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务教育阶段的三级课程属于课程建设范畴,它们因课程建设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并非三级管理主体各管一块。不同建设主体对课程的期待有所不同,编制了不同的课程。但在强化国家事权的背景下,应落实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并注意三级课程在目标要求上的贯通一致和课程内容上的衔接互补,三者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2.
《宣武教育》2004,(11):41-41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开发课程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但是,有些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他们把校本课程定位在一种课程类型,甚至把校本课程等同于选修课或综合实践课,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存在十大误区。  相似文献   

3.
唐盛昌 《宁夏教育》2006,(10):39-39,41
1.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妥善处理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对国家和地方课程在许可权范围内进行补充、发展、提升。国家课程是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应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与方法;地方课程考虑到地区的差异,从中观层面对学生发展提出要求,两者更多地关注学生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及基本程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 1973年 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在这次研讨会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意义作了最早的界定。 1974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校本课程开发又一次成为重要的研讨议题。之后,许多学者纷纷就此提出个人的观点与见解,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浪潮。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校本课程开发是1973年由两位学者一次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得到了诸多国家的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乃至教育行政官员的积极响应。由于各国在政治制度与教育传统上的差异,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一表达以及要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各不同相。本文重点介绍了四个主要的英语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况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及大陆近期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最终都要在学校层面贯彻实施。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确立,使得国家课程在学校层面的实施就不仅仅是一个执行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创造和丰富的过程,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和适切性,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课程开发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在国际上,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出现源于对50年代和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的反思。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办学方针。这为校本课程在我国的顺利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学校是执行课程规划的机构,也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场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走向融合,一切理想的课程只有在学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课程。所以,从实践意义上讲,学校才是课程管理的真正主体。要“提高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的适应性”,学校必  相似文献   

9.
国本、地本、校本、三种课程模式之间,存在着互相对立、互相接近、互相包容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不再采用单一的课程模式,而是呈现出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相互接近与靠扰的趋势,以“三本‘兼容课程模式为主要目标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多,终将成为21世纪全世纪课程改革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是以国家力量进行课程开发的,这就造成了广大教师缺乏课程参与意识,养成了执行上级命令以及使用熟悉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的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开发的课程只能说构成了理想的课程,而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了解、认同、支持、投入与否,对新课程实施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中学社会课程改革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综合课程,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中学社会课程的改革,又是综合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了解各国该课程的改革历史经验,是我们进行综合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荐 《生物学教学》2006,31(3):30-31
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表明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改革上正从中央集权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这对于调动学校改革课程设置的积极性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将城市中学环境教育作为我校校本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提出。  相似文献   

13.
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是课程政策的关键所在。世界上主要国家在与课程权力分配密切相关的三个维度——课程标准颁布机构(主体)、教科书的编审及教材的生产方式以及课程决策权的类型上——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它在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模式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各级学校在新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重视国家课程,开发学校课程,忽略地方课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兴领域,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上,一是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语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前者注重开发的结果,后者注重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和重建。国外研究的热点则集中到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上。  相似文献   

16.
形成一个科学有效、合理实用、体现办学特色的课程设置方案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关键环节,是在学校层面创造性地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实现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统整与融合的载体和平台。在课程设置方案研制过程中,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应通盘考虑各种课程设置方案的构成因素和运行制约因素,科学合理地设置和安排课程,尽量降低学校课程管理的成本,避免造成大量的人、财、物的浪费。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只有经过学生的选课过程才能生成实际意义上的课程表,各类课程表是记录课程设置方案运行过程的重要标志,是规范和引导学生选课过程的重要文本。  相似文献   

17.
牛丽红 《天津教育》2001,(11):10-12
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广泛重视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由教师为决策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1973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最早提出开发校本课程,之后,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我国是在90年代后期,逐渐有学者提出“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设想,“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利的一次再分配。它的具体含义是:学校的领导、教师、…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课程的后现代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研究性课程的大规模实践在西方国家几乎同时共起,研究性课程的取向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主旨在许多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研究性课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推进研究性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一新的变化使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又获得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空间。这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热点问题。哈尔滨市南岗区各中小学,在南岗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南岗区教师进修校的大力配合下,开发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本刊在2004年第1期特辟专栏,首先,对开发校本课程较好的小学给予重点报道,但由于版面有限,只能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给予报道,以期给全省广大同行以更直观、更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西方国家早期职业教育课程的演变杭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朱晓斌“课程”这个术语自广泛使用以来,人们就对它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解。钟启泉教授认为:“正式课程的形成,大体是在十九世纪以后。在此之前,严格意义上的课程是不存在的。”①这里所指的“正式课程“、“严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