰兄助兴。”沈雁冰酒兴正浓,便说:“好啊,以何助兴?”章锡琛说:“听说你会背《红楼梦》,来一段怎么样?”沈雁冰表示同意。于是郑振铎拿过书来点回目,沈雁冰随点随背,一口气竞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同席者无不为他的惊人记忆力所折服。  相似文献   

8.
关于“在沈雁冰宅中搜得”的文件书刊的报道 1981年初,我在1927年8月13日、20日、23日和24的《民国日报·党务》版上,发现一份所谓披露“在沈雁冰宅中搜得”的文件书刊的连载报道。这些材料所展示的主要是茅盾等共产党人,在1925年和1926年间所进行的有关国共合作等方面的革命活动情况,对探索茅盾的生平道路和研究上海方面的国共合作情况,都无不具一定的重要价值。其中8月13日、23日和24日三篇的题目均为:  相似文献   

9.
文学巨匠茅盾,原名沈雁冰。在构思《幻灭》时,将讽刺和嘲笑交织在一起,亮出了“矛盾”署名。叶圣陶窥透他的心态,因百家姓找不出矛姓,于是巧妙地添了个草头。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一年八月,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出版了。它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宏大的艺术魄力和独创的艺术风格,为新诗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一九二二年八月,《女神》问世一周年,郁达夫发起了“《女神》纪念会”。他的创议得到文学界各方面的支持。八月五日晚,纪念会在上海“一品香”旅馆召开。前来参加的有文学研究会的沈雁冰、郑振铎、谢六逸和庐隐诸人,另外日本帝国大学出身的同学也到了不少。会上,沈雁冰作了演说。另外,创造社方面原想再提议组织“作家协会”,但因某些原因未能  相似文献   

11.
卢伟 《现代语文》2004,(11):44-44
茅盾,原名沈雁冰,是我国现代学家。1927年,正是白色恐怖时期,身为共产党员的他处境危险。为了避祸,他隐藏在上海家中。此间,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幻灭》。  相似文献   

12.
沈雁冰在1922年纪念”五四”的演讲会上说:“近来我已找到了一个路子,把我底终极希望,都放在彼上面,所以,一切的烦闷,都烟消云灭了.这是什么路子?就是我确信了一个‘马克思底社会主义’.”沈雁冰是位老党员,他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之时入党,1927年国共分裂时与党断了联系,这以前一直精力充沛地从事党的活动.他在这一期间培养起来的文学观,尤其是他拒绝主观性的理想和愿望,要求冷静的分析和观察人生的态度,以及想在文学中反映出整个社会的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创作方法成因及分类的论述,指出了创作方法的成因和分类以世界观作为思想基础,并表现出一定的美学规范,同时以一定社会群体的审美需求为直接动力,并对沈雁冰在《夜读偶记》中的文艺理论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与革新内容相呼应,沈雁冰革新《小说月报》的形式,既注重封面设计,又突出插图、字号与排版、补白及封三等内部的装帧特色,并在保护版权上做些改进,它体现出装帧设计的个性化原则和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15.
十九、文学研究会 1921年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许地山等12人发起,主要刊物是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和新创办的《文学旬刊》、《诗》月刊。重要成员还有冰心、朱自清等,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它虽然没有统一的文学主张,但他们都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因而被称为“为人生派”。二十、创造社  相似文献   

16.
1978年1月4日,经秦燕士同志介绍,我们访问了沈雁冰同志,了解中山舰事件后我党的政策,以及与此有关的诸问题.沈雁冰同志当时正在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任毛主席的秘书,比较了解情况.下午三点钟如约去他家,沈老刚送走臧克家同志,接着就和我们谈.八十二岁高龄的沈老精神矍铄,娓娓而谈,连续讲了两个半小时,仍无倦意.他怕我们听不清他的浙江口音,仔细订正人名和地名,记不准的事,再三嘱我们再查文字材料.除去中山舰问题外,沈老还谈了大革命时期和三十年代左联一些问题.后来戴鹿鸣同志和我整理了中山舰事件的访问记,1月18日送给沈老校阅,他逐字逐句作了认真的修改,当天就把修订稿还给我们.这个原稿,我们一直保存着.这次访问给我们最强烈的印象是:沈雁冰同志热爱党,热情支持党史研究工作,他的回忆录,不仅是中国文学史的瑰宝,也是党史的珍贵资料.现将这篇沈老生前亲笔修改过的访问稿提供《历史教学》发表,以志我们对沈老的怀念.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学(高校版)》2014,(1):F0002-F0002
正嘉兴市第一中学位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南湖之畔,始创于1902年,著名校友包括沈雁冰(茅盾)、查良镛(金庸),以及汪胡桢等十余位两院院士。学校目前是全国和谐校园先进集体、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省首批文明示范学校和省文明单位。嘉兴市第一中学历史教研组是一个和谐融洽而又充满活力的团队。全组教师秉承学校"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公民意识。从积极引导学生组织  相似文献   

18.
研究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源头应追溯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最早提倡现实主义的是陈独秀.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和思想家.文学研究会的首席理论批评家沈雁冰为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曼斯菲尔德在中国的早期译介是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一定的契机下,作家徐志摩、陈西滢等人开始译介曼斯菲尔德,使其人其作扎根中国文坛;批评家沈雁冰、赵景深等人开始评介曼斯菲尔德,使她为中国主流文学所接受,并进入文学史。经过译介与评介,曼斯菲尔德对中国文坛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与师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我国的师范教育事业,一向很重视。二十年代初,当时二十七岁的叶圣陶已在我国的文坛上享有相当的声誉,并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一九二一年秋,朱自清先生受杭州第一师范的委托邀请叶圣陶先生去任教。圣陶先生欣然应邀于十一月到达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师。当时叶先生与朱先生联床共灯,一起担任杭州—师学生的文学社团——晨光文学社的顾问。叶先生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培育了新的一代,其中有后来成为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的,如潘漠华、汪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