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乔中云 《江苏教育》2022,(34):66-67
江苏省清江中学倡导“以文化人、立己为人”的办学方略,深度探索“益清”融学活动课程建设。学校以亮化德育类活动课程,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以优化文学类活动课程,厚植学生人文底蕴;以美化艺术类活动课程,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以强化科技类活动课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完成历史任务和取得伟大成就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的集合。在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把握其助推“德技并修”人才培育、拓展“大思政课”建设资源、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等当代价值,审视其融入现实境遇,用“大格局”协同育人、使“大先生”教师提质、让“大课程”教学增效、以“大资源”平台优化,系统探索实践路径,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与弘扬,提高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绿色理念,课程特色,彰显学校人本文化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学校以“会幸福生活的中国人”为培养目标,其中“人”是核心,“中国”是情怀,“幸福”是指向。“会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是一种具有高尚品德、健康身心、广博学识、国际视野、民族情怀、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创造潜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品质的优秀人才。学校着力于以“系统、平衡、自适应、可持续发展”为鲜明特色的绿色生态学校建设。  相似文献   

4.
根据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学校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要求,以贵州省安龙县第一中学、普坪中学、万峰湖镇初级中学为研究对象,开展学校文化提炼、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探索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育人策略,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创新潮流中,提升办学品质,可供选择的途径很多。但在多样选择中,有时很难抓住“缰绳”。四川省绵阳中学(以下简称“绵中”)通过“三位一体”的主干道建设,走向办学品质提升。主干道一:学校课程建设探索以国家课程为主干、校本课程为补充,以基础课程为核心、拓展课程为延伸,以文化课程为支  相似文献   

6.
本期专题关注的是学校课程建设。本刊约请了本市三所较有代表性的高中来谈谈学校课程建设的做法。上海市松江第二中学以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为抓手,促进该校课程建设的有效落实;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则以“学生多元评价体系”为特色,加强该校课程建设;上海市第二中学通过实施课程统整,破解课改难题。希望这三所学校的探索能给本刊读者以启发。  相似文献   

7.
《教育导刊》2014,(12):F0002-F0002
执信中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为纪念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而亲手创办的一所纪念性学校,九十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人文熏陶,内涵深厚”的办学特色。2004年新课程改革以来,该校紧抓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尊重差异发展,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坚持“育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价值追求,以“体验完整教育生活”为规划理念,建设多样化课程,不断丰富与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发展、特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激发学生使命担当意识、锤炼学生艰苦奋斗品格、树立为民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诉求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有待拓展、载体有待扩展、实践方式有待创新。基于此,开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选修课程,建设红色展馆和网络公众号,常规化开展红色主题活动,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着眼艺术教育的探索,走特色办学之路,建设“岭南艺术特色课程”。课程是育人的载体。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学校的特色化发展首先体现在课程的特色化上,特色课程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已有近70年办学历史的柳州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柳州一中)地处柳州市鱼峰区的中心位置,是一所以“文理并进,人文见长,全面发展”闻名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近年来,该校发扬“能创第一创第一,不创第一创唯一”的精神,坚持绿色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建设“绿色生态文化”,努力为师生的健康发展创造一种安全健康、温馨和谐、开放自然、平等民主的文化氛围和充满绿色活力与人文关怀、生  相似文献   

11.
张勇 《现代教学》2013,(7):F0003-F0003
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是一所享有优秀教育传统的历史名校,该校以“科技人文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以“科、文、艺、体”为特色,加强学校“1+3+3”特色课程的建设,引入“全课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学校课程涵盖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经历:为了更好地践行“引领学生更好发展”的学校办学理念,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以培养学生“学习素养”为价值取向,探索有学校特色、立足学生发展的“学养”课程架构和实施策略,加强“学养”课程的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与课程实施突破点聚焦在“学养”课程之中,旨在推动学校课程内涵、功能、结构、管理、教学、评价等实践研究,努力使课程成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重要载体,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培养现代化人才提供强劲动力。通过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旨趣、价值诉求、价值意蕴,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价值逻辑结构,标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遵循。在此基础上,以立足党指导思想的顶层设计、构筑“大思政课”主要阵地、拓宽多元场域传播渠道、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为着力点,构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进路,赓续高校师生的精神血脉,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程社会学研究的人文性,就是以人文关怀的精神,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去观照学校体育课程,探讨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探索体育课程如何促使人的社会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科学规律。它是解释体育课程与社会的关系的基础;是解决体育课程中冲突的需要;是改善体育课程中人际关系的基础。合格的体育课程,需要培养出一种自然率真、追求自由、满足人的崇尚自然、自由发展的“人文性”的人。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镇中心小学找准办学突破口,依托丰厚的地域文化,建设特色校本课程。在校本“五色课程”创设与实施过程中,学校从创设融会环境、创建融通结构、创新融合课堂三方面开展实践,并探索课程评价模式,增强了课程的结构效应、内涵效应、特色效应与辐射效应,不断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并实现以“课程”撬动学校办学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我校立足学科建设、打造学校特色,几年来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已开发实施了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的校本课程系列,我们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办学宗旨及教师资源,侧重于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为主题的学校特色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全面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7.
叶美雄 《教师》2013,(33):5-7
构建科学的、立体化的课程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性环节。只有狠抓课程建设,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上,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湖南省株洲市九方中学(以下简称“我校”)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努力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改革,以多元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并且初步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生成的伟大精神,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关键组成。基于此,以厘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意涵、挖掘优质资源与把握资源特性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的实践路径,进而针对性地制定思政课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旨在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知与认同,引导其传承红色基因,在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中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校积极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践,其总体思路是以“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学校及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基本点,以对学生学业的提高有直接或间接帮助的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为开发重点(强调与学校“全面发展、主动成功”的办学特色相一致),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开放、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做到“高起点”、“高品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淮安市楚州中学坐落于“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古城淮安,始建于1957年,现有南、北两个校区。近年来,学校以“追求发展,崇尚尊重”为办学理念,以“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为办学目标,以“全面发展,特色见长”为办学模式,抓住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契机,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精细管理,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其中全国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91人,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60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