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开展体育教育和谐环境的建设.本文分析了构建高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的重要性意义:和谐环境有助于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和谐环境有助于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指出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师生缺乏阳光体育运动意识;高校缺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设施保障;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应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构建高校和谐环境,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措施,包括构建浓厚的体育运动校园氛围;构建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环境;构建轻松愉悦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因此,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高校构建和谐环境,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2.
如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一项重大的社会课题.文章探讨了我国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研究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如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一项重大的社会课题。正基于此,笔者探讨了我国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研究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沈桂萍  石丹青 《考试周刊》2009,(24):166-167
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是使学生能够在人生各个时期把体育活动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来安排。本文指出,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手段,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体育教育,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学报》2019,(2):80-86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运转本应是被期望的常态特征,但是目前高校阳光体育基础设施增建乏力,活动督导与监控体系缺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处于无序断层状态,身体体能与体质状况未体现明显改善趋势.通过研究发现,手机网络影响、传统思想禁锢、体育锻炼效用的认识不足等,导致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频率与强度乏力.以动机理论作为切入,有效填补学生参与阳光运动的长期驱动力的缺失,继而建议,从制度外部保障、教学核心内驱,以兴趣导引、宣传强化,营造全校氛围.多管齐下、内外兼力而形成长期动机,继而催发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真正自发向阳.  相似文献   

6.
"阳光体育运动"工程是繁荣高校体育的巨大工程,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但目前多数高校课余体育活动呈现出松散随意的状态.针对这一现象,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指导性课余体育锻炼前后学生身体素质作了比较分析,得出了结论和建议,为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工程,繁荣高校体育文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比照法等,探讨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教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高校篮球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耐力、弹跳及心肺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田建 《华章》2010,(31)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巩固运动技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手段.本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建议:高校应通过增加场地和体育器材设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娱乐活动和竞赛活动等方法加大力度进一步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继而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毕节试验区职业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推广重视度不够,但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是积极的。学生每周参与阳光体育锻炼的次数不高、每次活动时间短,男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稍好于女生。学生进行锻炼的活动项目主要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慢跑等简便易行的项目,且男、女生在主要参与项目上差别不大。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在学校体育场,组织形式主要是与同学(朋友)一起或个人单独活动,校内各种团体组织在促进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上没有发挥实际效用。建议:毕节试验区职业学校应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健康体育运动中来。并把阳光体育运动提到日常教学的高度,形成制度。同时切实加强对体育经费的投资及监管力度,改善运动场地等条件,做好学生进行阳光体育活动的基础性保障。并且加强对阳光体育锻炼的组织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组织成员的作用,开展符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的体育活动项目,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相似文献   

10.
将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愉快的精神指引下进行规范的体育技能训练,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促进小学校园的体育运动潮流和全民体育健身活动。  相似文献   

11.
董会娟 《考试周刊》2012,(18):121-122
阳光体育运动犹如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国家号召广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有人曾形容"阳光体育运动"意味着学校体育的春天到来。"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这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目的是以阳光体育为抓手,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  相似文献   

12.
张帅  吴俊杰 《考试周刊》2013,(14):108-108
推广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而且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文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分析研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课在教材选择上片面、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的现状,本文认为应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为契机,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进行重新审视和改革.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突破口,拓宽高校体育教材内容空间,丰富体育课教学形式和手段,调动广大青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有效地开展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一、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现状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将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学生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有大量的身体接触,难免会发生伤害事故。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对《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下发以来近两年学校  相似文献   

15.
阳光体育运动与职业中专课外体育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施国家教育部新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阳光体育的目的是追求身心的健康,通过阳光体育,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培养健康、科学、文明的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在阳光体育运动俱乐部模式教学中,学校可以紧扣时尚体育机能设立体育运动项目,突出娱乐性,健康性,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要,把学生真正吸引到阳光课堂中来,建立起“健康第一”理念,养成终身体育锻炼良好习惯。所以,把“阳光体育”运动俱乐部模式教学纳入到高校的阳光体育活动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潘思霖 《中学文科》2009,(9):106-106
“阳光体育”是“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简称,“阳光体育”的目的是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体育课是开展阳光体育的主要形式,也是落实阳光体育工程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障。因此,上好体育课是落实好阳光体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阳光体育运动,是为推动全国亿万学生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而专门设立的群体性体育锻炼项目。它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宣传口号,深入研究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以体育为手段,促进中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阳光体育运动旨在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可促进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人才储备.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要与7号文件夹相结合,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实施主线,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为主,社区体育、家庭体育为补充,并制定相应评价考核制度,加强阳光体育校园文化建设和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实现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费晓霞 《考试周刊》2011,(22):136-137
在高校开展排舞运动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团队意识的培养,而且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推广;不仅能丰富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推广的手段,而且能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