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衡量"收文"是不是档案的标准,档案的唯一性并非指档案只有一份,"收文"作为档案与"收文"是档案没有区别,档案馆档案重复与"收文"是档案无关等几个方面对"收文"不是档案论进行了质疑.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发文角度和收文角度两个方面谈了作者对档案与文件的关系的认识:无论从发文角度还是从收文角度看,档案与文件的关系都可以概括为:文件是档案的一部分,档案包含文件.同时,文章针对刘东斌先生的"档案形成在前"和"收文不是档案"的观点谈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3.
收文办理和发文办理是党政机关文书工作的主要内容,与之相对应的收文办理卡和发文办理卡则是收、发文办理过程的真实记录。尤其是卡中的领导批示、承办结果等项内容极具查证价值。所以对档案工作来讲,收、发文卡是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该份文件的保存价值是等同的。……  相似文献   

4.
王笛 《档案管理》2017,(4):14-17
文章首先提出社会正义的取向问题是档案正义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从档案留存的初衷不是维护正义、档案工作者的职责不是维护正义两方面论述了档案正义不能成为档案管理的工作准则;从档案正义理论依据不可靠、档案正义驱动力不足两方面论证了档案正义无法成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文章认为,有关"档案与社会正义"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正义无法作为档案工作的法则和档案事业的方向标被提倡.  相似文献   

5.
收文应该有选择地归档——与李兴利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李兴利同志提出的只归档发文的构想进行商榷,分析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内容重复的原因,提出减少馆藏档案内容的重复不能以牺牲馆藏档案的齐全完整为代价,馆藏档案内容允许合理(必要)的重复.只归档发文伤害档案存史功能,收文类档案有选择地归档.既是现实利用的需要,更是齐全完整地保存社会历史记忆的长远需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档案定义,文件与档案的形成、转化目的与过程,档案的基本属性,档案的唯一性四个方面,论述了档案的属概念是"文件"、是"历史记录".文件的形成目的是为了记述情况、传达意图、联系工作、处理事务、扩大空间传播范围;保存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延续记忆、扩大时间传播范围."发文"与"收文"是同一目的行为在不同阶段形成的"历史记录";文件的历史价值与时空传播功能,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基本条件;档案的基本属性与唯一性是判定档案的基本标准.进而得出收文加盖归档章本来就不是一个问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管先海先生在《论“档案包含文件”——从发收文角度看档文关系并兼与刘东斌先生商榷》一文中提出的“档案包含文件”这一颠覆传统式的全面创新的学术观点进行商榷、指出该文存在逻辑推理错误和自相矛盾之处,并结合文件运动规律,深入分析支撑“档案包含文件”观点论据的不合理性,由此得出结论,并非档案包含文件.而是档案均由文件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8.
在档案工作中,档案的保存和管理,既"管",是档案工作的基础,也是档案开发利用和实现其价值的前提条件;而档案的开发利用,既"用",是档案保存和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档案保存和管理的"升华".两者之间相辅相承,缺一不可.但在现实档案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重保轻用"的现象.大批档案资料被封存成为"死资料",一些相当有价值的资料甚至变成废纸,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档案资料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档案工作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因此,为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料应有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国家安全业务工作,必须正确处理档案资源的"管"和"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假档案不具备档案的本质特征 档案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吴宝康教授把档案的本质概括为"直接的、原始的历史记录.①"<档案法>称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从<档案法>所称档案,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历史记录都可称为档案,只有那些直接形成并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才可称为档案.从以上论述可知,直接形成和原始记录性乃是大家公认的档案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收文"的角度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从文件运动看,两者都未解释清楚"收文"的运动情况;从文件管理,特别是对电子文件管理看,两者都难以解释如何对"收文"进行"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从文件价值看,两者都未解释清"收文"的价值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