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刍现象:牛仔吃草时大吃大嚼,把胃撑得饱饱的,但是吃进去的未必就是已经消化的,在它休息的时候,它才把吃进胃里的草又重新返回到嘴里细嚼慢咽。这时候吃进去的草才算是自己的,可以消化吸收。这就是牛的"反刍"现象。  相似文献   

2.
留住童心     
反刍,是生物学的名词,也就是农民说的牛“倒嚼”。牛吃下食物,先到瘤胃,再到峰巢胃,然后回到口中咀嚼,再入重瓣胃,最后入皱胃。经过反复,粗食草料,变成可吸收的营养。人们读书学习知识,把它消化和吸收,也和牛的反刍一样,也须有一个不断咀嚼、消化、吸收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反刍,即倒嚼。原指牛、羊、鹿等动物先将食物吃进胃内,然后返回到嘴里咀嚼,再咽下去消化的生理现象。这里借作教师作文讲评法中的一种。那么,如何运用反刍法呢?就是在作文批改后,老师将优劣作文范读或刻印,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比较、辨析,揣摩文章的深意和遗词  相似文献   

4.
反刍,即倒嚼。原指牛、羊、鹿等动物先将食物吃进胃内,然后返回到嘴里咀嚼,再咽下去消化的生理现象。这里借作教师作文讲评法中的一种。那么,如何运用反刍法,就是在作文批改后,教师将优劣作文范读或刻印,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比较、辨析、揣摩文章的深意和遣词造句的匠心。采用反刍法,宗旨只有一个,就是通过辨微、悟神,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 标题的反刍 文章的标题在讲评中为何值得“思”,这是因为标题与主题关系十分密切,正如眉目和灵魂不能等同一  相似文献   

5.
启发学生解题后“反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进食后,需将食物再吐出来,经过不断的反刍,把食物进一步分解消化,转化为能吸收的元素.学生解完一道数学题后也需要象牛那样“反刍”.通过对解题活动的回想,深究数学解题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6.
反刍是指反刍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去。牛就是这样一种反刍动物。牛靠反刍,将草料细咀慢嚼,充分消化,化为养料。“反刍式教学法”就是将牛的这种“反刍”原理借鉴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温故知新的反刍和不断触类旁通的迁移,让学生充分消化知识营养,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红领巾》2006,(11):21-21
千真万确。牛的胃可以分成4个部分。第1个胃里有细菌,能分解没有咬碎的草。第2个胃负责(fùzé)把食物弄成块,再由嘴巴重新咀嚼(jǔjué),这叫反刍(chú)。重新咀嚼后的东西会被送到第3个胃里。第4个胃会把消化后的东西送到肠里。牛有4个胃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8.
胃能消化自己吗□渭源县二中张仲林在讲述胃的结构和功能时,有学生问:“人胃能消化掉牛胃,为什么不能消化掉自己呢?”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下面我们作一些探讨。胃有消化食物的作用,是指胃能分泌胃液,胃液中的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元,使它变为胃蛋白酶,而胃蛋白...  相似文献   

9.
胃要好好养     
游洁玉 《父母必读》2014,(10):26-28
胃承担着消化的重任,如果宝宝的胃“受伤”了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他拿什么来长身体?孩子那么小,也会有胃病吗?回答是肯定!的。他的胃需要好好养,如果喂养不当,伤害了孩子的胃,那损失可就大了。  相似文献   

10.
<正>高中物理知识点多,课堂容量大,课上学生来不及消化吸收,易出现概念模糊、定理困惑、公式混淆等现象,滋生畏惧心理,导致遗忘加剧。因此,物理课后反刍式学习显得十分重要。一、反刍式学习实践反刍式学习应当从物理知识、解题思路、学习思想三个层面上理解、总结、提升,以实现物理学习的最优化。1.物理知识层面:主要是反思课堂学习中,物理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课后阅读理解。未曾做题先读书,课后  相似文献   

11.
王美志 《化学教学》2001,(10):47-48
近日听了高三毕业班一位化学老师上的综合课 ,当他讲到“多糖与代谢”这部分内容时 ,有学生问 :“人只能吃饭 ,不能吃草 ;山羊为什么却既能吃草 ,又能吃米、吃麦子 ?”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大米、小麦等谷类种子其主要成分是淀粉 ,木材、草料、棉麻等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因为人的消化液里含有淀粉酶 ,但却没有纤维素酶 ,而牛、羊的消化液里既有淀粉酶 ,也有纤维素酶 ,所以 ,人不能消化纤维素 ,而牛、羊则既能消化淀粉 ,又能消化纤维素。”他的解答听起来很有道理 ,许多人也确实是这样认为的。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牛、羊等反刍…  相似文献   

12.
“反刍”是指进行复习、巩同活动的一种技巧。“反刍”就是指大量吞进,再吐出细嚼慢咽,如牛吃草。所以,“反刍”是由粗到细,循环加深的一种技巧。  相似文献   

13.
谈到背诵.有的人会认为是“死读书”的一种表现,其实不然.背诵名作名篇,可以使我们更纯熟、更深刻、更牢固并且更长久地掌握知识.然后经过自己的理解、“反刍”、消化,更有益于我们知识的积累和提高,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古人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学习语文的至理名言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  相似文献   

14.
肖尊文 《教师》2014,(30):77-78
正反思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也可以理解为反复思考的意思。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布莱克曾说过:"在艺术创作中,第一个意念最佳,在其他的事情上,反复思考的结果最好。""草要经过牛的反复消化,才能变成牛奶;书要经过人的反复思考,才能变成知识。"由此可知,反思是一种心理活动,能够反思是有理性的表现,会反思是一种智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敦煌的骆驼火出了圈。中国大西北的许多沙漠成为了旅游打卡胜地,骑骆驼也成为了许多人难忘的体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种特殊的动物吧。骆驼是偶蹄目、骆驼科、骆驼属的动物,背部有高高突起的驼峰。它和牛、羊一样都是属于反刍性动物,只是牛和羊有4个胃,骆驼却只有3个胃,少了重瓣胃。  相似文献   

16.
反刍是偶蹄目反刍亚目动物特有的一种行为:吃下去的食物进入胃里后,不直接被消化,而是再返回口腔里细细咀嚼。这是一种防御性适应。由于这些植食性动物食量大,天敌多,自卫能力不强,反刍可以使其用较少的时间吃进大量的食物,然后隐蔽在安全的地方把食物细细咀嚼、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语文考试的阅读量不断加大,题型不断推陈出新,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死胡同”——快节奏、高强度、大容量的教学风格成了许多语文老师唯一的选择。这种不断追赶教学进度的现象非常普遍,语文老师们因此身心俱疲。而反观学生考试答题的状况,可谓“年年岁岁错相似”,每一届学生易犯的错误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同一学生面对同一类题仍有反复“栽跟头”的现象。何以至此?笔者以为,我们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少了点儿“反刍”思维、“反刍”艺术。  相似文献   

18.
刘美芳 《班主任》2002,(11):10-10
我曾以故事或寓言的形式教育学生,效果不错,现摘录几则。讲究学习方法——牛的“反刍”有一位同学告诉我,由于学习基础差,每天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地消化,日积月累,学习变成了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无论她多用功和努力,都难以取得好的成绩。针对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王卫华 《高中生》2011,(4):16-17
在每年的高考数学试卷中,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知识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分别有一道解答题.正因为如此。很有必要对同学们在做上述题目时常出现的一些易错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此来引起同学们的重视.“错误是最好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完本期内容后,能够反思这些问题,并最终得以消化和吸收.  相似文献   

20.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语言的储备是个长期的过程,有三条捷径可走.积累,就是要做到读+思+写;锤炼,就是要反复训练;技能,就是要掌握方法和技巧.如此,与日俱增,日有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