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勉之 《文化遗产》2008,(1):36-36
2008年1月31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籍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周和平通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籍保护工作情况,并介绍了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要继续推进普查工作,逐步完善国家级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或传习所的建设,加快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步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工作,搞好“文化遗产日”和“文化遗产之都”活动,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富有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等。为使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全面顺利实施,由文化部牵头,教育部、宗教局等十部委组成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全面开展中华古籍保护工作。文化部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籍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勉之  相似文献   

2.
葛慧芝 《新闻世界》2009,(9):168-169
“以锤代笔.以铁代墨”,“吴山铁字”将铁的刚劲和书法艺术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华一绝”。2007年吴山铁字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入选长丰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列为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2006,(8):75-75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包括“综合版块”和“地方版块”,突出了非物质文化“原生态”特点。社火、祭灶、庙会、剪纸、泥塑、杂耍,甚至春节、端午、中秋等在这里相聚,唤起人们对传统日渐消失的记忆。《二泉映月》原声采录设备、“枯木龙吟”古琴、  相似文献   

4.
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保护和抢救上。档案部门作为文化事业单位亦投身其中,承担责任。然而,诚如许多文章所述,档案部门此种责任的担当,多被视为一种“介入”式的职能扩展,始终处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边缘地带。本文试图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分析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及其保护形式做更深层次探讨,以期能更好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我国,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群体的关注,但实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仍处于肇始阶段。针对这一状况,本文以西藏林芝地区的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尼洋阁”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技术层面和学理上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之道 《大观周刊》2006,(31):83-83
一个人口不多的历史上的弱小民族,却为全人类奉献了两个“世界文化遗产”,让人怎能不额手相庆,又怎能不心存感激!相庆,感激之余,心头又不由得生出一丝忧虑:如果说物质的自然,文化遗产由于其物化的客观实在性而相对稳定,易于把握的话,那么记忆文化遗产则由于其非物质的主观自在性而尤显脆弱。邓曲、音乐,纺织,绘画等诸多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孙莹 《兰台内外》2005,(6):65-65
“满族说部”是满族先民讲述的长篇英雄传说,一代一代用口碑传下来,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满族说部”是吉林省文化厅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保护工程,并于2005年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8.
《陕西档案》2012,(2):18-18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是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全国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地级市。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许多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崇左市政府通过建立专门的“非遗”档案,加强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9.
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新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档案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以前称作“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一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  相似文献   

10.
民间文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之“物质性”的遗产即自然文化景观和文物包括建筑遗址等,注重的是知识、情感和技能、手艺及其“活体”传承,意在引导人类自身注重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情感和智慧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因此,对其保护必须讲究“活”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特别是保护好那些创造、拥有和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生生的人.是我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贵州省档案界的同行们深谙此道,他们在保护抢救水书、山林契约档案时.把着眼点首先锁定在“人”上,随时注意突显“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核心职能与重要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其对外传播将持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极具价值。研究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从资本、行动者、场域、惯习四方面开展分析,探究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文化传播的诸多困境,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传播路径,对于展现燕赵大地优秀文化风采,助力河北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提高河北省的国际知名度和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动态性决定了人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人"角度出发,通过对"所有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分析,引起大家对"所有人"的重视以及尽可能地唤醒"所有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3.
林敏霞 《文化遗产》2014,(6):103-110
近现代以来,中医在中国不断地被边缘化,在“申遗”过程中也遭遇了困境和悖论,一方面揭示了中医作为“遗产”到了不得不大力“拯救”之境;另一方面却折射出古老中国作为遗产大国,并未对自身遗产本土性、多样性和理论体系加以分析、论述、阐释和提炼.本文从“医道——遗存之道”、“医学——遗存之相”、“医技——遗存之技”和“医承——遗存之法”四个层面,对中医作为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分析和论述,从而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和价值进行新的认知和阐释,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和图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去年,国家文化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后,一个默默无名的剧种闯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就是山东莱州市有艺术“活化石”之称的“蓝关戏”。人们不仅要问:“蓝关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剧种呢?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让广大市民深入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区古老文化、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在今年第三届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共那坡县委宣传部和那坡县文体局联合开展了神秘的族群——“黑衣壮”公益讲座及相关的摄影、实物展览活动,带领公众共同走近这个神秘的部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博物馆》2009,(3):109-109
2008年11月15日,海南省博物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开展。该展旨在展示海南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的、具有浓郁特色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既是海南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重要的文化资源,其突出特点是传承性、民众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在形式设计中,运用了大量艺术场景,  相似文献   

17.
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2017年12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伦理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50多名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从评骘、思辨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伦理原则问题进行了探讨,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研究的新趋势、新特点。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丽华  李育嫦 《图书馆界》2010,(1):16-17,61
文献化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以辩证的观点分析了文献化过程中“物质”与“非物质”、生存时间的“古”与“今”、空间的“自在世界”与“人为世界”、载体形式转变中的“言”与“意”和文献化目的“藏”与“用”等关系,明晰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工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文化遗产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作了界定:“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故事、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礼仪节庆、手工技艺、风俗习惯等,内涵丰富,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海、浙江东部和江苏中南地区形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文化上,古往今来互补互助、共同发展,其联动协作对于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长三角民众的生存方式、生产技艺、生活智慧和思维原型大同小异,决定了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超越了行政建制的藩篱,呈现出许多同源性或共同性的形态和特征,因此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再是地方上的称雄争霸,也非碎片式、割裂式的保护,而是强调各地区的互补联动、合作发展。故建议成立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作区协调组织,建设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中重新焕发生机,这对当代中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发展也是个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