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蝴蝶》中的张思远虽然产生了“庄生梦蝶”般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但是最终在“人民之子”的身份上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归宿”。或许这也正是这篇“反思”小说“反思”的最后结果。作者试图通过小说中两种层面的代际冲突即“人民(父母)——张思远(儿子)”、“张思远(父亲)——冬冬(儿子)”来分析小说构建的“人民”神话的想象性意义,以及“人民”认同的叙事策略又是如何舒缓了新时期之初的时代心理紧张。  相似文献   

2.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就这篇小说而言,它在小说修辞学方面的成就已经达到了非凡的高度,并因此形成了完全属于余华个人特点的叙事风格简洁而有力,其表现就是对重复、对白等修辞的成功运用,而这些修辞又无一不和小说的主题--"坚韧"相连.  相似文献   

3.
"聋人身份认同"(Deaf Identity)是国内学界较少涉足的研究领域,是值得重视的一项课题.本文对几个相关问题作了探讨:(1)"聋人身份认同"的内涵;(2)对"聋人身份认同"现象的案例描述;(3)国外对"聋人身份认同"类型所做的划分;(4)对促进"聋人身份认同"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体验式教学",最初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Tohn Dewey)"做中学"的经验学习理论.库伯(David A.Kolb)于1984年提出了经验学习的四阶段周期,即具体经历--反思内省--抽象归纳--行动实践,成为公认的体验学习的经典理论.[1]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短篇小说<乡村医生>的艺术张力在于它的"未定性"和"陌生化"的特定潜质,"小说中的人物--难识庐山真面目","小说的场景--山重水复疑无路","小说的语义--剪不断,理还乱".这种潜在特质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参与,而阅读活动在使本文得以实现的同时,也丰富提高了读者.  相似文献   

6.
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以写实的笔法,勾勒出年轻的知识分子池大为在"转型"期的社会语境中,面对金钱和权利经受的灵魂拷问.他既完成了对精神之父的弑杀,又充当起"守灵者"的孝子身份.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分析,就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角色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谢家禄 《文教资料》2008,(28):166-168
"母亲"是张承志小说描写的中心.借助于"母亲"这一主题写出了一系列草原小说,张承志塑造了一系列勤劳、善良、仁义而坚强的母亲形象.更由于张承志自身独特的气质及对"母亲"浓郁的感激之情,造就了张承志"母亲--人民"的文学创作精神取向.  相似文献   

8.
浅释"邯郸"     
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邯郸"二字的是<国语·鲁语>中的"与邯郸胜击齐之左"和<春秋·谷梁传>中的"织絇邯郸"."邯郸"地名的形成诸说并存.张晏认为"邯郸"是由"甘单"二字从邑而来.本文认为"邯郸"一名来源于"邯(丹阝)","邯(丹阝)"源于"甘丹","甘丹"是"甘"地与"丹"地之间的地域名.大约在商代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已有"甘"地之名,最晚在春秋后期已有"甘丹"之称,并写作"邯(丹阝)",战国时期继续延用,约在战国晚期"邯(丹阝)"嬗变为"邯郸".其大致演变链条为甘丹-邯(丹阝)-邯郸."甘"地在今林州市,"丹"地在今高平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晋国和赵氏地域范围的不断发展扩大,造成了"甘丹"范围的演变,形成了后来的邯郸."丹"字演变为"单"的原因,可能是避讳赵王丹所致.  相似文献   

9.
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第三世界知识分子面临文化认同的两难.V·S·奈保尔在<大河湾>中立体式地展现了处于文化失重状态的他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深邃思考其一是一味坚守民族文化,最终却悲哀地滑入极权民族主义的泥潭;再者,摒弃本土文化,追求西方文化认同,但结果是始终在其边缘徘徊.此外,在尴尬的生存境遇中,他认为存在着无奈的第三种选择,即"去中心"式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对果戈理短篇小说<涅瓦大街>的三个女性形象--"女性集体"、"黑发姑娘"和"金发女郎"给予考察,分析其基于男性成见的小说叙事所赋予的女性形象特质--"不确定性"、"无名性"、"被动性"、"失语"和"智性缺席"等,对女性形象实行操作和控制的小说叙事策略,其目的在于建构男性主导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在短篇小说《采浆果的人》里,建构了名为“金井”的天人合一乌托邦。在金井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其密切,但由于人的蒙昧、欲望与私心的人性弱点,金井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外桃源。小说中传递了作者对农耕传统和农民生活的反思,对美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海盐腔创始年代及作者,历来众说纷纭。一说创始于南宋张鎡,一说创始于元代杨梓、贯云石,一说创始于明成化年间。从有关典籍的撰述年代及相关材料的考述中,可以认定海盐腔创始于元代的贯云石,而杨梓父子在海盐腔的传播过程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以个体本位为文化基因的"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却与殷海光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个性暗合,因而成就了他最近乎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观."志道之士"的历史使命又决定了殷海光个体本位自由观"分裂"与"两难"的本土命运."自由思想者"与"志道之士"两难取舍的背后,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生存之道的冲突与较量.殷海光以生命为代价向世人昭示的,与其说是西方自由理念,不如说是对西方文化的质疑,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4.
简评作品《小脚与西服》中的传主张幼仪的身世经历,以及她与徐志摩的婚变情况;并由此生发出对女性传统价值观念的一点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小说《报废》主要展现了对现代生活的深刻反思,特别是在消费文化为背景的时代下人被“物”所役使的一种痛苦与挣扎,但这种挣扎在当下中国更具有讽喻色彩。通过对小说中展现的人与物、人与文化、人与时代关系的分析,指出这部小说所独有的社会认识价值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开发智力资源,这是张謇从事实业活动及其实业家精神的重要内容。而引进人才、利用“外智”则是张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是张謇对外开放思想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张謇兴办实业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作为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着重描写的对象之一,"戏子"的形象几乎贯穿于其小说创作的始终。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艺术还只是供人消遣而尚未受到人们充分尊重的年代里,艺人的悲剧命运值得人们去反思。通过对《啼笑因缘》和《夜深沉》的个案分析,来探讨张恨水笔下的戏子形象及其造成其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并由此来考察张恨水小说在暴露国民性弱点和鞭策民族劣根性、重塑民族魂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尝试。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文学;是注关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记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他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张承志与民间的紧密联系及其作品越来越多地描绘底层民众的特色进行了探讨。首先界定了“民间”对于张承志的具体内涵和意义,然后从底层、信仰与行走三个角度把他的生命实现与民间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朱子民本思想与当代"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5月12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对朱子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朱子理学、朱子思想的历史影响、朱子其人及故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新观点,进一步拓宽了朱子学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