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核心,其无与伦比的文化地位决定了它在地方高校“区域文化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河洛“礼乐文化”“大一统意识”“丝路文明”“河洛郎”等文化元素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河洛地区的文化遗址与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等构成丰富多样的育人载体。以研学共进提升文化育人的协同能力,以空间共建拓展育人场域,以成果共创创新文化表达,有效建构河洛文化育人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2.
英国法学家梅因“从身份到契约”的著名公式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历史意义。认真分析这一论断,并据此考察我国法治建设的传统、变革和现代发展,对于我们认识法治文明的进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全面推进契约文化和制度建设,也是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法治文化就是已经实现了法治的国家和社会所应该具有的文化,此时的法治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特定文化体系、社会文化类型,成了一种基本的"生活样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规则意识、破除人治文化、建设法治国家。创新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个性、开拓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4.
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在强调制度改革等外在动因的同时,还要注重公民文化的内在作用,公民文化作为一种民主参与、公共精神、主体意识和自由理性的精神,在培养法治理念推动法治进程、推动良法的制定、限制公权力滥用、保护和救济个人权利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我国构建法治社会内驱力。我们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构筑起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5.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研究解读河洛文化,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基于SiteSpace科学文献计量知识图谱研究方法,以1984~2023年间中国知网收录的757篇河洛文化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发文时间分布”“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显”4个方面,探究其发展历程与现状。目前,河洛文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但仍有需要深入拓展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6.
法律文化是指公众对法律制度的了解、态度和举动模式。法律文化具有时代性、历史连续性及群体性等特征。法律文化是法律制度构建的基础要素之一,而法律制度对法律文化具有导向作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重礼轻法、轻诉避讼、人治大于法治的一面,但也追求教化、重视调解、身正令行等积极一面。中国法治建设应当注意中国国情,循序渐进,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发掘其有用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高校廉政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的精神支撑、舆论支持。现阶段,高校廉政建设还存在权力失衡、制度体系不健全、价值观错位等问题。从法治文化视角对高校廉政建设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高校廉政建设的建议对策,对高校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民的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里要形成普遍的公民法律信仰,除了要完善法治建设以外,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创造严格遵守法律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不断推进法活文化建设、严格限制公权等措施促成公民养成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9.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法治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教育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更能够坚定法治社会的根基。但是目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法治理念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高校法治教育实践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0.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法文化内涵丰富,时至今日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华法文化价值理念主要有:民为邦本的民本理念;德主刑辅的德法共治理念;实用主义的经世致用理念;公平正义的法律公平理念;以法治官的权责统一理念等。中华法文化价值理念既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当下,赓续与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法文化对新时代法治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对相关概念进行厘定的基础上,对区域体育法治建设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对省市际协议和区域体育立法中的联席会议制度进行重点探讨。认为,区域体育法治建设要符合法治建设的渐进性特征,且要正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省市际协议是目前常见的立法形式,但是其在立法权限、内容范围、立法效率等方面存在问题;区域体育立法中的联席会议制度是常见的运行模式,但也存在着发挥作用不足和参与主体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该以体育人文传统为基础,加强区域体育法治文化建设,实施“软法之治”。  相似文献   

12.
法治文化是一个社会是否尊崇法治的先决条件,而法制宣传教育是我国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在深入探讨法治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理清了法治文化建设与法制宣传教育的关系以及新时期下法治文化对法制宣传提出的新要求,对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法治建设离不开它深厚的文化基础,中西方由于在社会经济形式、社会结构以及传统观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在法治信仰的文化基础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探究中西方法治信仰的文化差异,并以此为立足点探求如何构建法治中国,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洛学是北宋黄河流域出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地方学派.此后,以它为源头的宋明理学成为河洛文化与黄河精神文化的核心部分.洛学在北方从黄河中游辐射到上下游,在南方发展为福建闽学、湖湘学派、江西学派、浙江永嘉学派和四川涪陵学派等地方学派,并演化为宋明理学,广播中华大地.洛学的演化轨迹为世人展现了一幅黄河精神文化在...  相似文献   

15.
蔡靖泉 《职大学报》2011,(3):8-12,90
汉初文化英杰贾谊,后嗣屈原而才调绝伦。其生活的时代,正是文教兴发和楚辞风行的惠文之世;其成长的过程,既受到故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熏陶,又受学于楚人吴公和入楚师从荀子的张苍而受到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楚文化的滋润。  相似文献   

16.
法治政府是政府管控社会的一种善治模式。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法治和法治政府的基本概念,其次应是了解我国经历了从依法治国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政策演变。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了治国理念的与时俱进、行政权力的行使法定等四个方面。在我国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过程中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以党的十八大为新起点,力争早日实现我国法治政府基本建成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7.
法治建国必须要有先进的法治文化作为引领,没有文化的底蕴,法治国家建设缺少稳固的根基。本文就以法治文化作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治文化的差异,进一步论述今天的中国法治文化培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支撑存在很多缺陷,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完善生态法律制度,加强生态建设执法力度,健全司法机制,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9.
王建军 《职大学报》2003,3(4):62-63
民主政治和法治的不完善是腐败犯罪现象增加的根源,而非过分依赖法治过分轻视德治的结果,用后现代法学视点看待中国的法治现状,认为德治本,法治标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法治与德治一直是两种不同的价值选择和治国方式,德主刑辅、儒法并用也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的“治世之端”和指导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借鉴古今中外治国安民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德治国,并赋予德法并举以崭新的内涵,它是当前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国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