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列宁曾说:“在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所谓“一般的东西”,也就是指抽象的东西,如语言中的“天”、“地”、“人”、“山”、“水”、“花”、“鸟”等基本语汇以及由这些基本语汇构成的语法结构等。这本来是无所谓美与不美的。  相似文献   

2.
从文言文遗留下来的、口语里一般不用或不常用的词语,叫文言词语。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  相似文献   

3.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传播符号。正如某位外国哲人所说:“SpeaksoIknowyou.(说话,使我可以认识你)。”在我国,人们也常用“文如其人”比喻文字和语言可以揭示人们的思想。这些都反映出语言具有直接表达思想的特性,它能使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跃然纸上。语言有三大属性,即社会性、文化性和心理性。这三大属性制约着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同时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又对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的心理或思维产生反作用。新闻媒介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其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无法脱离语言这三大属性。主流媒体的报道语言必定要反映一个国家的主流的、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和文化。从语言的基本属性出发,新闻报道语言在社会、文化、心理上应把握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5.
也许可以这么说,一个“吃”字和一个“家”字,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的价值取向。什么都可以丢开,就是这两个东西丢不得。实在被逼到墙角了,高尚一点的人可以为了家而牺牲吃,而品性差一点的则往往为了吃而牺牲家。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由词汇组成的,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变化最快的元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新的语言和词汇不断产生,如“克隆”、“按揭”、“登录”、“在线”等。这些新词语大量涌人现代汉语并向全社会迅速渗透,使用的领域渐趋广泛,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人们可能觉得奇怪,“丑”是“丑”,“美”就是“美”,“丑”的东西怎么可能变成“美”的东西呢?其实也不奇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早就指出,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毛泽东同志也说过,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观看演出时,舞台上正剧之外插上一出丑剧,“小丑”那滑稽可笑的脸谱,幽默风趣的语言,憨态可掬的形体动作,让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8.
陈燕  任怡霖 《兰台世界》2014,(5):152-153
商朝创造了具有奴隶制社会特色的灿烂文化。商朝的音乐基本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巫乐”和“淫乐”。一般祭祀所用部属于“巫乐”;“淫乐”则是商王和贵族纵情声色、为欢作乐的产物,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娱乐,多在宫廷内上演。  相似文献   

9.
胡耕  程彻 《新闻前哨》2004,(1):24-25
要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媒体就必须从理论的高度深刻理解“三贴近”所蕴含的哲学内涵,进而找到科学的方法论。 一、贴近实际,就是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什么是实际?毛泽东指出:“只有我们的头脑(思想)才是研究的主体”,“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实际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从实际出发所讲的实际,不  相似文献   

10.
牛茂杰 《记者摇篮》2006,(11):37-37
重视和写好成就报道,是电台这一主流新闻媒体弘扬主旋律、发挥“喉舌”作用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是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信心的一种有效报道形式。但也有人认为,成就报道是“规定动作”,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所以无法创新,被动应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成就报道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直接影响到广播报道的质量和传播的效果。一是“老套”。报道方式与报道模式陈旧,新闻思维方式陈旧,语言老套、程式化,报道内容“数字化”,罗列一大串百分比,成就报道变成了政治概念和方针政策的机械图解。很多报道属于“似曾相识燕归来”,去年报道的东西,今年、明年把…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现代化图书馆发展中的“五讲”即讲特色、讲建设、讲开发、讲利用和讲效益等问题进行了逐一论述,对图书馆中的“四美”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汉语中有两个字常常弄混,一个是“彩”,一个是“采”。这两个字分别指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至少深浅大异。 人们说的“彩”,其实指的是物或人的外在模样与浅层标志,如色彩、光彩、丽彩、多彩等等。有“彩”,毕竟是好事。一块石头能成为彩石,一件瓷器能有光彩,一朵花能有艳彩,总比很粗、很俗、很土的东西要多一点观赏价值。人也一样,做一个有光彩的人,例如名响、位显、誉高的人,显然是比愚人、庸人、俗人要好些。  相似文献   

13.
樊水科 《新闻爱好者》2011,(11):102-103
一 何谓人文精神?这个杂混了中西古今多种内涵流变而来的概念显得含混不清,但其基本内核是稳定的。“精神”是什么?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是一种能够坚持某种观念的勇气。而“人文”的核心就是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超越性”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4.
当好新闻“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翻译,一般是指把外国语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等用现代汉语讲出来,让人明白。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翻译”,则是指在写作新闻报道时,要把读者难懂的、抽象的、枯燥的东西用通俗的、具体的、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关于当好“翻译”,新华社李峰同志曾...  相似文献   

15.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具有吸引受众、突出文意、揭示主题、美化版面等作用,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与“灵魂”。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新闻标题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而独立存在,所以要求比一般的语言形式更加准确、鲜明、简练、生动。当前,新闻标题语言呈现出口语化、形象化、多元化、混乱化、同质化、低俗化的现象,本文试就此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讲,现实生活中丑的东西给人的只是厌恶、鄙弃的感情,没有人会认为它美。因为“所谓丑,是毁形的,不健康的,令人想起疾病、衰弱和痛苦……”  相似文献   

17.
诗坛八病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五四”、“文革”、“开放”等三次反传统的猛烈冲击,历史遗留下来的有用的好东西已经所剩无几。孔子曾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自居易曾主张“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现在的状况则是:  相似文献   

18.
名、字、号     
《出版参考》2005,(12):31-31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I)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  相似文献   

19.
《中图法》类目复分加“0”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中图法》类目复分加“0”的复杂性,加“0”的作用、基本原则、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等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不属于加“0”而误加“0、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新闻语言的“文学味” 新闻语言的“文学味”指的是新闻语言在“准确性”基础上的生动,在“客观”前提下的形象。 新闻语言的“准确客观”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讲,它包括以下含义:即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形态、色彩等方面,即通常所讲的“五个w(什么)”方面,语言所指与客观事物高度吻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