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格式条款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可以加快交易的进行,降低交易的成本。但是也容易使得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一方当事人利用其优势经济地位,订立损害缔约相对方利益的格式条款。合同法以及相关法律有针对格式条款的规定。现在格式条款又有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网络交易中的格式条款,我国法律应对格式条款进行事前和事后规制两方面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格式条款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它剥夺了契约相对方的意思自治,是对契约自由原则的背叛。但是,格式合同在现代生活中又是必不可少的。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格式条款和德国一般交易条款的内容控制的介绍,为我国格式条款中的内容控制的立法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格式条款可以节省时间,有利于事先分配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其弊端在于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一方在拟定合同条款时,经常利用其优越的经济地位,制订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消费者的条款.损害缔约另一方的利益,故法律有必要对其予以规制以匡扶正义。我国合同法建立了格式条款的三个规则:订入规则、效力规则和解释规则,对格式条款进行了全面的立法规制。  相似文献   

4.
所谓“格式合同”是指合同条款由当事人一方预选拟定,对方只有附合该条款方能成立的合同。又称为标准条款、标准合同、定型化合同、附合合同、定式合同等。由于格式合同往往是由在经济上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或垄断经营的一方事先拟定的,他们可以利用格式合同的特点制定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交易方的条款,例如:免责条款、失权条款、法院管辖地条款等,对合同上的风险及负担作不合理的分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对于由格式合同特点带来的弊端,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完善。一、加强对格式合同的法律规范为了维护合同正义,使经济上的强者不能凭借格…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便捷、高效、经济的格式条款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然而由于格式条款本身固有的缺陷和提供者的不当使用,相对方的利益在实践中常常受到损害。正确识别格式条款,按照特殊的原则对其进行解释,有利于格式条款的规范使用,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实现真正的契约自由与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6.
格式条款合同是我国《合同法》所确立的内容。格式条款合同的提供者应当履行一定的义务。当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时,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格式条款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适用,对其的解释也越来越重要。格式条款的解释不仅影响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更关涉到民法的基本原则、基本理念,乃至经济的民主和社会的公平。本文以《合同法》第41条的规定为中心,综合运用文义解释、比较法解释、法意解释、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等各种解释方法,对格式条款解释规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格式条款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格式条款是一把双刃剑,其弊端则是对合同自由原则的严重背离,这已经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为维护合同的正义,各国对格式条款的态度,只是在承认其合法存在的前提下对其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规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规制格式条款的机制,当务之急是加强立法规制,启动司法规制,健全行政规制,强化自我规制。  相似文献   

9.
材料一所谓“霸王条款”,即“格式合同中的不合理条款”,是合同一方以自己的独立意志在格式合同中所作的对己方有利而对相对方不利的规定,会严重损害合同相对方的利益。一般来说,订立“霸王条款”的一方多为行业垄断性企业。  相似文献   

10.
格式条款是"近100年来合同方面的一个重要发展",它以其方便、简捷、省时等特色迎合了经济生活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但同时也对传统契约中公平和自由的原则造成了强烈冲击,成为经济强者假借契约自由之名,压榨弱者的工具。面对格式条款价值和缺陷并存的处境,如何"兴其利,除其弊",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合同法》首次对格式条款作了具体统一的规定,然而其规定过于简单,诸多问题仍难以解决,格式条款的法律规制之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网络消费者合同中的格式条款与管辖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消费者合同多属格式合同,且多具有跨境性质。如何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对网络消费者合同中的格式条款和管辖问题进行规制,对于树立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信心,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环境并没有改变消费者保护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对上述问题进行规制时应遵循使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得到与其他交易条件下同等、有效的保护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现行的有关消费者合同的格式条款与管辖的法律原则仍应适用于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2.
《Educational Assessment》2013,18(3):129-145
Alternate approaches to standard setting cannot be evaluated in terms of their accuracy, because the standard does not exist until we set it. To set a standard is to establish a policy, and policies are evaluated in terms of their appropriateness, reasonableness, and consistency, rather than in terms of accuracy. Of the 2 general approaches to standard setting currently in use. the test-centered methods rely on judgments about test items, whereas the examinee-centered methods rely on judgments about examine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criteria for choosing between these 2 approaches to standard setting in terms of empirical criteria and in terms of whether the method is consistent with (a) the model of achievement underlying test design and interpretation and (b) the assessment methods being used.  相似文献   

13.
Through the years since the overhead projector became a popular aid for the teacher we have been presented with a wide variety of models. This variety has been wide in terms of country of origin, type of manufacturing company, standard of performance, standard of construction, and price. We have had some projectors which are very good, and some which are bad.  相似文献   

14.
Shelter,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daptation and food sources are all key topics in teaching fifth grade students ecosystems. These terms and ideas are often presented in value neutral terms in the standard science curriculum. These terms have radically different connotations in different communities. In this paper students’ fictional narrative about the community and ecosystem provide insight into how experiences in an urban community change perceptions and understandings of science content. By analysing the students’ stories, the teacher is provided with a critical lens through which to rethink the content being taught, the examples and discussions about the content and how that content is being presented in the classroom. In this example, students’ own understanding of how resources are allocated justly in society stand in contrast to the value neutral presentation of resource distribution in the standard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15.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同时,我国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及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既有历史因素,又是体制转轨、分配政策、经济发展战略、非法收入、调节机制等多重原因造成的。调节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方针、政策入手。  相似文献   

16.
对1999年至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的学习年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硕博连读获奖者的学习年限均值为5-10年,单独攻读博士学位获奖者的学习年限为3.27年;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获奖者,年龄小的其学习年限也相对较短;对于不同学科获奖者,工学硕博连读获奖者学习年限最短,而单独攻读博士学位的最长,医学硕博连读获奖者的学习年限最长,而单独攻读博士学位的最短。  相似文献   

17.
对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为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为便于国家确定经费的投入量及各项收费标准, 节约开支、降低消耗,事业单位也应进行成本核算。  相似文献   

18.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科学规范的术语是任何一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术语的规范统一也是该学科成熟的标志,训诂学同样也不能例外。文章通过对《孟子》原文和赵歧注中的术语的使用做一个穷尽式的统计,并从术语的数量及其使用的规范性的角度说明从战国到汉这一段时间里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传统教育目的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的培养接班人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政治性期待,作为其理论要素的革命、无产阶级、接班人等概念,缺乏理性的教育学的内涵,与教育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培养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普世性标准存在着差异,其通行容易造成教育活动的价值系统混乱.进入现代化的国家教育需要超越以革命为主旨的阶级性标准,依据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政原则,以培养具有民主、自由、平等素养的现代公民为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