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实中素质教育是趋向全面发展教育终极理想的“片面”教育 抽象的、完善的全面发展教育只能作为人类教育的终极理想,而具体、现实的“全面”发展教育却都是受制于一定历史条件的、趋向全面发展教育终极理想的“片面”教育。选择和考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造成现实中素质教育“片面性”的两个客观因素。素质教育是趋向“全面发展教育”终极理想的现实运动。现实中的素质教育评估目标因为历史条件而不那么“全面”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既毫不动摇地坚持这种素质教育,又不断创造条件去努力克服这种“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激增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模式纷纷涌现,这个“教学法”,那个“新经验”,一派繁花似锦的局面。不必盲目跟风,恰当选择课题既是成功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发展的前提,又能使考生在各级各类选拔性考试中游刃有余,使校本课程为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决定性作用,为中考、高考服务。如果说中考、高考是现实,素质教育是理想,那么校本课程就是沟通这个理想与现实的桥梁。一“、校本课程为‘两考’服务”的主导思想,是践行素质教育与“两考”竞争力的统一推进的温床由于受“应试教…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育被提上日程 ,并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勉力实施之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乃大势所趋 ,因为教育针对考试来进行实属本末倒置 ,把手段变成目标 ,使教育陷入难以突破的怪圈。然则素质教育并非取消考试 ,窃以为考试本身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亦应包含素质教育的内容。中国古代的察举——科举制度即是一种源远流长成熟而完备的考试制度 ,分析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中涵盖的“素质教育”因素 ,或者可以对我们全面认识和实施素质教育而进行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一   中国历史 ,源远流长。沿黄河流域…  相似文献   

4.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它不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是着眼于升学率的多少。其办学运行机制,围绕升学考试而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即升学目标——课程设置——施教及常规管理——考试——评价。它只能适应社会选拔部分人才的需要,而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素质和人才层次的需要。 “素质教育”则是以育人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着眼于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它需要建立的是  相似文献   

5.
吴轶萍  王芳  安静 《快乐阅读》2011,(16):71-72
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学生考分反映了学生素质结构中某一方面。"以考分论英雄"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过程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考分论英雄"使素质教育永远只能作为一种教育理想而存在。这是对教育质量的片面理解,不利于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  相似文献   

6.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虚空的完美性,缺乏理性的浪漫化倾向和人道化中的反人道化等。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工具化、功利化、规训化和压制化、异化等问题。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挖掘现实教育中的“理想因素”,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教育终极关怀始终是对现实教育的现实关怀,始终和功利化的教育相连,始终是处在两极的张力中的对现实教育的健康而非“完美”的追寻。理性的教育终极关怀是处在历史境域中的教育的不懈的追寻而非对教育的一种绝对价值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的动力与阻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识教育作为一个美好的教育理想,尽管在实践中面临重重困境,但依然充满希望.它既是人类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受到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既是事物的整体性、知识综合化的要求,同时也遭遇学科知识分化与大学教育专业化特性的种种阻力;既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全面素质提出的要求,又受到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严重影响.但不论怎样,以培养“健全之人”为终极目的的通识教育是人类美好的教育理想,也是人们追求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因而必然成为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托马斯·立可纳博士曾著书指出:“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少年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作为当今我国教育主旋律的素质教育,其目标应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躯体,二是精神,即心灵。教育也应有两个相应的层面:一是实施才能教育;二是实施人格素质教育。教育的这两个方面应均衡发展,而人格素质教育应当居于优先的地位,作为其他教育的基础。那么,什么是人格素质教育?一般来说,“人格”可以定义为“引导一个人作出善行的内在品质”。人格是智商、体育…  相似文献   

9.
教育评估应努力服务于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阐述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同时制订了保障目标实现的相关措施,其中十分重视教育评估的运用,文中多处论及教育评估,涉及教育评估的组织、运行、方式方法等多个方面,对当前教育评估工作及今后教育评估事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决定》要求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换言之,教育评估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服务、服从于…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者.历经了目标模式上的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实践模式上的种种困惑。邓小平把握时代特色和中国社会发展要求.提出了“小康社会”理论.把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转化为可实践的现实选择。结合我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剖析我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曲折,揭示两位伟人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对进一步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自觉性。有着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内容,“道德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动机论和效果论道德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的教育”,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教育”,克服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14.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着"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混同使用,概念不清的现象.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事实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二者之间是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为概念起源背景上的不同与研究领域、范围上的差异.在承认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存在显著差别,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忽略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研究的现状令人担忧教育哲学工作者用一些早已没有生命力的所谓哲学概念"指导"教育实践而不是以哲学的气质介入"教育",使教育哲学走失了方向;教育学家所探讨的教育本质和现实教育的其它出路不容易由教育工作者付诸实施.同时,代际和同辈之间的教育中科学因素少之又少,因而用"教育科学"来指称当前的教育研究,实在是一种尊称;人们对教育自身的改变缺少一种技术的眼光,没有将教育的积累看成是一门技术的发展历程,甚至将教育的工具和环境误以为是"教育技术",使真正的教育技术的改善处于"遗忘"和"误以为"的历史境遇.由此看来,将真正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的眼光、思想方法引进教育生活中是教育研究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医学教育中的"关怀"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中,亟待进行“关怀”教育,因为“关怀”不仅体现出医学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实践的要求。本文分三个方面论述医学教育中的“关怀”教育:医学教育中“关怀”教育的必要性;“关怀”教育对于关怀伦理学的借鉴,以及关于“关怀”教育内容和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分析"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各自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入手,阐述了"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所凸显的观念更新,以及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整体变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9.
"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着重论述了“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两课“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改进“两课“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素质”的论述,并提出在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是提供“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