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朱国清 《江苏高教》2007,(4):132-134
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价有利于调动学校的各种因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成人教育更贴近社会,更好地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本文从教育评价和社会评价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了成人高等教育社会评价的内涵,指出了开展好成人高等教育社会评价需解决的三个问题,构建了成人高等教育社会评价体系:多元、独立、专业的社会评价组织,科学、开放、系统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合理、动态的社会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对普通高中教育实施的是一种主要以学业成绩为标准,政府为主体的评价。在这样单一评价体系下,普通高中渐渐偏离素质教育,为考而教,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多样化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从高中素质教育、高中多样化发展、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评价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普通高中社会评价非常必要。当然,高中社会评价也会面临着诸如绩效方面的担忧以及功利性价值导向问题,这需要建立有效的教育社会评价机制,促进高中社会评价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本文以社会中介评价机制为切入点,对社会中介评价机制在中日两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的现状及扮演角色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社会中介评价机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成绩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下,科学开展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增强实践育人成效,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议题。以过程评价为分析视角,通过对社会实践组织策划、组织实施、过程监测和实践总结等不同阶段评价要素进行动态分类探析,能够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学视角下,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具有社会控制的特性,评价主体是受制于社会境况的权力主体,评价标准是结构性的存在,评价方法呈唯量化偏颇,评价结果运用是"贴标签"、维护且再生产社会分层,并会导致不同的角色期望。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我们应从提高评价认识、实现评价主体的视野融合、重视评价标准之外的影响因素等各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社会情感学习是核心素养指向下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社会情感学习评价是有效推动社会情感学习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社会情感学习评价技术指南》的基础上,从评价项目的选择与确定、评价的管理和评分、评价结果的解释和报告以及评价结果的讨论和交流四个方面论述《指南》所倡导的实施规范,总结其实施策略为:选择本土化的评价项目,培训专业化的评价人员,提供丰富化的评价资源。思考我国社会情感学习评价提升路径,提出重视评价的开展、探索本土的评价体系、培训专业的评价人员、提供丰富的评价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已有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方法研究基础上,以狭义的高校社会服务概念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体系.选择“服务素质”、“服务意愿”、“服务实效”作为高校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这三个一级指标呈层次结构.与传统评价体系相比,该评价体系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周汉锋 《职教通讯》2012,(21):17-19
宏观社会、中观学校、微观课堂是对课程评价的三个层面,从中观学校、微观课堂层面对职教课程评价的研究,相对于宏观社会视野下的研究较多。以"就业导向课程,课程服务就业"为宗旨,介绍了宏观社会视野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特点、指标和要求,为学校、课堂层面的课程评价指明了航标。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幼儿社会技能表现为对象,自行编制幼儿社会技能评定表,并集中测查幼儿在生活情境中社会技能的种种行为表现,研究表明:《幼儿社会技能教师评定表》是基本适用的;幼儿社会技能的行为表现可以划分为相关联的三种成分,即环境适应技能、人际交往技能、自我控制技能;教师对小中大班幼儿社会技能的评价呈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对女孩的评价明显高于男孩;家长对幼儿社会技能的评价明显高于教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社会服务评价是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领域。当前我国高校社会服务及外部评价存在思想认识需要扭转、评价指标维度有待拓展、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深度亟待提升、过于“物质化”的社会服务倾向值得警惕等问题。以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基于社会服务的应然内涵,高校社会服务评价应秉持“大服务观”,构建多元立体、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突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导向,引导提升科技服务社会的实际效能;紧扣学术内核,拓展社会服务的参与群体和增强专业性;兼顾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重视对社会服务隐性价值的考察;更新评价理念和机制,切实落实评价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