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学界普遍认为柏拉图关于"理式"世界的"模仿说"是其唯心主义思想的直接显现,并且模糊了与"灵感说"之间相互区别的界线,从而影响了后世学者对其理论价值的准确理解。然而审视"模仿说",不难发现它否定不过是技巧性的创作,而不是艺术本身。它与"灵感说"一样都是在对"理式"思想下模仿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一理论思想也为亚里士多德"模仿论"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西方文论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2.
"模仿"历来是西方文论和美学史的一条主线,它贯穿于文论和美学的始终。众多的模仿说当中,古希腊柏拉图建立在"理念论"之上的模仿说和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现实"的唯物主义模仿说尤其光彩夺目,他们共同奠定了西方美学、文论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回顾了柏拉图和亚氏模仿说的基本内涵,并对这两种模仿说进行简略的比较,最后小结柏拉图和亚氏师徒二人在模仿说理论上产生分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田源 《邯郸学院学报》2011,21(2):117-119
"自由"一词原本指人的身体或心理未受约束的畅通状态,但在西方诗学中它被赋予了更为广阔和深厚的意蕴。柏拉图的"理式说"充满了对神的崇尚和挚爱,因为神的世界是理想的;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对现实的逼真再现,彰显出个性的魅力;黑格尔的三段式的美学思想浸染着浓厚的思辨色彩。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阐释,从而刻画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自由世界。  相似文献   

4.
诗作为一种摹仿的艺术,按照柏拉图的理式论来说是不真实的,无益处的.本文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从摹仿的本质和效果两方面论证柏拉图的文艺观的错误,阐述诗是一种真实、有价值的摹仿.  相似文献   

5.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关于悲剧的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美学的进程。他对悲剧的定义是与他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与其悲剧理论的关系,既可看出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思想内涵,又可看出一般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特定作品与作者整体思想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诗作为一种摹仿的艺术,按照柏拉图的理式论来说是不真实的,无益处,本文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从摹仿的本质和效果两方面论证柏拉图的文艺观的错误,阐述诗是一种真实、有价值的摹仿。  相似文献   

7.
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普罗提诺,融合了古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神学的思想, 以“太一”学说取代了柏拉图的“理式”论。“太一”说所强调的主观性、唯一性和统一性,最终将古希腊文论导向了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坛。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诗学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学说:迷狂说和模仿说。迷狂说反映的是柏拉图的早期思想,出自他的艺术直觉;模仿说反映的是柏拉图中期的思想,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产物。模仿说取代迷狂说,意味着他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背叛了自己的艺术直觉。要想克服这种矛盾,就必须对柏拉图的思想进行重新阐释。柏拉图认为,理念是通过智性直观活动被把握到的,这意味着他的思想中隐含着一个现象学的维度。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重新阐释,从而克服其诗学思想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哲人、思想家柏拉图的思想是以理式论为核心内容的理性神学,该神学思想的形成有深刻的内外因综合作用之源,其文艺思想在这种理性神学的观照下,呈现出追求真善美理式真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从理式的美、文艺的功用以及灵感说三个重要方面来阐释柏拉图以理式论为核心构建的美学哲学思想的精髓,并追根溯源,挖掘其产生这一思想的深刻根源,认为柏拉图一切思想源于对形而上的世界的深邃思索,即对终极的肯定与膜拜。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基督教对于上帝的信仰来源于犹太教的神的启示,那么,这种信仰的说服力则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对终极实在的理性探索。从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最终发展为“上帝”的观念,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理论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以"存在"作为研究对象,调和了米利都学派和柏拉图的理论。在"形式"与"质料"的关系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暴露了其固有的矛盾。呈现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内在矛盾,是清理西方形而上学思想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3.
在梳理柏拉图的灵魂论与古希腊灵魂论关系、柏拉图灵魂论与其整体哲学的关系的基础上,联系着柏拉图的政治哲学问题意识和柏拉图哲学将世界二分的重要特征分析柏拉图的灵魂论观点,可以发现其在柏拉图政治哲学中所承担的贯通实然界与应然界的桥梁角色,灵魂论乃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环节。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诗学文体论是他修辞学文体论的一部分,其指涉的具体内容是如何说,亦即如何正确使用和驾驭语言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正确性、明晰性和适合性是一般文体的特点,而明晰不流于平淡则是文学作品文体的特色,其中隐喻是亚里士多德诗学文体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政治伦理实践论是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以公民和城邦两个层面的主体为政治伦理实践的实施者;以维持城邦制度和对幸福、至善的追求作为政治伦理实践的目的;将公民教育和制度安排作为政治伦理实践的手段,实现了其思想自身的“完满”和“自足”。  相似文献   

17.
一、苏格拉底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一)哲学由“天上”回归“人间”“天上”,泛指一切自然万物;“人间”则指人的社会关系。哲学由“天上”回归“人间”,是指哲学的主要研究视角由前苏格拉底的“宇宙”向“社会和个人”转变。实现这种转变、第一次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  相似文献   

18.
《国家篇》被公认为是柏拉图中期对话篇中的重要著作之一,在其中他用大量篇幅谈论和阐发了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学界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虽多有研究,但都未能站在柏拉图的立场上,与其纯粹哲学、政治理想契合一致地展开讨论;尤其是一些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往往从狭隘的视域窥探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误解甚至歪曲了《国家篇》的思想实质。为了正本清源,还柏拉图教育思想之真貌,有必要对《国家篇》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柏拉图以理念论作为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悉心勾画了一幅理想国家的宏伟蓝图。他把正义作为这个理想国家的最高原则和价值,以期使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契合一致,最终实现全民的共同幸福。他认为唯有通过教育,使心灵转向,培养和塑造健康和洽的心灵、正义良善的灵魂,才可以实现城邦正义,构筑理想国家。教育是理想国家得以构筑的必要条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至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是其政治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主张知识与权力的结合,力图挽救希腊城邦的危机。由于人们往往从现代政治理论发展的视角出发去解析与评价柏拉图的思想,导致对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种种激烈批评。有鉴于此,从柏拉图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出发解读“哲学王”思想,并回应对于它的批评,无疑有助于全面的理解“哲学王”思想,并能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诗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境界说” ,“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最高成就。其显著特点是具有二元论倾向 ,以西方近代先验美学为思想基础 ,结合中国古代诗学传统 ,是融合中西两大美学源流的产物 ,在这种融合中同时包含着两者之间的深刻差异。王国维的成功在于寻找到了这两种思潮的内在契合点 ,由此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古代诗学领域 ,从而带来了中国古典诗学思想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