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本取向、时代背景、语言环境、作者的情感这些要素是否存在"界","界"又在哪里,真的很难回答。但是,我认为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有一个"界"是必须给个底线的,那就是道德。我们不能因为提倡多元解读就无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应该有的情感渗透,我们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也强调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能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张瑜 《教育教学论坛》2014,(36):220-221
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过程,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和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感受与体验,阅读教学也是师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我们在实际教学操作中也应该坚持"多元有界"的指导思想。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了阐释:文本维度、主观维度和社会维度。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过程。面对同一文本,每一个阅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意义建构,所以,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尊重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提倡学生多元解读文本,这样的阅读理念有利于培  相似文献   

4.
陈玲琴 《考试周刊》2009,(17):69-70
如何正确认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是个棘手的课题。本文从尊重学生体验,也要尊重文本;尊重学生体验,也要兼顾文本的价值取向;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等方面阐述了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塑造个性、展现个性的过程。但是,对“多元解读”的过分珍视,对“独特体验”的过热追捧,导致“多元解读”的阆凑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出现了曲解或误解。因此,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只有建立在文本价值取向基础上的多元解读,学生的独特感受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反之,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有时甚至是背道耐驰的感受.即使再独特、再生动、再有创造性,也是言不及义的题外话。为此.作为对话中价值引导者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正确把握文本价值的“适度”.文脱文本价值取向与多元解读、独特体验的有机融合。例如《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是:通过理解、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感悟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和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  相似文献   

7.
陈军 《福建教育》2007,(9):55-56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重墨表述,“多元解读”的理念呈现于广大教师的视野,挑战我们的旧有观念。一个新理念的出现,不仅需要我们的实践,更需要我们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无疑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尊重与关爱,对阅读心理的科学观照。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个性的“期待视野”,鼓励学生多角度、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进入文本,与作者、与同伴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在角色体验中,激活思维,生成智慧,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内化,语文素养得以完善,生命价值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释放,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提升。可以说,多元解读已成为当今阅读教学的鲜明特征。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元解读不等于爱怎么读就怎么读,也不等于所有的“个性化解读”均应大力提倡,它是有一定规范和原则的,要坚持正确导向,避免走向极端。那么,怎样善于点引,让学生多元解读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具有人文性,学生在接受文本时,可以融进自己的感受、体验、理解,带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因此,对于同一文本可做多元解读,可获得各具个性的文本意义。提倡多元解读文本,教师不用传统的定论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不用标准答案去排斥学生的异议,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提出不同见解。这对发展独特个性,培养创造精神,挖掘创造潜能,确实大有裨益。如学生用批判的眼光读《项链》,读出了玛蒂尔德勤劳正直的品德,使多年来在我国一直被当作小资典型而“批倒批臭”的路瓦栽夫人站了起来;读《陌上桑》,指出五马太守并非荒淫无耻之徒,而是…  相似文献   

10.
接受关学等近代文论认为,读者是作品意义的建构者。文学作品教学应提倡多元解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但是,在近期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却也出现误读和拓展过度等多种不良现象。本文拟从当前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泛滥现象出发,寻求文学作品教学多元解读的界域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1.
接受关学等近代文论认为,读者是作品意义的建构者。文学作品教学应提倡多元解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但是,在近期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却也出现误读和拓展过度等多种不良现象。本文拟从当前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泛滥现象出发,寻求文学作品教学多元解读的界域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需要由照搬教参“定论”、强制灌输“一元解读”转变到倡导在师、生、文本多维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推行课改以来,我们可喜地看到,新课堂较之以往显得开放,课堂不再单调枯燥.“群言堂”取代了“一言堂”,对课文的理解和评价不再定于一尊,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有的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求,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张丽萍 《考试周刊》2011,(64):102-103
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方式及结果,是阅读领域的热点与成就,令人遗憾的是却出现了不少违背文本多元解读规律的“假多元解读”。本文从多元解读来探讨英语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标》的教学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本文就如何合理驾驭多元解读,拓展语文文本空间,探讨了一些基本思路,并通过总结归纳多元解读的误区,分析出现误区的原因并提出走出这些误区的策略,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尊重  相似文献   

16.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而多元解读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文本解读要求答案的统一性,精确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现今文艺理论提倡在文本解读中关注读者,基于这一理论就使得多元解读在近些年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就多元解读的概念、理论基础、出现的问题、对策等方面研究观点进行评介,展现在近十年来期刊文献中多元解读的研究状况,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飞 《四川教育》2013,(7):55-56
在传统的教学中,作为教材的文本具有确定性的解读取向:教科书的提示预示着编者的价值判断;教参的教材分析就是文本解读的指南;教学就是教教材……这样。文本丰富的意义被单一的解读所代替。师生的个性化解读被标准的分析所扼杀。因此。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多元的文本解读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视野,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渐渐成为“新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如语文新课标所强调,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与处理。要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自我;要基于文本的内在超越:要由踏实的执行走向自主创生。  相似文献   

18.
苏文芳 《教育文汇》2011,(11):33-33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感悟?一些老师在文本多元解读过程中,并没有耐下性子细细品味文本的本真内涵,便把自己凭着经验和直觉对文本的肤浅解读以表面化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只看重形式上的互动,而不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图形式上的出新出彩,而不顾及教学内容是否被学生真正理解;或满堂喝彩,以非为是;或任其解读,不加引导。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在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20.
潘云娣 《考试周刊》2010,(41):53-53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多元解读作为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和能力是十分有效的。但时下盛行的多元解读往往被泛化,在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一种任意解读文本的倾向,这无疑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我们不应简单地把多元解读视为一种时尚,为追求多元而任意超越或扭曲文本。“多元”是有界的,它运用于特定的文本解读,应依从文本特定的价值取向,并遵循文本解读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