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来学者对辛弃疾的研究主要都集中在其豪放词之上,却较少有人研究过他的乡村田园词,而在了解了南宋的社会现实之后,我们会发现辛弃疾的乡村田园词有很多与当时社会现实不相符的地方,至此本文以系统概述辛弃疾乡村田园词为基础,对这些词的特点;作者取得的成就;及作者的创作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为什么会出现与当时社会现实不相符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人生阶段、人生阅历、所经历时事不同,词作表现的思想和情感也颇不相同。本文从创作心态、创作动机着眼,从其三首词作来看其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感受、志向和心路历程;也是以辛弃疾为个案,探讨不同阶段词人的创作个性、创作心理,使我们对其词其人的认识有个飞跃和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3.
在南宋词坛上,抒写爱国豪情和报国之志成为词创作的时代特色。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特殊经历和南宋日益衰落的现实,使辛弃疾爱国词与其他人的词作相比,更多了一层悲剧色彩。特定时代独成稼轩词沉雄勃郁的境界,爱国情思,时代悲剧与凄凉的现实感,构成了辛弃疾爱国词的主要情感内涵,成为解读辛词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作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辛弃疾的豪放词向来以境界阔大、雄奇壮美为人们所称道。但作为一名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爱国志士,他澎湃激昂的报国热情最终化作了满腔壮志难酬的悲愤。他自首不衰的爱国热情和残酷的现实发生碰撞,反映在他的词作中,使其豪放词在豪放雄杰之中蕴含了一份英雄失志的悲壮沉郁。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探讨王国维词主题及情思内涵.王国维词主题在对传统题材的沿袭上多有新意,尤其是对传统的伤春伤别、伤春悲秋词赋予了独特内涵,其中包括对传统诗词中女性形象的突破,对伤春悲秋词的哲学思考.词集中多次出现“人间”意象,寄托了王国维对人生的感悟,本文围绕此意象从哲学内涵的角度做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处明清易代之际,在天崩地裂明清易代环境中的王船山具有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但其词中却在多处出现了“闲愁“。其词继承了辛弃疾写闲愁的特点,与唐宋其它闲愁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探究王夫之闲愁词的原因,一是情郁于胸中,借助词体特点以词言志,展现一种爱国主义情怀;二是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命运忧虑的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三是有意识地提倡雅正,对清初艳风流行的《花间》词风有反拨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唐五代到北宋的词体演进过程中,李煜词的变化引起后代研究者的注意,王国维甚至认为其词一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是,李煜词并没有发生质变,其创作者身份仍是贵族。实际上,李煜词在词学史上的变化并没有被强调学养的宋人肯定与学习。只是到了词学昌盛的明清时期,因李煜的遭际与其词之凄艳绝美,日渐得到时人肯定与赞誉。  相似文献   

8.
北宋名家贺铸的词,历代褒贬不一,备受争议.其中陈廷焯、王国维两人的评价相差最为悬殊,陈廷焯赞之过高,王国维则贬之过深.陈廷焯提倡"沉郁",而贺铸词极具沉郁之风且变化多端,所以受到陈的推崇;王国维讲究词的境界,反对用典、因袭前人,贺铸词用典过多,因此受到王的排斥.由此可见,陈、王二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都有各自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二人对贺铸词没有进行深入地挖掘以及受评判标准的局限,使他们的观点暴露出明显的不足.陈、王二人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去分析贺铸词.  相似文献   

9.
叶娟 《阅读》2014,(47):16-16
<正>叶老师:《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你们知道这首词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吗?小问号:老师,我认为是围绕"醉"字来写的。叶老师:对,作者辛弃疾耳闻目睹了农村一家人的快乐生活,渐渐地被迷住了。诗人"醉"在哪里呢?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吧。  相似文献   

10.
北宋苏轼突破了柔媚纤弱的传统,以浩瀚之气开豪放一派。辛弃疾最终确立了词体地位,是 豪放词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作家。尽管苏辛并称,但他们的词风又有各自独立的个性,二者在形象意境、语言 运用和精神内涵上都存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屈原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高洁的人格,成为后代文人士大夫学习的典范。辛弃疾用自己的方式继承和发展着屈原精神及其创作上的艺术手法,屈原及其骚赋已深入到辛词内部,成为辛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一切都源于辛弃疾对屈原更深层意义上的相承关系,即辛弃疾身上浓厚的屈原情结:两人都有着执迷求索的悲剧人生,有着功名与诗名之间的理想困惑,都有依附与独立的矛盾人格。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以“无我之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词论,把传统的情景说理论系统化并上升到美学的理论高度。文章从“无我之境”历史地辨析了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古代美学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南宋历史中,"归正人"自始至终饰演着重要的角色。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就与"归正人"身份密不可分,在他所结交的好友中也有许多和他相同际遇的"归正人",还有与他一同"归正"的同族兄弟,他们之间的交往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也对辛弃疾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辛弃疾南归时期为分界线,在南归前后两段时期里,找寻辛弃疾与其他"归正人"之间的交往事迹,通过诗词往来对其作研究,探究他们之间交往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从王国维先生的史序中可以看出,宋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词伴随着唐诗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来,逐渐发展成为脱离了诗歌领域的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其过程是从盛唐到北宋,几乎有二三百年的时间;而最后把这种文学形式定名为"词",还得迟到南宋中期。  相似文献   

15.
周邦彦     
在宋朝,词学成为了文学的主流,而婉约词更是成为词的正统,出了很多的词学大家,将宋词前赴后继地发扬光大,成为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代之文学"。周邦彦,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一位"集大成"的词人,在文学史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末  相似文献   

16.
词是唐朝兴起的一种依声填词合乐的新的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俗曲,被称为“诗余”。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到唐五代成为比较成熟的独立艺术形式。宋朝是词丰富和发展的顶峰,并形成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等人为代表,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下面就婉约词的思想艺术特色试作分析。 婉约词的思想内容主要是表现儿女柔情、离愁别恨、伤春悲秋、乡旅愁思等思想感情和复  相似文献   

17.
早期的王国维以醉心于西方哲学和美学而著称 ,但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等早期著作中 ,却已折射出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人间词话》中著名的“真景物”、“境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都深刻反映出了道家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于以汉语为第二外语的来华留学生来说,学习汉语词汇必须掌握其发音、含义和相关语法,并熟练运用到写作中,但书面表达题中往往出现许多使学生难以抉择的现象,如同义词、近义词、形近词等,这样的情况对学生考试和应用都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意思相近或外形相近的词汇和句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重难点。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的美育理论是以中国传统的美育思想作为其深厚的土壤,并借鉴西方美育思想而形成的。王国维倡导美育应有其独立的地位,在美育的领域内,美育的育德功能是第二位的,美育自身的价值才是第一位。这一思想是王国维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这一观点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中引入"意境"来探讨元曲之美,并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来概括元剧之文章"有意境"的特征。其中"述事则如其口出"一句常常被错误引用成"述事则如出其口"或者"述事则如其出口",所以容易对王国维的"戏曲意境"说错误地阐释。"述事则如其口出"的引入是王国维"戏曲意境"同"诗词意境"不同的关键。实际上,王国维在"戏曲意境"说中引入"述事"多受尼采悲剧理论的影响,里面贯穿的是尼采的酒神、日神精神,而元杂剧也正是以这种悲剧精神为源动力,以"意兴所至"为创作法则,才得以构建"有意境"的作品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