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古以来,“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占有极为基础的地位。教育,通过“教”来化人、育人。教育,面对的是人,是有感情、有思维、有精神境界、有个性的人,不是材料,不是动物,不是机器人;而且教育所应达到的应是化育出好人、能人,而不是坏人、庸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  相似文献   

2.
人与人之间的教育关系并非只有合作,而且还要竞争,“人类在本质上是遗传了竞争和个人主义的本能”.教育竞争既有正向功能,但也有一定的负作用.教育制度恰是通过形成教育秩序,为约束过度的教育竞争、实现教育合作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何以可能 ?”这是人类面对“全球化”带给民族——国家的“离心力”和“新经济”带来高效率与高风险并存两大挑战所想要回答的问题。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大学只有坚持“全球意识”和文化认同、潜能开发与本能改造、知能传授和人格塑造的统一 ,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 ,走出高科技与低情感的悖论。  相似文献   

4.
我只是老师     
孙明霞 《师道》2011,(1):1-1
在刚大学毕业踏上讲坛的时候.我因为教“动物”,被学生称为“动物老师”。后来教材变成“生物学”。我就成“生物老师”了。为此心中隐隐觉得不妥.却道不出所以然来。近几年随着教育阅读的广泛和对课堂的观察与探索,我对教育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当学生认为你是“某学科老师”的时候,你在学生眼里只是一个拥有学科知识的老师,  相似文献   

5.
“机制”分析是由现象描述进入本质认识的标志.因此,分析教育发挥文化功能的基本机制,是深化教育与文化间关系问题的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教育对象的主体文化生成结构及其运作过程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机制,它由“文化激活——文化内化——文化表达”的互动关系构成.这个基本机制为教育与文化间的关系、“两种文化”教育的分合等问题提供了较为系统的解释工具.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教真育爱的社会活动过程,教育的最终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有全面教养,使人能全面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以此理念为主导,云南省教育厅提出了“三生教育”的理念,“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形成、维护、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有目的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一致的。2009年5月2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和云南省教育厅共同主办的中国“三生”教育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本刊记者就实施“三生教育”的内涵、重要意义及实施途径等问题采访了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教育的功能,认为本体功能是培养人,教育的其他功能都只是其派生功能。依据教育的主体——人的“存在状态”,将教育功能的释放分成生存境界、生活境界和生命境界。分析了在对人的培养和对社会发展两方面分别体现为个体谋生功能、“成事”功能;个体乐生功能、“成人”功能;个体享用功能、“成己”功能。这三层境界是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螺旋上升过程;是追求教育功能从有用到有意义,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与生活的"二重变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教育原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是一个美妙的字眼 ,它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最为关切、最为明了的概括。人的生活是一种不同于动物的存在方式。动物是在其求生本能的驱使下习惯性或一贯性地存活着 ,动物的生存虽具有“进化”意义却鲜有“发展”意义。人是在意义世界中 ,或是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发展性地成长着、完善着。生存同样也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但人却总是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 ,不断地摆脱和超越自然生命、个体生命对人的框限 ,积极地追求更为丰富、更加完美、更加符合人的理想的生活样式。生活这个概念表明人们存在的样式抑…  相似文献   

9.
田福 《教育革新》2009,(7):43-44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其实是作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健康、高尚、先进”的思想和人格,也就是“文以载道”“文如其人”。但在现代语文教育理念中,这种观点似乎脱离了时代的需要,因为它把语文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在日益频繁的社会交流中培养人的“语言交际能力”。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中学生作文中的假话现象,我们还是有必要回过头去,从几千年优秀的传统语文教育中寻找解决的方案。毕竟,文如其人,先有合格的人然后才会有合格的文章。为此,我们呼吁——作文教育要“目中有人”。  相似文献   

10.
阅读过去、记住历史,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主题。“革命传统教育文”作为教材,走近学生的时候,可以教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关于“革命传统教育文”的语文价值,我想,至少有两点:一是教材的共性价值——积累语言、提升语感。  相似文献   

11.
老虎上树     
睿雪 《课外生活》2011,(3):28-29
同为猫科动物,多数人都认为猫会爬树,而老虎不会。据说老虎最早以前是跟着猫学本事的,猫因为看出老虎的凶残本性,所以教老虎的时候什么都教遍,独独留了一手——爬树这样本领。  相似文献   

12.
“教,传授谋生的手本事;育,教人如何做人帮事。‘教’”属于技能和文化素质教育,‘育’则属于人文素质教育范畴,二者缺一不可。”中国教育在很长·段时间里都任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打转。值得庆幸的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说的简单点就是要搞素质教育。于是全国“大兴土木”的搞素质教育,自我上初中开始接受素质教育,到现在做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我对素质教育接触也超过了10年时间当我对素质教育深信不疑的时候,我却感到素质教育又走进了一个误区——技能教育。于是我大胆地提出“素质教育不等于技能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实践的“围剿”下,教育理论陷入了“退化”的态势,形态退化、逻辑退化、功能退化是这种退化的三重表现.教育学变得越来越谦虚了,其自由、高贵的理论秉性在消逝.介入实践是拯救当代教育理论的行动,是其奋发图存的现实选择.介入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间的互适与互调,“接入——互摄——融合”是教育理论介入实践的“三步走”模式.促进介入,构筑有魅力、有实力、有舞台的教育学是当代教育学振兴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世界,而具体人具有三重生命——“种生命”、“类生命”与“个生命”,且具体人的三重生命既各有特色、相互区分,也相互依存、互为贯通.从具体人的三重生命观来看,教育应敬畏人的“种生命”,省思身体教育;提升人的“类生命”,坚守教育理想;增值人的“个生命”,完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15.
《湖南教育》2007,(2):4-4
由湖南教育报刊社、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网联合主办的“2006年湖南十大教育新闻”、“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群体)”评选近日揭晓。本年度湖南十大教育新闻是——1.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教育发展力度,强化教育发展措施,努力建设教育强省。  相似文献   

16.
萧于 《家教指南》2006,(8):12-15
记者:现在,为啥生活条件越好,孩子越难教? 王晓春:过去,每家的生活条件都不富裕,一家教几个孩子,好像都没有现在一家教一个孩子难。很多家长都问我:“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我们小时候可没让父母费过这么大的劲儿。”的确,在生活困难的时候,人生必备的许多优秀品质,相对更容易自然而然地形成,因为,那时有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情境——“孩子和家长共同谋生”。  相似文献   

17.
邱汉章 《生活教育》2012,(16):18-23
崇山峻岭的广东大埔县,是一个典型的边远山区、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1930年代以潘一尘等为代表的生活教育者曾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活教育运动,而今大埔人坚守传统,隆文重教,以坚定的脚步迈进了省级教育强县的大教育方阵。大埔人重新诠释生活教育,成为“小财政”办出“大教育”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人,是有理想的生命存在;教育,是体现人之理想特质的实践活动。因而.教育也是有理想的,教育理想包括“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两方面。“教育的理想”在于成就人的自由人格、高尚人格和幸福人格,而它们须通过“理想的教育”——即凸现主体的教育、涵养德行的教育和回归生活的教育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但他常常超越教育领域来讨论教育.他与别的一些教育家不同的地方正在于他的大教育观.毛泽东的教育观是一种"大教育观",这可以从他对教育由谁教、谁被教、怎样教、教什么等教育的根本问题的回答来判断.由于毛泽东的教育观是一种"大教育观",造成了毛泽东教育哲学的三大特点:高扬主体性、追求平民性、深刻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20.
“教”与“育”是两个有联系但内在意蕴不同的概念,长达百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没有完全弄清“教”、“教育”、“育”三者之间的意蕴界限及其各自的本真内涵,以至于“教育”简化为“教”,以“教”代“育”、重“教”不重“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教育”应有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