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韵"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审美形态之一,它由单音词"气"与"韵"分别构成,经过朝代更替发展,"气"与"韵"才复合成气韵。汉语的文字建构过程中彰显的空间造型建筑美,和汉语在诗歌、散文、戏剧等语音方面表现出的旋律与节奏音乐美,都体现了"气韵"这一传统的审美形态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和翻译散文一样,首先必须吃透原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忠实地把原诗的意思表达出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须注意遵循归宿语言的语言规律,使译文与归宿语言的作品相比,尽管有某些异国色彩,但就语言而言却和外文作品一样规范,也就是说,译成外文的中国诗词,其外文应是地道的外文而不是中国式的外文。其次,译诗和译散文不同,译  相似文献   

3.
双音化是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主流.文章分析了汉语双音化的内因和外因,证明了翻译审美主体必须在汉语译语中关照和体现汉语双音化特点.在翻译审美活动中,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在忠实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应兼顾汉语双音化的审美诉求.译者应采取各种策略优化译词,厉行节奏明快匀称,满足汉语译语受众的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4.
翻译美学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审美信息,然后作出与原文审美标准相符的译文,从而完成对原文的美学再现。柯灵先生的散文《巷》语言优美,颇有文采,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恰当地将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散文,作为文学的一部分,鉴于其自身的特点,翻译难度相对较大。散文翻译需要译者尽可能在译文中最大限度的再现出原文的审美价值。该文以《异国秋思》为例,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张培基的译文进行分析,看其是怎样再现原文的韵味和美感的。  相似文献   

6.
界定论文所讨论的古典诗歌与散文的范围,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修辞格差异的不同形式,结合古典诗歌和散文的经典例句分析音韵修辞格、词义修辞格和句式修辞格的具体处理方法,指出对于两种语言中差别不大的修辞格,可以采用直译、直译加注的方法;对于差别较大的修辞格,则需采用释义、归化、切分或综合使用数种译法;对于汉语特有的修辞格,如顶真、互文、变文等辞格,则需舍弃原文的形式,尽力传达出原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诗美"的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特征是汉语诗歌的审美构成因素。在汉语诗歌发展演变过程中,决定历代汉语"诗美"结构变化。汉语"诗美"之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不但是中国古代诗人诗歌审美经验形成的基本途径及其诗歌创作之根基,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递嬗演变之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8.
金晶 《现代企业教育》2013,(20):168-168
风格是散文艺术价值和精髓的重要体现,能否在译文中完美移植原文的风格是散文翻译成败的关键。译者应该深刻理解原文的风格特点,从散文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角度,准确把握原文语言中的风格印记,尽可能再现原文风格。  相似文献   

9.
杨金艳 《海外英语》2014,(13):149-150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作者借散文说真话、抒真情、写实景,译者翻译时必须要再现原文的真实信息。文章以《荷塘月色》的四种英译本为例,赏析译者如何在词语的语音层面再现原文的"真"。  相似文献   

10.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译者翻译散文时须再现原文之语音、词意、句构、修辞、语篇的主题意义的真实信息。文章以《荷塘月色》的四种英译本为例,赏析译者如何在词意层面再现原文的"真"。  相似文献   

11.
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格是散文艺术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能否在译文中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风格是散文翻译成败的关键。散文的风格体现在散文的韵律、意境和情感中,译者应该深刻理解原文的风格特点,准确把握原文语言形式中的独特的风格印记,以合乎译入语语义结构的句法尽可能将原文的风格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及美学审美自古以来就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且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又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因此,想要实现翻译之"美"十分困难。本文强调的重点是译者在翻译散文的过程中应该要把"读者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原文本、译者、目标文本和读者这四个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本文运用了接受美学原则和和谐理论,探索了其在文学翻译当中的适用性,通过分析《散文108篇》中的散文名篇,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和谐原则指导翻译并且考虑到读者的审美需求,才能实现"美"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散文化”是汪氏小说的典型特点,也成为了他小说的一张名片。在其作品的英译中,保留这种“散文味”对译者来说是一项挑战,考察了译者对“信达雅”之“信”的拿捏,也是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之一。对比研究《大淖记事》原文和邝文东的英译本[1],发现原文在遣词造句、文章结构、语言内容方面表现出浓郁的“散文味儿”,而译者在译文中删减原文内容、变换句式,致使原文的“散文味”在译文中变得稀薄。研究发现,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有三:英汉语言系统的不同、文化差异、译者的“有心之失”。  相似文献   

14.
译者要在完全理解和把握原文各种含义的基础上,与译文读者搭建一个交际平台,利用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对译文读者的了解,构建共知信息的假设或交际双方所共同接受的信息。由于译者与原文作者所处的语言、文化、地理环境不同,译者和原文作者的话语"预设"也就不同,译者必须根据原文作者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对译文读者的地理、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的了解进行语义和语用"预设",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中,译者要具备更敏锐的审芙能力,译者和原文是一种更为活跃的互动关系,本文从分析文学文本的审美结构入手,探讨了译者对原文的审美认知过程并揭示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张军历 《海外英语》2011,(9):262-264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化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艺术化地再现原作,还要再现原作的美感要素。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原文中的美只有被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地把握,才能激起审美感受,进入审美再现过程。译文能否取得与原文对应的审美效果只是一种理想,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等,这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原文可译性限度。该文以翻译美学为视角,通过分析翻译审美主体与翻译审美客体的基本属性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关系和审美再现的等值阈,以期进一步理解审美再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搞"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动词,它看似普通简单,但构词能力强,搭配灵活。翻译"搞"字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翻译,比较常用的翻译方法是交际翻译法。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根据交际目的选词,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20年代文人梁遇春的散文在"审美现代性"建构中有较大意义。他的创作从行文内容到成文风格体现并丰富了"审美现代性"的涵义,展现了审美现代性在现代社会中对"世俗的超越"的功能特质,主要表现为"回归、仿超古典"、"永远的精神漂泊冲动"、"生命力的赞歌"、"非现代的时间观"、"新的价值系统的建构"等。  相似文献   

19.
赵卿 《海外英语》2012,(2):177-178
汉语古代典籍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将众多的汉语古代典籍用英文介绍给世界将大大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外之间的沟通。但翻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当代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她提出在翻译过程中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的方法,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那样根据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发挥的功能而定。她的这个理论被称为功能派理论。该文以著名古典散文《兰亭序》为例,探讨了汉语古代典籍的翻译。指出译文如果是充当读者读懂汉语原文的辅助工具,则应采取直译。如果译文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用来赏析的英文散文,则要注重译文的文采,译文和原文的字句就不需要那么贴近。如果译文是出现在旅游宣传册上,那译文的首要任务就是激起读者的旅游任务,这时,译文应该尽可能地符合译文读者的审美习惯,至于和原文在字面上是否贴近,那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20.
邓萍  白等田 《文教资料》2008,(35):50-51
散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因此翻译散文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传达原文的韵味.刘士聪先生的"韵味"说为散文翻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大提高了散文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