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语一册所选《〈论语〉十则》的注释存在不少问题,兹商讨辨析于此。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教材未注,但从其对“时习之”的注释——“时常地复习”中不难看出,教材是将“学”理解为“读书”(即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的。这种理解尽管有所本,但却不全面。纵考《论语》中所出现的65个“学”字,都是指与近代哲学中所说的感性认识相似的一种认识活动,其内容和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学而时习之”之“学”,绝非仅指学习书本知识。明焦始《焦氏笔乘》即引赵仲修语云:“(公)且道‘学而时习之’以何为学?……所谓学,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绵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程树德《论语集释》亦云:“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  相似文献   

2.
《论语》的前三句是:“学而时习之,小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演讲录》中,刘良华说:“我希望老师们滨《论语》,实在没有时间,你至少可以读《论语》前三句。”刘良华认为,这里的“学”就是“阅读”,“习”就是“习性、习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把阅读变成习惯,  相似文献   

3.
从“学而”章谈孔子的社会心理思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首篇“学而”章的第一句。前人多从学习文化知识上去分析,今有学者认为这章是孔子引  相似文献   

4.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此《论语》开卷之第一章第一句也。学习果然是愉快的吗?  相似文献   

5.
我家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家里只有爸爸、妈妈和我,怎么会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呢?国庆节放假,爸爸教我学《论语》。这样,爸爸就是我的老师。学完《论语》,爸爸又叫妈妈来教我学珠算,所以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了。学完珠算后,爸爸叫我教妈妈学《论语》。我拿出《论语》书,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您来学《论语》,好吗?”妈妈笑着对我说:“好哇!”我就像模像样地教起来:“学而时习之……”妈妈在给我缝衣服,手里忙着,口里念着:“学而时习之……”念着,念着,妈妈突然问我:“你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吗?”我听了,拿出另一本…  相似文献   

6.
《论语·学而》篇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关联,后两句跟学习更无关系。如何整体理解这三句话呢? 答. 初看这三句话确是没有关系。但反复研读,就能发现这位祖师爷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  相似文献   

7.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借助《论语》的首篇,解读基于教学的“乐”的内涵与价值. 1.学而时习之—一个人的“活学”之乐. “学而时习之”中的“习”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实习、演习”,另一种是“温习、复习”.《教师教学用书》对“学而时习之”的分析是:“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要懂得活解’.”而课文对“习”的注解是“温习”.  相似文献   

8.
陈复兴 《师道》2014,(6):43-44
说起《论语·学而》中的孔子三问,大家都津津乐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这句话如何解读,大家就见仁见智,五花八门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论者都忽略了孔子说这句话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论语(十则)》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很多学生的学习箴言,但是,学而时习之后,不“说”的人却很多,那是因为学的过程只是伴随不停地温习复习,机械重复,而不是运用、实  相似文献   

10.
许兴亮 《山东教育》2004,(18):37-37
如何理解《(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呢?修订后的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125页)是这样解释的:时习,即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也就是说,编者把“习”解释为“复习”。这种解释较早源于宋代学者朱熹。他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就是不停地学习,也就是复习。长期以来,编者如是编,教师如是教,学生如是学,大家似乎都认同了这一解释。事实上,这个解释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这一名言的误解。  相似文献   

11.
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以及与其配套的教辅用书,对于《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译释基本上全是这样的:“学”,就是学习;“时习”,时常地复习;“悦”,高兴。大多数教师对学生也是这样讲解该句:“学习了知识,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这种译释其实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12.
论“学”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 ,是一部孔子以及弟子言论、行事的集子。上引三句话 ,即《论语·学而篇》第一节。第一句大意是“学习后按一定时间温习它 ,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 ?”第二句即“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第三句即“别人不了解你 ,你却不生气 ,不埋怨 ,不也是君子吗 ?”三句话看起来很简单 ,理解起来很容易 ,若分别深究一下 ,问题就来了。先谈第一句。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作为人应该做到的最起码的要求 ,…  相似文献   

13.
《论语(十则)》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很多学生的学习箴言,但是,学而时习之后,不“说”的人却很多,那是因为学的过程只是伴随不停地温习复习,机械重复,而不是运用、实践,只是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哪里还有什么快乐可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 《论语》开宗明义《学而》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寥寥三句话,是孔子主观上已经肯定,却又以探询试问的惊叹语气,征求学生意见,使人信服而又不强加于人。这正是他循循善诱的良好教学法。人必须学,学而后知,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来源于实践”的精神。学者效也,学就是实践。学就能获取知识。 学了之后,还必须“时习之”。近代心理学家用了许多科学实验,证明及时复习对巩固知识的重要性。人们学任何东西,不可能过目不忘。据说三国时的王粲,和人一起跑路,“读道边碑”,一次  相似文献   

15.
如何理解《〈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呢?修订后的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125页)是这样解释的:时习,即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也就是说,编者把“习”解释为“复习”。这种解释较早源于宋代学者朱熹。他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就是不停地学习,也就是复习。长期以来,编者如是编,教师如是教,学生如是学,大家似乎都认同了这一解释。事实上,这个解释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这一名言的误解。首先,我们来看《礼记·月令》里对“学习”一词的解释:学,效;习,鸟…  相似文献   

16.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项重要而影响深远的教学原则,是孔丘首先提出并得到后人继承和发展了的,衍用至今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温故知新,告诸往而知未来.”(《论语·为政》)这是孔丘的学生们对他这一教学观点的具体记载.在这里,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孔丘认为对学过的知识只有时时温习和练习,才能纯熟、巩固,同时自己也感到愉快,进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他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日三省吾身”其中之一就有“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就是传授给你的知识复习过没有?  相似文献   

17.
初一册第五单元《<论语>十则》中第一则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参考书上的翻译是“学问要按时练习,  相似文献   

18.
一代宗师的传神写照──析《〈论语〉六则》之一乌鲁木齐徐福绵九年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论语)六则》的首则即《论语》之开宗明义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乍看起来,明白如话,没什么奥义;但...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课本中《论语》六则 ,节选自《论语》中的《学而》、《为政》、《公治长》、《述而》。如果按章咬文嚼字 ,照句释义 ,第一则是总述学习态度和方法的 ,第四、五、六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 ,第二、三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然而 ,六则“论语”概括性很强 ,言近而旨远 ,具有丰富的人文因素 ,包容了部分儒家学派的伦理观念和人生的品德修养 ,每则“论语”无不蕴含着、渗透着人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的内容。第一则中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重点在理解学习时间上的“时”与学习的“习”。照字面解释“时习” ,就是时时要读书。而读书就是…  相似文献   

20.
杜立英 《文教资料》2014,(17):155-156
文章结合国学经典教育进课堂的实际,对“学而时习之”误读的现状、缘由进行了分析,对该句进行了正确释义。作者认为,流传了数百年的“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复习”这一解释是错误的,错误的源头来自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这句话正确的解释应是:“学习知识又时常实践”,本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论语》开篇首句的误读对小学生的误导尤其严重,应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辨正。较阐述了辨正的重要意义,对辨正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