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丽利 《教育评论》2022,(4):139-143
为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发展,重拾并认同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文章基于乡土文化视角,分析乡村教育振兴发展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内在诉求,是对乡土文化再认知的迫切需要,是培养复合型乡土人才的核心抓手。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实现路径转型,表征为“三个转向”:发展内驱动力,从“局外人”转向“内部人”;乡土文化的再认知,从“同质化”转向“特色化”;体系构建,从“单一性教育专长”转向“跨界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学校教育要完成自己的文化使命,客观上需要教师文化发生具有时代意义的转向。这一转向具体表现在四个层面:教师的角色要从"神"转向人;教师的价值要从外在工具转向生命发展价值;教师的权利与责任要从非对称转向对称;教师的文化素养要从单向维度转向多维视野。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主旨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从本质上看是“成人”之学。教师教育学具有丰富的人学意蕴,其研究对象是人、研究主体是人、研究目的是人,人是教师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最终旨归。基于人学视角来看,教师教育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偏差。教师教育学要实现人学转向,研究对象由“抽象人”转向“现实人”的关注,研究主体由“个体人”转向“共同体”的构建,研究目的由“工具人”转向“完整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国际主流议题。以江苏省一所集团化小学为考察对象,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以揭示和解释学校场域中教师与学校文化互动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为研究目的,以“教师为社会行动者”为前提假设,从教师个体发展、学校文化演化和专业发展秩序三个维度构建了教师与学校文化互动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个案学校的资源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场”空间;文化秩序中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则;权利规约中形成了教师个体间的“地位”;关系集结下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秩序。学校场域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指向应是教师个体的自立、自觉与自新的内在发展,而“非完美主义”秩序的建立则为其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反思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人90年代,国外外语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从语言转向教育。在此背景下,外语师资发展研究的热点也从外语教学理论的构建和教学技能的训练转向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教学能力习得的研究,即“教师思维”的研究。新教师或经验型教师的专家型教师转化的过程不能通过传统的教师培训获得。随着“教师发展过  相似文献   

6.
能力为王,标准先行。标准是能力提升的“牛鼻子”,评价是能力发展的“指挥棒”,标准通过评价来提升能力。评价标准既是教师育人能力的“度量衡”,又是教师育人能力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在高职院校,由于教师面临学校扩招、生源质量层次不齐等因素,其育人评价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老化、滞后等问题。只有依据国家标准化战略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着力破解高职教师育人能力评价的现实困境;依据高校教师的有关规定,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育人效果三个维度,构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育人能力评价标准,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育人能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有助于促进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以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存在过分强调管理逻辑而忽视学生人格塑造的现实困境。学科文化从管理逻辑、管理目标和管理重点三方面为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转向提供可能,并在理念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和评价维度分别发挥内在功能,使之实现从“硬”管理到“软”塑造的转向,具体路径为:以学科价值文化体系引领教育理念从“小文化”到“大文明”;以学科知识文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以学科行为文化体系促使教育方法从“个体化”到“共同体”;以学科生态文化体系推动教育评价从“低境界”到“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需要努力实现“十个转向”,即从重视师能”转向重视师德,从接受知识转向更新观念,从重视认识因素培养转向重视非认知因素培养,从培养“化传递员”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从培养知识型教师转向培养科研型教师,从增加知识转向解放潜能,从重视学科知识学习转向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从教师为主转向学员自我教育为主,从重视训练转向重视培养,从被动受训转向主动求训。  相似文献   

9.
谈教师角色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传道者”转向教会学习知识的引导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这是教师角色转换的必然要求;教师角色转换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师德是教师竞争的核心,师智是教师竞争的基础,师能是教师竞争的关键。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努力不断地把书教好。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师供给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但我国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存在“唯我”与“为我”困局。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应实现“从我到他”的逻辑超越,表现在四方面:主体逻辑上,从自我主体性转向他者主体性;价值逻辑上,从利益互动转向责任互动;关系逻辑上,从互惠对称关系转向非对称关系;行为逻辑上,从理性嵌入转向德性融入。为促进定向教师培养迈入乡村,建议转向“他”理念,塑造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新自觉;加大“身体”实践,丰富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体验路径;营造“协同”环境,活跃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大氛围。但也应注意他者观的限度,以避免对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11.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变迁表现为:其概念从技术理性取向转为探究合作取向;认识论基础由教师是知识的消费者转为教师是知识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理论基础由教师生涯阶段理论、教师知识分类理论转向教师实践知识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以及成人学习理论;文化基础由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转向合作文化;组织结构从分离、互不连贯转向持续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2.
罗英 《教育导刊》2022,(11):76-83
提升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是新时代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式。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从理念的反思力、方式的行动力以及过程的发展力三个维度,实现从“单面人”转向“整全人”、从静态认知转向动态体验和从单向控制转向“交互式”内外驱动的生成逻辑。然而,新时代师范生面临反思、行动以及发展的困境,难以唤起育人理念自觉自省,弱化了“教师学”的积极体验,减弱了学习实践中的深度对话,阻碍了综合育人能力的提升。基于此,促进反思性实践,实现师范生育人理念转型;设计体验式课程,确保师范生育人行动的生成;开展多主体深度对话,营造师范生育人能力发展空间,成为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提升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吴学荣 《科教导刊》2023,(21):71-73
自“双高计划”提出以来,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提升我国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文章分析了“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面临的教师数量短缺、师资来源单一化、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培训体系不健全等现实障碍,接着提出了规范“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构建师资来源多元化机制、提高教师校企合作实践技能、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等突破路径,为新时代高职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需要从“适应”转向“引领”,从“学术水平”转向“教育水平”。为此,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应系统评估教育资源;在“研究”的状态下培养、服务、引领;完善课程体系,体现教师成长的特点;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教育”学士。  相似文献   

15.
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从文化建设入手,找到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构建适切的本土校园文化顶层设计,助力新时代和谐文明校园的发展。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吴航中心小学从自身“地利”和“人和”出发,挖掘本地区文化特色,通过“课题引领”“课堂融入”“实践养成”等方式,逐步完善、构建“雅美”课程体系,引领全校师生树“雅”立“美”。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存在诸多误区,广大教师必须转变工具主义取向的科研观念,走向本体性的科研价值取向,才能实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科研目的上,从“求利”转向追求专业发展;研究内容选择上,从“华而不实”的选题转向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成果表达手段上,从趋向“核心”认可转向能够反馈并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注重成果表达的应用性,将教育科研活动变为教师教学生活中的常态活动。  相似文献   

17.
教育范式由“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是高等教育对技术变革产生影响的回应。教师发展中心需要通过职能转向应对新的教育范式对教师教学及学习提出的新要求。然而,教育范式转变视角下教师发展中心职能转向面临现实困境:学习服务技术化,忽视教师学习的情境性;资源推送同质化,忽视教师学习的能动性;服务过度依赖技术,忽视教师学习的创造性。教师发展中心职能转向应由“管理”转向“服务”,由“独立”转向“协同”,由“教师培训”转向“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师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作的教师文化有利于教师个体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发展成长的环境不仅仅是让教师学习某些学科知识或教育知识,也不是个别教师孤立的“反思”,而是根据共事、开放、信任的原则,构建一种合作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呼唤“海文化“型教师出现。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技术水平。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其次,课程结构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再次,课程内容现代化要求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最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成为从“井文化“型教师向“海文化“型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有很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以素养发展为核心,充分挖掘并在教学中发挥教科书的育人价值:目标定位方面,要从简单的知识获取转向深度的精神成长;课堂样态方面,要从静态的知识记忆转向动态的言语实践;评价方式方面,要从浅表的知识考查转向显性的文化素养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