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2.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伦理思想具有中西合璧特征,其实质是力图用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改造中国固有的伦理纲目,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用西方资产阶级博爱说去改造传统仁爱观,从而形成了他的博爱仁学。孙中山博爱仁学的思想基础是他的利人观,也是他天下为公思想的具体表现。其博爱仁学赋予了博爱更深厚更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一、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孔子以前,学在官府.“痒”、“序”、“校”的教学内容,已不可考.孔子大概是我国第一个“教育个体户”吧,从史料记载,他首开私人办学之记录,创百代兴学之风,功不可没.一部《论语》,记录了他的教学思想,其中讲思想品德的最多,如孝、悌、忠、信等,但其核心是一个“仁”字,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仁”的内涵,他本人解释甚多,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等.文革中,“四人帮”一伙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抓住“克己复礼”大批特批,认为孔子是复辟周朝奴隶制的“礼”,这是曲解.其实孔子讲过:“吾道一以贯之.”学生曾参加领神会,对同学解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才是“仁”的主要内涵,而“仁”的最高境界是“圣”,例如,当子贡问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他还说“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说,善济沧生,安定天下,就是仁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忠”.例如,他批评过管仲不节俭,不知礼,但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可见息干戈,安天下,休养黎民,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这就是“仁”.他还反对用活人殉葬,即使用木偶、土偶作殉葬品,也深恶痛绝:“始作俑者,其先后乎  相似文献   

5.
王韬最早提出“振兴中国”这一口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兴中华”这一口号到底是由谁最早提出的?有人认为是孙中山在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时首先提出的。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最早提出这一口号的不是孙中山,而是王韬。王韬(1828—1897),苏州甫里人,字歿园、紫诠,是我国近代思想界有较大影响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体系发端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于八十年代,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首倡者,也是最早在历史上提出“振兴中国”这一口号的人。王韬在他所著的《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尖锐地批判了清政府卖国求荣和封建腐朽弊政,对于中国所处的强邻环视,虎视鹰瞵的岌岌可危局面,提出当今中国只有“返而自思,以力图振强”。怎样才能“振作”呢?他认为必须“变法自作”。这有“治内”与“治外”两条。“其治内者,在练兵法,达民情”。他提出“夫我中国乃天下至大之国也,幅员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吸纳西方伦理道德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提出的“救国之仁”、各民族“一律平等”、“为人类谋幸福”和“替众人服务”的“博爱”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大革命中,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最为著名的政治口号。二百年来,西方资产阶级高擎着这三面反封建的大旗,扫除旧制度的羁绊,开辟新时代的坦途。同时,资产阶级也将其作为新的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思想工具而任意滥用。从理论上讲,“自由、平等、博爱”是近、现代西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皮埃尔·勒鲁在他的名著《论平等》中指出:“自由、平等、博爱”是“真理和生命的最妙的表达形式”,“是一个完整的学说”。在“自由、平等、博爱”的三位一体的学说中,  相似文献   

8.
士的精神     
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去世后,冰心老人叹息不已,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代中国不缺少知识分子,缺少的是士。”听后发人深思,我想名人的魅力就是士的精神吧。于是,我打开历史的画卷,寻觅“士”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士的伟大人格。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他抱道救世,周游列国;他身体力行,问礼从政;他诲人不倦,献身教育。他开创的儒家思想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不愧为至圣先师,士中之圣。孔子便是我人生的第一盏引航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士的博爱胸怀。孟子主张“仁政”,宣扬“民为贵,社…  相似文献   

9.
前人多有对“仁”字进行文字学探源,本文总结了已有成果,将其观点归类,大致有四种,或认作会意字,释为“二人为仁”,或认作“相人偶”之象形,或认作省形之形声字,或认为从“尸”,源于古代尸祭。在概括基础上略加辨析,进而结合战国古文字字形探究“仁”字本源,认为“仁”乃“人”字分化字,其意从“人”字发展抽象而来,其右边部分为分化符号,以区别“人”字,不具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中,精华是丰富的。“仁”就字形说是二”、“人”的结合,也即人与人矛盾的统一;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人应“爱人”。(《论语·颜渊》以下凡引自论语者,只注明篇名)现在自然科学有人类学一门学科。孔子的“仁”学可以说就是社会科学的哲学人类学。这是因为,它着重讲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类社会集体生活的文明进化;绝少讲人作为自然物的生理学。它  相似文献   

11.
略论孙中山的侨务主张和侨务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后,为求中国的统一富强又与军阀及帝国主义进行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从开始几为一人之革命,经万千险阻终而有志竟成,主要在于他能顺应世界之潮流,团结各方面志士仁人和团体,愈挫愈奋,勇往直前。为联合各方面力量共同斗争,他也多团结和依靠海外侨胞和华侨组织,做了大量工作,颇有成效。孙中山高度评价华侨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他说:“海外同志,昔与文艰苦与共,或输财以充军实,或奋殃而杀国贼,其对革命之奋斗,历十年如一日。故革命史上,无不有‘华侨’二字。”回顾孙中山联合华侨的经历,研究其侨务主张和侨务工作,对于促进当前侨务部门的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孙中山对“社会主义之真髓”的理解:一是土地公有和资本公有;二是按劳分配;三是消灭“贫富阶级”,实现“真自由平等博爱”;四是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之上乘”。藉以驳斥那种认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是“主观上”或“名义上要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要发展资本土义”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孙中山对“社会主义之真髓”的理解:一是土地公有和资本公有;二是按劳分配;三是消灭“贫富阶级”,实现“真自由平等博爱”;四是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之上乘”。藉以驳斥那种认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是“主观上”或“名义上要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要发展资本主义”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视天下为一家”的圣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传先王之道。 他生活于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年,正是“礼崩乐坏”、诸侯争战频仍的乱世,为匡时救世而熟读古代典籍,虚心拜师求学,深研济世新说,并借一切可用之机付诸实践,还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于鲁国大司寇并摄行相事任上,因“堕三都”、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活跃于文坛的女作家的创作中洋溢着十分浓郁的基督教色彩.“五四”女作家基本上都不是纯粹的基督教徒,她们是为耶稣的伟大人格所感化,折服于基督教文化的博爱宽恕、救世牺牲和昂扬奋进精神,将之视为拯救社会和个人精神寄托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也是振兴中华、发展经济蓝图的设计者.他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一激动人心的口号,以一个开拓者那种生气勃勃的创业精神,为人们勾画了一幅比较完整的中国近代化的蓝图,为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孙中山先生曾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他在经济思想方面,留给我们很多有益的东西.分析和总结孙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搞好经济建设无疑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都知道,“振兴中华”这一激动人心的口号,是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最早提出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孙中山始终认为要振兴中华必须认识国情,并且为认识中国国情、改造中国国情奉献毕生的精力。有些西方论者往往把孙中山描绘成为一个昧于国情的海外流浪者,讥评为只知照搬外国理论和方案的空想家。殊不知孙中山从一开始便注意从国情出发,并且力图把西方的进步政治方案与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他常常教育自己的信徒,要研究清楚三民主义“是不是合乎国情”,而引进西方富强之道则必须比较中外国情的差异。(《三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把“公正”当作各种德行的总称;古中国的孔子、孟子也曾把“仁义”作为“全德之称”。那么,这两个地位相当的概念在涵义上是否有相通、相近、相同之处?如果有,又有哪些相通、相近、相同之处?这是一个很需要探讨而至今又无人注意的重要问题。 作为儒学体系之核心和“全德之称”的“仁义”,在孔、孟那里提到的次数最多(在《论语》中用“仁”字达109次;在《孟子》中用“仁”字达157次,用“义”字达108次);对其所作的阐释也颇多。但是,贯穿于“仁”、“义”的各种解释之中的基本涵义(基本规定)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的奠基者,谭嗣同则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之集大成者。他们都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来革新传统哲学中的“仁”,但是他们的仁学思想仍有各自的特色。谭嗣同从宇宙本体高度言“仁”,突出“仁”的平等内容,强调“仁”无差等,更富有激进主义色彩。康有为偏重“仁”的博爱内容,以进化论言“仁”,强调“仁”有等差,充满传统仁学的保守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在其革命生涯中,有一位曾满腔热情、不惜一切给予孙中山极大援助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南开大学俞辛淳、熊沛彪的《孙中山宋庆龄与梅屋庄吉夫妇》一书,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梅屋先生的事迹,特别是他与孙中山、宋庆龄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该书10余万字,共分12章。书前附有27张珍贵照片及梅屋先生孙女小坂主和子夫妇为该书写的序言,书尾编有“孙中山宋庆龄与梅屋庄吉夫妇关系年表”。纵观全书,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