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刊讯圣诞、新年、春节接踵而至,如何为孩子选购礼物也成为一个话题,亚马逊中国数据显示,人们喜欢通过书籍向孩子表达祝福以及期望。2014年12月少儿书在整体图书销量中的占比相对11月有超过12%的增长,12月亚马逊中国图书十大搜索关键词中有3个与少儿书相关,分别是"小王子""哈利·波特"和"查理九世"。同时,英文原版少儿读物增速明显,纸板书、认知书、图画书等特色的英文原版少儿书尤为受消费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图书开架借阅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架借阅是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借阅方式。本文对开架借阅中存在的乱架、毁书等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以提高开架借阅的效果,更好地服务读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意义]在读者阅读需求和习惯变化的背景下,对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35名国(境)外高校图书馆最新的借阅政策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借阅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对国(境)外著名高校图书馆的借阅政策进行网络调研并辅以文献调研,从传统借阅权限、逾期管理以及还书管理等方面对其最新借阅政策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结论 ]国(境)外高校图书馆目前的借阅政策出现无限量借阅和大额外借量、无限次续借或特定条件下自动续借、用固定还书日代替固定借期等细化借阅期限、多样化逾期管理措施等诸多新特点,我国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借阅数据分析和用户调查,按需调整借阅政策,优化借阅服务。  相似文献   

4.
近水楼台慎得月─—对图书馆内部借阅的一点认识王振东(河南省偃师市图书馆)内部借阅在各个图书馆都存在,由于工作人员管着书、守着书,居于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位,加之一些馆对内部借阅的管理重视不够,这就引发了图书馆内部借阅中的一些混乱现象。下面,笔者结合本馆借...  相似文献   

5.
余祥  聂建强 《图书馆》2023,(1):51-57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数字化借阅面临与版权冲突的难题,美国图书馆界创造了受控数字借阅方式,通过模拟纸质书借阅流程来实施远程数字化借阅,这有利于保护图书版权。但受控数字借阅在版权上存在合法性的困境,如果将受控数字借阅引入国内,法律需要进行调适,以促进受控数字借阅在国内图书馆推广。从内部调适来说,有必要将受控数字借阅纳入著作权例外情形;从外部调适来说,有必要引入公共借阅权和版权补偿金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针对高较图书馆全开架借阅书库丢书,损书现象严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管理办法,其中抓精神明建设、二级管理等办法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证明对提高全开架借阅书库的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过去,县图书馆在图书借阅中,采取的是传统的服务方式和方法,读者意见很大。为了方便读者,他们实行了图书借阅七点新法: 一、变闭架为开架。过去实行闭架,借阅者需找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高校图书馆借阅热点着手,探讨高校学生借阅兴趣中的倾向性,揭示馆藏文献与读者需求的矛盾,阐述了利用“同书异号”与“死书活用”去减少拒借率的观点。认为指导学生的阅读和调节他们的阅读行为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图书馆冷门藏书。  相似文献   

9.
个性化图书推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化图书推荐系统通过对用户借阅行为的统计分析,获取用户的兴趣特征,实现由原来的人找书到书找人一对一的个性化图书推荐。现有的图书推荐系统各有侧重,图书推荐算法及评价标准各具优、缺点。未来,图书推荐的研究热点及难点将集中在借阅记录的稀疏性、新图书问题、高校新生问题、用户统计学信息、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计算图书相似性、副本数及借阅规章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个性化图书推荐系统通过对用户借阅行为的统计分析,获取用户的兴趣特征,实现由原来的人找书到书找人一对一的个性化图书推荐。现有的图书推荐系统各有侧重,图书推荐算法及评价标准各具优、缺点。未来,图书推荐的研究热点及难点将集中在借阅记录的稀疏性、新图书问题、高校新生问题、用户统计学信息、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计算图书相似性、副本数及借阅规章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馆藏文献布局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元章 《图书馆论坛》2005,25(2):194-196
微观的藏书布局,就是图书馆藏书的划分或书库的划分。藏书布局是否科学,将直接关系着藏书能否被充分地利用,能否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关系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高低和图书馆社会效益的好坏。文章探讨了传统藏书布局、三线典藏制布局和阅览室三线藏书。  相似文献   

12.
导致理论著作"老化"的原因有多种,论著质量、出版时间是主要因素。剔除使用率低的书籍,扩充使用空间,是保证资料室正常运转的有效手段。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依据科学规律,对文献进行划分,确立核心区,以便在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尽量保存精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资源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漫谈宋代馆阁藏书李婷Abstract:ThebibliothecacollectionsintheSongDynasty(960-1279)weretheproductsoftheruleofcentralizationofstatepowerand...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馆引进的Sirsi公司的Unicorn系统的书目报表作为依据,分别对2002、2003年入馆的中文图书存在的零借阅现象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2004年入馆的总预约数大于3次的中文图书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找出了一些符合客观实际需要的采购准则。  相似文献   

15.
"大学城"图书馆建设新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教园区——“大学城”的建设是近年来发展高等教育的新思路,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方法,必需有全新的运行机制去适应。高校图书馆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应如何应对?笔者从网络建设、书刊采购分配两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古代潮州藏书史是我国藏书史的组成部分,由于地域等原因,潮州地区的藏书主要有书院藏书、寺观藏书和私家藏书,其中以书院藏书为主。  相似文献   

17.
古代潮州藏书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潮州藏书史是我国藏书史的组成部分,由于地域等原因,潮州地区的藏书主要有书院藏书、寺观藏书和私家藏书,其中以书院藏书为主。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图书馆界开展图书寄存服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寄存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早期,图书寄存深受业界重视,成功案例为数众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当前环境下,图书馆界开展寄存服务有着现实的意义和重要性。目前,有的图书馆已经开始推行古籍寄存服务。在此基础上,寄存服务完全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图书馆界可以借助宣传效应和法律手段,借鉴图书馆界的历史经验和档案界的实践经验,广泛吸纳图书寄存。  相似文献   

19.
魏清 《晋图学刊》2007,(2):39-42
本文通过总结自己长期从事古籍修复的经验,在严格遵循古籍修复的原则下,叙述了图书馆古籍善本的修复与技术,为我国的古籍修复事业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20.
As libraries offer more multi-dimensional study areas and online resource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print books are being used. The reported decline in print book circulation has largely been based on books checked out of the library without recording in-house use (books used in the library but not checked out). Including in-house use gives a more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book circulation, helping to demonstrate the value of the physical library and print collections, and informing collection development.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our print collections are being used, we analyze holdings, checkout data, and in-house use data by subject, as well as circulation in regard to patron group, library gate count and student enrollment. Our findings show declining use of all print collections with the steepest decline in reference books. The majority of books used in house were not checked out, affirming the need to include in-house use data to provide an accurate picture of print book use and inform collection development. We use our findings to inform the redesign of our reference collection and suggest ways to integrate print and digital formats and promote the value of books and rea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