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采用DEA-BCC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整体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效率不高;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规模效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出现规模效益递减,西部地区出现规模效益递增;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部分地区相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经费投入不足;我国大部分地区公用教育事业费开支过大,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同时,东部地区也表现出基本建设费开支过大的问题。基于实证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我国应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布局;合理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适当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  相似文献   

2.
对来自全国17435名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家庭结构和经济收入的变动趋势与区域差异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公办高职院校中,家庭结构基本稳定,但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显著;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趋势明显,但城市和农村生源有异,城市生源家庭经济收入不但显著高于农村生源,且同年级不同个体之间差异显著,农村生源则无显著差别;无论是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东部、中部、西部家庭年人均收入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水平。  相似文献   

3.
我国三类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就业空间和教育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三类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不同发展模式,认为东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以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学校为主,中部地区宜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西部地区应以职普渗透为主.  相似文献   

4.
基于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对工业集聚对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与工业集聚水平之间均呈现非线性关系;(2)在特定地区,工业集聚对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的具体影响存在异质性;(3)工业集聚对特定类型污染物排放量的具体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5.
根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拥有量、拥有率、城乡比、职工数等指标统计,运用GIS专题分析方法,从我国三大区域间、区域内分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差异化特征,结果表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在我国三大区域上配置的均等化程度不高,整体和分类配置不均衡,东部地区远高于其他地区,西部与中部差异不大;在区域内各省(市、区)配置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市、区)整体和分类配置均远高于其他省(市、区),中部地区差异不大,西部地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GDP、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我国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高于全国水平,而东部地区低于全国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于GDP增长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和中部地区作用较小;金融发展水平对于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要高于全国水平,但中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城镇化与GDP关系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大致呈现倒“U”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tata软件实证研究发展入境旅游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国家整体层面上,发展入境旅游对地区经济的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从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发展入境旅游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同样存在上述正向影响关系,但中部及西部的这种正向影响不如东部地区明显。针对上述问题,东部地区应积极开展入境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中部及西部地区应该在发展入境游的同时,积极鼓励并推动国内游刺激地方消费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基于DEA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大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率进行测算,得出不同区域的大企业的科技创新溢出作用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大企业集团的技术溢出效率整体最优,技术与规模效益均有效的地区数目达到2/3;西部地区进步显著,技术与规模效益均有效的地区数目达到半数,说明东西部差距有望缩小;中部地区则表现平平,其非技术有效的地区几乎均为规模效益递增,且接近中部地区总数的半数,说明中部地区在大企业发展方面要加大投入.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建构了包含7个维度的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PLS结构方程模型对2010年我国各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东部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部和西部省份;同时在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在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全国31个省份按其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可以分为5个类型,东部地区的省份在高等教育发展类型上较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样态。  相似文献   

10.
应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校的2008名2014届大四毕业生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现实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水平不高,基本上处于中等水平;而创业环境方面因素、大学生个体方面因素、高校方面因素、家庭方面因素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显著要素,但各个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程度和稳定度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创业环境方面因素与个体方面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程度较大,稳定性也较高,而高校方面因素与家庭方面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程度较小,稳定度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西部高等教育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角色,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通过运用AHP-TOPSIS-Tobit模型对2011—2020年全国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时间趋势上,全国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均呈波动上升态势,西部地区增长率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空间差异上,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表现为四川、陕西发展水平较好,重庆次之;离散程度上,东部和中部地区不断缩小,而西部地区呈扩大趋势;影响因素上,外部因素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内部因素的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科研投入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为此,应以陕西、四川为战略基点,打造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鼓励西部高校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分东郜、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检验工业深化和技术进步及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引导了工业深化,而工业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术进步;金融发展在东部地区对工业深化产生了抑制效应,在其它地区没有显著影响;工业深化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在三个地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观察,东部地区工业深化的效果要高于中部,中部要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13.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上半年,西部、东北、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均快于东部地区,上述四个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1.65%、21.39%、22.47%和21.10%。上半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投资高速增长,分别达到28.62%、36.36%、35.11%和22.08%。东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46.44%,同比下降2.04个百分点;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分别提高0.2、0.59和1.25个百分点。另外,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四个地区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均快于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从工业经济增速看,上半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四个地区工业生产增加值分别增长19.74%、19.06%、21.41%和15.73%。中部地区增速创造今年以来新高,而东部地区创造近几年的新低。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4—2018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时序数据,本文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中部塌陷”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部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多项生均指标明显落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塌陷”状况具有时间差异,呈现不同程度的加剧态势,这成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短板;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核心的国家政策支持不足对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塌陷”状况具有显著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改善“中部塌陷”的关键在于加快落实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保障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造血”源;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政策倾斜与支持,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化教育资金资源配置,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选取1984-2010年的年度数据,分别运用最小二乘法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就全国来说,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就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来说,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两种情况:一种是东部地区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另一种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显著.结论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间的关系具有地域性特点,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从上网人数、上网人数占该地区总人数的比重及变异系数几个角度,衡量、分析我国东、东北、中、西部地区之间以及各区内省份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东部地区各省份间鸿沟很大,中部地区内较平衡;中部和东北地区代表性较好;西部地区各省份数字鸿沟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17.
《邢台学院学报》2019,(2):77-80
基于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流通经济系统的CES生产函数模型实证考察流通创新的技术进步偏向,并进一步通过静态面板模型分析其区域异质性问题。研究流通创新的技术进步偏向发现,全国总体技术进步指数为0.062,属于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而负向技术进步特征值反应流通创新技术进步增长率低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进步生产率低于劳动技术生产率1.9%,中部地区低1.5%,西部地区低0.8%;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流通创新技术进步上均属资本偏向型,西部地区属于劳动偏向型。研究流通创新技术进步的区域异质性发现,资本存量、就业人数、人力资本、外资占比、产业升级和政府干预等因素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其中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呈贡献度东中西递减态势,且资本存量影响十分明显;劳动力对东部的贡献有限,对中部影响为负,对西部检验结果不显著;外资投入对东部和中部的影响为负,对西部检验结果不显著;产业升级对东部贡献明显,但在中、西部呈负效应;政府干预对三大区域的影响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全国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中教师调查,分别从教师的工作时间、成就感和工作满意度三个方面,对我国高中教师的专业生活状态进行了分析。在教师工作时间方面,我国高中教师平均周授课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并不长,但教师备课、批改作业时间较长;中、西部地区教师的工作时间长于东部地区的教师。在教师成就感方面,我国东部地区高中教师的成就感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的教师,女教师的成就感普遍低于男教师;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成就感总的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更详细的分析发现成就感随教龄的变化较为复杂。在教师工作满意度方面,中部地区的教师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随教龄和职称的变化大致呈V型分布。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市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效率,结果显示:经济效率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呈东高西低的递减态势,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表明:政府影响力在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东部和西部相对于中部更依赖于对外贸易依存度;城镇化水平对西部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高于中东部;金融环境、单位能耗和产业结构对三大区域间经济效率的影响效果均为负,抑制了经济效率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九个省市的城乡小学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后发现:小学生公民素养在整体上得分较高;小学生公民素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公民素养要高于男生的公民素养;小学生的公民素养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学生的公民素养要高于乡镇学生的公民素养;东部地区小学生的公民素养情况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小学生的公民素养,但中部地区小学生的公民素养与西部地区小学生的公民素养不存在显著差异。针对调查情况,为提高我国小学生的公民素养,应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公民素养教育;加强小学生的实践训练,做到知行统一;克服性别刻板观念,树立男女平等思想;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