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历来学者对辛弃疾的研究主要都集中在其豪放词之上,却较少有人研究过他的乡村田园词,而在了解了南宋的社会现实之后,我们会发现辛弃疾的乡村田园词有很多与当时社会现实不相符的地方,至此本文以系统概述辛弃疾乡村田园词为基础,对这些词的特点;作者取得的成就;及作者的创作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为什么会出现与当时社会现实不相符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辛派词人尊体意识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尊词体是南宋爱国词派辛派词人词学思想中极为重要的内容。这种意识经历了一个由隐而显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与词人自身的词体观念密切相关,更是时代风气影响下的词学发展链条上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陈亮(公元1143—1194),字同甫,婺州永康人,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首《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跳出前人离别词窠臼,以磅礴的气势,昂扬的基调,唱出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爱国悲歌。  相似文献   

4.
刘辰翁是南宋末期著名的爱国词人,其有三百五十四首《须溪词》传世。在这些词作中有多首词中使用了叠音词语,统计显示共出现了一百六十八个叠音词,及三百五十八词。这些叠音词在声母和韵母的使用上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辛弃疾的推重是以一己之力反拨清中叶以来的词坛风气。在对辛弃疾词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王国维对鼓励后学学习辛弃疾词颇多犹疑,使辛弃疾词在王国维词论中难以得到典范性认同。王国维以五代、北宋词为典范总结的理论与标准在辛弃疾词上的应用难以如愿,因此其对辛弃疾的词史地位含糊其辞,使其极为重视的词人辛弃疾反而在其词学体系中出现边缘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屈原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高洁的人格,成为后代文人士大夫学习的典范。辛弃疾用自己的方式继承和发展着屈原精神及其创作上的艺术手法,屈原及其骚赋已深入到辛词内部,成为辛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一切都源于辛弃疾对屈原更深层意义上的相承关系,即辛弃疾身上浓厚的屈原情结:两人都有着执迷求索的悲剧人生,有着功名与诗名之间的理想困惑,都有依附与独立的矛盾人格。  相似文献   

7.
在南宋历史中,"归正人"自始至终饰演着重要的角色。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就与"归正人"身份密不可分,在他所结交的好友中也有许多和他相同际遇的"归正人",还有与他一同"归正"的同族兄弟,他们之间的交往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也对辛弃疾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辛弃疾南归时期为分界线,在南归前后两段时期里,找寻辛弃疾与其他"归正人"之间的交往事迹,通过诗词往来对其作研究,探究他们之间交往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纳兰性德的词,哀感顽艳,风格凄婉.人们对于它的成因,做了多方面的分析.一种是悼亡论,认为纳兰对爱妻卢氏早逝万分悲痛,左右了他的心绪,因此词中充满了哀怨.一种是家境论,认为其父作为明珠朋党的首领,权倾朝野,肆无忌惮,而纳兰知古鉴今,预感到前途不妙,所以,心境凄凉.一种是创作论,此论从创作心理、创作动力与创作方法角度分析哀感顽艳的成因,这种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我以为,,作为时代的词人,他的词风应有更深刻的时代原因.时代的冲突是形成词风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时代造就了纳兰的悲剧品格,悲剧品格决定了他凄婉的词风.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词中的李清照是一位多愁善感,温柔贤淑小女子,那么诗中的她则是一位忧国忧民,刚正不屈的伟丈夫。其诗作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悲剧精神、爱国情感以及高洁的情操至今仍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这也正是其作品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的发展与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南宋的社会现实出发分析其对豪放词发展的影响。南宋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内有和战之争以及激烈的阶级对立,外有金朝的不断侵略。这样的现实状况影响了豪放词的题材内容,题材内容上表现为怀念西北沦陷土地,同情中原人民;斥责主和派,不满偏安局面;表达征战沙场的豪情,倾吐恢复失地的雄心;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  相似文献   

11.
邝露是明末南海杰出文人.邝诗用韵,古体诗分为18部,其中舒声13部,有一定比例的上去通押现象,用韵较宽;入声5部,保留了完整的一p,-t,-k韵尾.近体诗分为16部,用韵规整,也有出韵、借韵现象,同时存在一些特殊韵字.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是公认的宋代文坛领袖,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颇丰,文章涉及多个领域,作为杰出的应用文写作大家,其应用文占多数。欧阳修不仅从文体形式、文体应用等方面明确了应用文体的基本性质,还构筑了应用文理论的大体框架,主张应用文体应实用、言简、得体。欧阳修的应用文体恪守"明道"、"致用",开创一代文风,有独特的影响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宗时期,由于许敬宗等人将《贞观礼》中的《国恤》篇削除,致使唐代帝王的丧葬礼没有具体的条文格式,但是现存杜佑《通典》却收录有颜真卿撰写的《大唐元陵仪注》佚文,对《大唐元陵仪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挽歌是国恤礼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属于治葬之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收集、整理与研究唐代涉及帝王葬礼挽歌,可以发现挽歌不仅是葬礼的步骤之一,更成为带有强烈政治意向的符号。一方面,挽歌的撰写人通过撰写挽歌获得政治资源,为自身仕途做铺垫;另一方面,继任者通过举办前任的葬礼,采纳符合自身好恶的挽歌,来体现自己权力的合法性,也粉饰了权力交接时背后的斗争。同时挽歌的撰写人将自身的情感价值融入挽歌当中,虽然大多数挽歌属于程序化的褒扬,但也有隐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秦观,北宋婉约词人的代表,他也被认为是能体现宋词“当行本色”的词手。秦观一生困苦不得志,时正值元祐党争,屡屡被贬。他独居幽馆,内心愁苦无法排遣,满腹伤心失意,只得借词作来抒发己情。晚唐花间词流于艳俗,往往辞胜于情;宋初虽对词有所开拓,却情胜于辞,而使词真正做到情辞兼称的便是秦观。  相似文献   

15.
扬雄的汉赋观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讽谏说为主体,其他观点皆由此推演而成。扬雄的某些观点是终生一贯的,如汉赋讽谏说,屈、马高下论,模拟说等;而有些观点则有着前后期的巨大差异,如"神化"说,"丽则"、"丽淫"说,汉赋价值说等。扬雄晚年鄙薄、否定汉赋,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吴敏树是清代湖南重要的古文作家,与曾国藩一起被认为是湖南最好的古文家。但由于吴敏树自言不居桐城文派之属.因此对其桐城派古文家身份的认识历来是见仁见智。本论文通过分析认为,就吴敏树的古文观点和为文取向来看,他可视为道成时期桐城派作家的代表之一。同时,其恬适清旷偏于阴柔的文风,正是吴敏树在同时期古文家中独树一帜之处。  相似文献   

17.
王绩是唐初诗坛别具风格的诗人,他的诗既与以学南为时尚的虞世南、许敬宗等宫廷诗人异趣,又与魏徵、王珪等贞观史臣有别。他的诗境界高古,风骨凛然,对初唐四杰陈子昂、张九龄等初盛唐诗人的诗文革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绩诗歌艺术的近源是卢思道、薛道衡等由齐入周、再由周入隋的山东诗人,其文化精神的近源则是当时隶属于山东文化体系中的河汾文化。只有认识到王绩诗歌艺术的这一近源,才能解释王绩诗歌相对于南北朝诗歌传统所呈现出来的新变特征的艺术机制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路遥文学世界的整体创作命题来自于他对传统文化走向当代命运的深沉思考,他在平凡的世界里对普通民众特别是农民的生存方式、生命样态的现代性观照,寄寓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判断,他的全部创作都是在与传统的痛苦而富有激情的告别中宣泄着作家难以摆脱的心理矛盾与困惑,这一切构成了路遥文学世界的基本色调及内在张力。路遥创作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同样体现着20世纪中国一大批作家普遍性的文化心理特征———他们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这种沉重而痛楚的存在,正是他们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以及创作追求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9.
贾谊的公文体现了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标志着汉初公文的最高成就.从贾谊公文写作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其一,公文写作担负着“经国之大业”的历史重任,它的社会作用是那些抒发个人情感的诗赋所不能比拟的;其二,要使公文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公文写作主体必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出色的政治家;其三,贾谊公文的文学性、议论性只是公文写作的一个历史现象,不能据此将其误读为“文学散文”或“政论文”,现代公文不能盲目地模拟其公文的“文学化”手法及其论证手法  相似文献   

20.
刘克庄"本色"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后期江湖派诗人刘克庄的"本色"诗论是针对当时诗坛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本色"论既有对理学家之诗和江西派末流之诗的针砭,又有对当时诗歌流弊的理论拯救;既有对传统儒家诗教的接受和继承,又对当时的诗歌发展提出了"有情性、尚比兴、益世教、重声律"的规范性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本色"诗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