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笔下的红军长征,第四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不光写红军打仗,还从不同侧面报道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其他工作,如宣传工作,群众工作,以及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工作等等,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红军的政策、主张和活动。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长江对红四方面军1935年四五月间在江油、平武一带的活动,作了这样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黎明 《档案时空》2003,(9):24-25
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英国人勃沙特曾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离开红军后,他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红军长征秘闻录》(原名《神灵之手》)。1936年11月,这部作品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亮中国》(通译《西行漫记》)还早一年。勃沙特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人,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寻找勃沙特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和搜集史料。在采访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将军(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时,肖克向索尔兹…  相似文献   

3.
长江笔下的红军长征,第二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他对红军军事行动作出的惊人的分析和判断,这突出地表现在《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一文中. 1935年,长江那次西北行写的第一篇文章,许多人都以为是收入《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的《成都出发之前》那篇,实际上并非如此.长江经过五十天的长途跋涉,9月2日到达兰州.途中他忙于赶路,忙于采访,顾不上写文章.《成都出发之前》,是他抵兰州后的第七天,即9月8日写的.可是在此以前,9月4日他就写了酝酿了一些时候的《氓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这才是长江这次西北行写的第一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就写红军北上,可见红军长征在长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1935年8月上中旬,红军集结在川西北毛儿盖一带.红军将向何处去?这是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许多人一直猜测的问题.国民党区的许多军事观察言论,基本上分为东进和西进两派.东进论者谓红军将东出川北,再入大巴山和大别山一带,一面就食,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写红军长征是1935年下半年 范长江第一次写红军长征是1935年下半年。当时,红军部分主力正跨越千山万水,战胜重重困难北上,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和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先后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二十六军会师。国民党蒋介石方面,调集重兵,包括中央军、地方军和“民团”,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天上还有飞机侦察和轰炸,实行“前后左右上”五位一体的攻击战术,  相似文献   

5.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保存有生力量,实现北上抗日,怀着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举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英雄史诗。长征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云南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份之一,是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两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也是红军取得战略转移决定性胜利的重要地区。红军远征而来,又远征而去,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云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两路红军长征经过云南当时的33个县境,攻克21座县城。云南各族人民以各种方式无私帮助红军,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红军长征两次经过云南,震撼了祖国西南边疆的这块红土地,促进了云南各族人民的政治觉醒,指明了云南革命的前进道路,为灾难深重的云南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对云南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伟大的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红军将士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弘扬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云南省档案馆从馆藏档案中,精选了4组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时,蒋介石和民国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围堵红军的来往密电予以公布。这组密电,从一个侧面展现出红军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防死守和围追堵截,机智灵活地巧妙利用国民党中央与云南省地方之间的矛盾,避实就虚,巧妙周旋,打破围堵,甩开追击,使蒋介石、龙云首尾难顾,追剿计划彻底失败,最后胜利渡过金沙江。这一组历史档案,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的豪迈宣言。  相似文献   

6.
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将军时,肖克向索尔兹伯里介绍了传教士勃沙特帮助红军的往事,并告诉索尔兹伯里先生:"您如找到这位友人(假如他还活着)或其家属,请代我致以最真诚的问候!"  相似文献   

7.
红军长征与北上抗日有什么关系?有同志认为,中国南方各个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相继进行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有同志持相反的意见,认为红军由于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失败,不得不被迫进行长征,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造成的恶果,与北上抗日无关。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红军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北上抗日方针。一早在红军长征前,中共临时中央已经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针,并设想了几种实施方案,但均未能实现。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主张抗日的。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公开宣布对日作战。那么,远离抗日前线的中国工农红军怎样  相似文献   

8.
<正>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的条件最艰苦的一段路是在四川的阿坝州境内。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寻访红军长征遗迹,2016年1月2日,我们一行来到黑水县,向瓦钵梁子山上的徐向前指挥所遗址进发。从岷江与黑水河相交的河口,我们沿黑水河逆流而上,在色尔古镇的林场驻地找到去红军遗迹瓦钵梁子的路。仅容一辆车通行的柏油路弯弯曲曲,盘旋而上,目  相似文献   

9.
马儒 《湖北档案》2012,(1):35-37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的中央没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和计划,军队忙于战斗,寻找去向,红军中的文艺宣传鼓动工作也都停止了。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文艺宣传工作逐渐恢复。特别是遵义会议后,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机构,有了正确路线、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红军中的文艺宣传工作活跃起来,成为长征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鼓动力量。  相似文献   

10.
孔辉  王宗枝 《兰台世界》2016,(19):19-22
对长征文献资料的内涵、特点、分类进行了解读,阐释了红军长征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的意义。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探讨了红军长征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档案》2006,(3)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由陇南市广播电视局和市档案局联合拍摄的电视专题片《红军长征在陇南》于2006年6月24日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投入拍摄。市档案局副局长祁波带领摄制组一行5人,沿着当年红军在陇南的足迹,首先抵达宕昌县哈达铺镇拍摄了红二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曾住过的同善院、邮政代办所等旧址。摄制组在哈达铺镇上街村采访了回族妇女马玉英,拍摄了她讲述当年婆婆给红军做锅盔吃的情景;采访了哈达铺中学校长柳春才,听他讲述他爷爷柳英当年参加哈达铺苏维埃政府组织的游击队与敌作战的动人故事;采访了宕昌县党史办副主…  相似文献   

12.
《新闻窗》2006,(1):F0002-F0002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省内主流媒体.于2005年12月18日启动了大型采访报道——《沿着红军的足迹——穿行多彩贵州》贵州日报、贵州电台、贵州电视台的记者.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进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采访。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伟大的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红军在长征途中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红军的性质、目的、任务,瓦解了敌军的斗志,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使沿途的人民群众了解共产党、拥护共产党,了解红军、支援红军,为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对敌宣传,动瓦解敌军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敌军的宣传工作,把它作为动瓦解敌军,战胜敌人,增强革命力量的重要武器。正是由于红军在长征途中对敌军进行了各种有力的宣传措施,才收到了打击敌军、瓦解敌军士气、争取敌军官…  相似文献   

14.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是以最早实地报道红军长征著称的。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谈到一个记者要有抱负时,说他1935年7月14日由成都出发去西北采访,怀着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当时抗战即将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敌人肯定会占领我们的若干大城市,那么我  相似文献   

15.
红军在理县薛城老街城门上錾刻的标语:为中国独立自由奋斗到底,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更好地开发理县红色旅游资源,理县编委会历时近1年编写了《行游理县》(2006年1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红军长征在理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解芳 《军事记者》2006,(11):59-60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在当时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红军将士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所付出的流血牺牲、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第一次让世人知晓,与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通过自己在边区等地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采访了大量的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最后写成驰名全球的杰作《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正是这本书,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也正是这本书,让全世界知道了伟大的红军长征。令人可敬的中国情结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  相似文献   

17.
张敏卿 《兰台世界》2005,(11):60-62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曲英雄乐章,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战争奇迹.长征的胜利不仅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作为当年参与指挥红军长征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周恩来在长征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活动加以总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领导派我从江西瑞金出发,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采访,十个多月后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记得在接受任务离开北京的时候,严冬刚过,乍暖还寒。回到北京时,又是滴水成冰的季节了。沿途经过的十几个省、自治区的壮丽河山和民情风俗,对我来讲无不感到新颖,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这期间,我除了沿着中央红军经过的地区,采访那里的今昔变化,还访问了红二、红四方面军及红25军长征经过的部分地区,行程20000多公里,历尽万苦千辛。但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总会勾起千般思绪,对我个人来说,这的确是我一生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  相似文献   

19.
张敏卿 《兰台世界》2005,(10):60-62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展军队谱写的一曲英雄乐章,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战争奇迹,长征的胜利不仅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作为当年参与指挥红军长征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周恩来的长征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活动加以总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张耸 《四川档案》2006,(5):44-45
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的松潘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一经落成便成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性建筑,它那宏伟壮观,美轮美奂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寓意连连被报刊媒体刊载传诵。2006年8月底的一天,我们来到位于成都市城南的某干休所,采访了这座纪念碑的土建设计专家一原成都军区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况礼先生。况老,中等个子,衣着俭朴,头发花白,脸色红润,身板硬朗,鼻梁上架着一幅眼镜,一见面就给人以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言谈清晰的感觉,根本看不出是位年届90高龄的老人。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大学期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也是军内名的建筑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