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一) “理解万岁”,是老山前线战士面对祖国亲人喊出的肺腑之言,现已为人们广泛引用。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人际关系,人们都注重理解。新闻批评要正确、有效地开展,同样需要各个方面的理解.作为新闻界来说,首先要有对被批评的单位和个人的理解。常听到一些新闻工作者叹息“批评难,难批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缺乏真正的理解,也是其中之一。医生理解病人的疾苦,把良药苦口裹上糖衣,变成“良药甜口”,动手术前也要先打麻药。我们现在的新闻批评,绝大多数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改革探索中遇到的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帮助协调关系,改进工作。要减少批评的阻力和困难,取得良好的批评效果,就有必要把“理解万岁”引进新闻批评之中。  相似文献   

2.
1.批评的目的要明确,态度要端正。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增进团结,改进工作。 2.作风要踏实,调查要深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社会上的个别人想利用批评报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记者要小心,不要上当。 3.尊重群众,尊重被批评者。记者在采访时,要倾听各方面的意见,观点,申述,特别注意听取当事人中被批评者的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3.
一 提起舆论监督 ,新闻界同仁往往都面露难色。不是不愿意批评错误的东西 ,而是不愿意得罪人 ,包括被批评者及其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人 ,甚至还包括掌有发稿权的领导。当然 ,为了伸张正义 ,得罪人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该得罪的就得得罪 ,但问题是有时你还真不敢得罪 ,不能得罪。为什么 ?因为有个大道理管着 :“舆论监督要与人为善 !”“舆论监督要与人为善” ,这话党章上没有 ,宪法上更没有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中也没有 ,但其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一些新闻单位的老总 ,一谈到舆论监督 ,首先就要求记者“与人为善” ;一些领导同志在…  相似文献   

4.
批评题材的采访要取证,这是批评报道的特点所要求的。因为,批评性报道的尖锐性、批判性会给被批评者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他的经济、政治利益和家庭关系,这就可能引起被批评者本能的抵触情绪,采取种种行动保护自己,其中包括进行反批评、要求更正,甚至不惜诉诸公堂。为了使批评报道无懈可击、立于不败之地,使被批评者口服心服,并且准备对簿公堂,最重要的是在采访时,尽可能地掌握有关的全部事实,并且对其中的重点、骨干事实取得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面对越来越多的“新闻官司”,笔者认为,单纯埋怨被批评者的纠缠,或单靠制订《新闻法》,或呼吁司法部门对此类案件慎重对待或不予受理,都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更新传统的新闻批评观念,提高新闻批评的准确性、科学性,力求使被批评者心服口服,达到教育大家,促进工作的目的。首先,批评要旗帜鲜明。但须尽量避免陷入当地你是我非的漩涡,不做某一方的传声筒。进行新闻批评应该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对涉及方针政策或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但是,对具体的你是我非问题则要避免卷入,否则极易引起当地部门之间、群众之间不必要的误解与纠纷,以致削弱新闻批评的效果。比如对开封“条子肥”问题的报道。经济日报在深入的连续报道中,对  相似文献   

6.
所谓新闻批评是指新闻传播媒介“对不良现象和错误现象作事实陈述和说理评析的报道,目的是为了纠正错误,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由概念可以知悉,新闻批评以揭露社会中的消极腐败现象为主,目的在于“治病救人”、“寻找负面事件中的积极意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建立和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批评和我国新闻界的“正面宣传”有相同的目的,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批评报道,目的不是置人于死地,图一时之快,以此来追求轰动效应,而是通过舆论监督来促使问题的公正解决,让社会更加和谐。笔者认为,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时记者要三思而后行,不能不负责任地有闻必录,见风就是雨。新闻舆论监督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与人为善,力求达到正面的社会效果。一、新闻舆论监督见风就是雨现象新闻舆论监督既可以是媒体对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也可以是媒体对社会上一切不良现象的揭露和批评。  相似文献   

8.
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并不是不要批评报道。新闻批评是新闻界公认的最大难点,如何坚持和改进新闻批评,确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不容回避的一个难题。其中当然包括新闻批评如何选题的问题。“西瓜”与“芝麻”比喻的是批评报道选题中的大与小。这里主要是指批评题材教育意义的大小而言,而不是指被批评者机关、干部地位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刊林漫步     
舆论监督自律十要素一、要有正确的出发点。二、要与人为善,治病救人。三、要事实准确,提法恰当。四、要用事实说话。五、要选择典型事件。六、要审时度势,讲究批评效果。七、把握一定的度。八、要征询意见。九、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十、遵守职业道德和纪律。 (摘自《中国记者》1989年第4期肖建业文) 理论文章的说理方法一、要针对现实说话。理论文章的说理一定要针对现实,摸准人民群众的脉搏,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具体的思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新闻单位在对公职人员的公务活动和社会知名人士的职业表现开展批评时,应把它与攻击他个人看成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即使批评有误,但只要不含有恶意或具有故意性,恐怕还是以持不支持被批评者提出的指控态度为佳。认真地考察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这本是司法审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程序。新闻诽谤指控亦应注意考察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是有  相似文献   

11.
视野     
《视听界》1995,(1)
正确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党建》一九九四年第十一期发表中宜部副部长龚心瀚的文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其中提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开展批评,要注意四条:一是站在正确的立场上,讲究方式,考虑社会效果,二是批评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为了解决问题,为了安定团结,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提高人民的信心和勇气,而不能诱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形成不稳定因素;三是避免大量展示,集中展示消极落后现象,防止给人以消极情绪和毫无希望的印象;四是批评的事情一定要准确,不说过头话,不绝对化,与人为善,以理服人,不以偏概全,否定整体和主流,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针对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2.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对批评报道讳莫如深者不在少数;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者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夭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习惯、不适应批评的问题。但新闻单位不大善于批评,特别是在批评中缺乏一种强烈的建设意识,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化批评报道的建设意识,不失为打破当前批评报道沉闷局面的一剂“良方”。强化批评报道的建设意识,说到底,就是要把批  相似文献   

13.
黄在明同志: 你来信提了三个问题: 一、所有的稿件都要通过领导审查盖章吗? 二、采写的新闻稿件属实,但领导却不愿意盖章时怎么办? 三、采写的批评稿件属实,与被批评者见面时,被批评者不同意又怎么办? 你提出的确实是许多初写新闻报道者普遍遇到的一些问题。兹简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的报纸上,批评稿件是个引人注意、比较敏感而又反响强烈的事物。因为这个,有的职工生怕看到它,有的通讯员甚至记者生怕写到它。其实,批评稿件就象带刺的玫瑰,它香馥扑鼻,逗人喜爱,是报坛这个大花园里的一支鲜花。今年来,我在采写表扬稿的同时,也写了几篇批评稿,其间也听到一些反批评。几番周折,算是尝到了“栽刺”的甘苦。那么,采写批评稿件需要注意什么呢?我的体会是: 一是要与人为善,词真意切。写批评稿件目的在于帮助被批评者认识错误,改过自新,推动工作。众所周知,批评稿件大多反映阴暗面,稍不注意,就容  相似文献   

15.
《局长热线》是老河口报去年9月在一版开辟的一个新栏目。它主要针对群众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平凡小事,开展舆论监督。栏目开办近一年来,得到了上至市长,下至普通群众的一致肯定和欢迎。今年5月在全国县市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 新闻舆论监督,群众欢迎、称赞,这是事实。然而舆论监督难,特别是县市报的舆论监督更难。县市报要开展批评,阻力重重。原因是被批评者往往握有一定权力,他不出面,也有一大堆说情者。更有甚者,你批评了他,他会给你小鞋穿,叫你有苦说不出。县市区域较小,县市报的领导、编辑记者和被批评者,往往是熟人、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搞得不好都很尴尬。再者,县市报是“土船”,不能象大报的记者,我批评了你,你奈何不了我。县市报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它的许多事要靠各有关单位、部门支持,如果得罪了某方“土地”,你要想在它那方取得支持,很难。还有,我们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对舆论监督有一  相似文献   

16.
批评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这几年因为不准确的批评报道引起的新闻官司也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是被批评者讳疾忌医、无理取闹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批评稿件不准确或不完全准确引起的,值得编辑记者引以为鉴。因此,我们要特别强调批评报道要注意准确性: 一是事件本身真实准确,这是批评报道的基础。不真实就谈不上准确,但即使新闻事实本身是真实的,也应注意其准确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可以说,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事即使有,也很少,大部分事物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糅合在一起,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其中某一个方面更突出而已。因此,在批评报道中对事件的定性要准确,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不要无限上纲,脱离事件本身的范围和程度;二是不能以偏概全,不因失误抹杀成绩,不能批评某一个人就把一个人说得一无是处,不能批评一件事就把一件事中的积极因素抹杀。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不大愿意写批评文字的。这原因大抵是:瞎捧之风未泯,批评势必讨嫌!不少人都装着胡涂,好话说尽,你却净说些煞风景的老实话,难道不讨嫌么?其次,我很怕没完没了地被被批评者所纠缠:你本来说的是东,他偏来说西,南辕北辙,不得要领;再其次,一些被批评者的心态也变异得奇怪,颇有一些具有“挨批积极性”的人在,他硬是想借被批评“出名”。批评文章,成为被批评者的“出名”广告,这不又有点可悲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人,总有“不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尽管社会环境比较宽松,但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怕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夭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新闻界一直被新闻纠纷和诉讼所困扰。据了解,绝大多数的“新闻官司”是由报道失实引起的,因报道失实而侵犯了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也是导致新闻单位败诉的主要原因。新闻单位在履行新闻报道职责的同时,如何做到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而避免对簿公堂?,新闻媒介在所作报道失实时及时发表更正、在作批评报道时允许被批评者发表答辩是化解纠纷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搞批评报道难,搞广播电视批评报道更难。难在如何使被批评者在我们的话筒前、镜头下现身说话,躬身自省;难在如何现场拍录到被批评者的丑闻丑事,用事实来教育和感动受众;难在如何使有关领导感到批评报道不是在给他们脸上抹黑,而是在帮忙,为他们“擦灰尘”。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如何搞好广播电视的批评报道进行了探索,体会到采写批评报道一定要坚持做到: “恨”字切入 “成”字归宿 有的记者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现象,常常出于激愤,因而用字刻薄,图一时之痛快。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采取“恨”字切入,“成”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