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海波 《当代传播》2001,1(6):64-6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权力开始转型,公、私两大要素发生分离,公共领域这一崭新的舆论空间带来了新的舆论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舆论提出了公共性的要求,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大众传媒成为主要的舆论手段,基于上述变化,本认为,我国当代社会舆论已具备公共舆论特征,并将导致舆论学研究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王建树 《新闻世界》2010,(9):119-120
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传统媒体的优势同网络媒体的强势相对接,同时发挥传统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各自所长。本文旨在从两者的概念、差异性比较及其互动互融等入手探索其相互融合、互动的新的传播模式,以更好地实现其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力丹 《东南传播》2014,(10):46-47
在毛泽东著作中,"舆论"的概念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他作为政治家,重视的是通过做工作,使舆论在某个问题上一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毛泽东说,"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允许先进的人们和落后的人们自由利用我们的报纸、刊物、讲坛等等去竞赛"。但是,这些正确的观点没有得到实现。即使为了教育落后的人们,传媒上也没有出现过先进的人们同落后的人们在观念方面的自由竞赛,人们只能从批判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被妖魔化的另一种意见。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要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环境和思维。  相似文献   

4.
舆论辩论是思想达到真理的必经之途,但很多辩论都可能导致舆论攻击和舆论一律,使不同意见遭到压制。辩论不仅引发人们对问题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而且可以避免某种见解垄断观点市场,钳制舆论。在依法治国的时代,抵制强制的舆论一律,成为公民的法律意识,但民意同化的舆论一律时时都在形成,构筑了坚如磐石的舆论方针。  相似文献   

5.
李彪 《青年记者》2022,(18):9-11
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作为传统舆论研究中的两个主要关键话语,在新时代出现了一定的指导局限性。本文认为舆论生态与舆论治理是有效解决当下舆论现象复杂多元的有力视角,并在对传统舆论观只关注单向度的信息维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从信息、情绪、关系、行为四个层次构建大舆论观。大舆论观的提出对舆论治理具有重要的范式转向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治理中舆论治理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舆论作为一种意见形态,一旦与“管理”发生联系,其内涵的复杂性不容忽视。当舆论管理主体上升为国家权力机构,这种管理应被理解为规则管理。在一般情况下,它不直接干预意见本身,除非这种意见非法,而是对意见的表达规则实施行政管理,以便造成舆论的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7.
庞宁 《新闻传播》2013,(2):191-193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已经历经了1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古老在于研究历程长久,崭新在于伴随着时代的更替发展,具有新的内涵,而新闻舆论研究又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一个部分,本文首先论述了舆论和新闻舆论这两个专用名词的概念和内涵,紧接着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即多维视野下来研究新闻舆论在不同时代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胡焱 《新闻世界》2013,(6):288-289
舆论如何是可能的?本文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了论析:真实环境与拟态环境,单数的人与复数的人,快思考与慢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论舆论合力     
公共舆论的形成以及舆论引导的方法策略和模式等问题一直受到新闻传播学界的重视,对舆论合力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舆论引导艺术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我们的舆论引导工作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舆论合力的形成过程与机制所谓舆论合力,就是指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各种传媒(包括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和其他舆论工具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这是考察媒介在舆论形成和引导过程中的效果的一个具体的指标,也是我们进行舆论引导和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舆论合力,它来源于传媒集群与社会结构中主流符号及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局级干部班上演讲大纲的部分内容,主要谈及舆论的基本理念:衡量舆论是否存在的要素、辨明什么不是舆论,以及关于舆论形成的几种情形.作者认为,如果持某种观点的人在一定范围内接近三分之二,这已经是可以控制全局的量了,当权者不要追求九成以上的人都说相同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出现也是自我欺骗.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某种不喜欢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只达到三分之一,这种意见的存在对于当权者来说是安全的,没有必要非得剿灭它.作者还认为,现在一些舆情报告所说的“舆论”无法被证明是舆论,所说的“情”可能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言论.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不能轻易把网上的意见视为舆论.  相似文献   

14.
网络情绪型舆论的调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彭鹏 《军事记者》2004,(7):48-49
民意是整个社会的普遍意识。民意通常以3种形态表现出来: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潜舆论是低水平的民意或处于形成时期的民意,表现为人民群众一致的内心活动。这时,民意处于一种社会情绪状态。潜舆论进一步升级,就会转化为显舆论,这时的民意表现为一种具有完整的意见形态的社会共识;如果舆论不仅用语言表现,而且通过行为来表达,便构成了民意的行为舆论,即大规模的群体示向性活动。网上的舆论多是处在潜舆论形态,多是一种情绪性的宣泄。  相似文献   

15.
舆论是公众对于社会生活中业已存在和新近发生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等移动传播设备的普及改变了舆论形成的机制,也改变了舆论引导与舆论表达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何顺应时代的变迁,更新舆论引导观念,提高舆论引导艺术,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既是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者及其主流价值传播者的责任,也是每个舆论参与者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网络舆论产生、形成、传播的场所与环境,归纳了网络舆论场理论的演变过程,力图通过大众传播学中"议程设置"、"舆论波"和"蝴蝶效应"等理论对网络舆论场中舆论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府和行业相关部门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7.
舆论引导力往往被作为一个"已知"概念加以运用,缺乏较深入的学理思考,造成认知上的模糊与混乱。本文就舆论引导力的内涵、主要构成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力求深化对舆论引导力的学理认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短短几年中取得了明显进展,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引发了一场新闻传播领域的革命。近年来,网络新闻以其独有的即时性、简便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随之而来的则是暴露了网络新闻舆论引导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此时,网络新闻的各种特性,如即时性、虚拟性、反理性等等给网络新闻舆论引导管理带来了较大难度。基于此,本文对网络新闻舆论引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能够为加强网络新闻舆论引导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因缺乏事实说话,公众意见性信息传播自由而泛散;网络媒体的舆论对传统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其无法自主形成意见领袖,引导舆论功能显得欠缺。强化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舆论互动,发挥网络媒体不同一般的议程设置功能,并利用好网络媒体开放的互动,可望规范完善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  相似文献   

20.
3月下旬,“湖南平江发现疑似华南虎”的消息一传出,就迅速形成了超强的网络舆论。面对突如其来的网上舆论危机,湖南以“不盲目、不拖延、不遮掩、不含糊”的态度,4天还原事件真相,3天作出调查处理。通过公布权威信息、营造主流强势、抢占高端阵地等举措,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导权,成功地将弥散滋长的负面炒作迅速地扭转为一浪高过一浪的正面热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