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鲁迅的不少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所以谈到鲁迅在自己小说中的影子,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这些小说中“我”的形象。《呐喊》中有七篇小说有“我”的形象,除《孔乙己》中的“我”是个酒店小伙计,《头发的故事》中的“我”是个阅历还浅的青年以外,其他五篇小说中的“我”,显然都有  相似文献   

2.
揣摩     
《孔乙己》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可是篇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并非鲁迅自己,咱们确切知道鲁迅幼年没当过酒店小伙计,这就可以提出个问题:鲁迅为什么要假托这个小伙计,让这个小伙计说孔乙己的故事呢? 大概鲁迅要用最简要的方法,把孔乙己活动的范围限制在酒店里,只从孔乙己到酒店喝酒这件事上表现孔乙己。那么,能在篇中充当“我”的惟有在场的人。在场的人有孔乙己,有掌柜,有其他酒客,都可以充当篇中的“我”,但是都不合鲁迅的需要,因为他们都是被观察被描写的对象。对于这些对象,须有一个观察他们的人。于是假托一个在场的小伙计,让他来说孔乙己的故事。小伙计说的只限于他在酒店里的所见所闻,可是,如果咱们仔细揣  相似文献   

3.
一、独特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孔乙己》是以小伙计“我”作为叙述人的。从表面看,“我”只不过是为了刻画孔乙己形象而预设的一个穿针引线的次要人物。鲁迅以“我”为联系全篇的主线,孔乙己的出场、经历、遭遇以及悲惨结局,无不是通过“我”的目睹、追忆写出来的。而从深层次来理解,我们会发现,“我”在文中对表达主题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整篇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是以“我”为主体的故事,在“我”眼中,孔乙己只是一个可笑的叙事对象,孔乙己的故事是“我”灰色生活的一种点缀。在文中,“我”随着小说的演进,逐渐被“掌柜”、“短衣…  相似文献   

4.
在对现代叙述学理论还相当隔膜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想当然地把小说的叙述者和作者等同起来。例如,把《一件小事》、《故乡》、《祝福》等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视为作者鲁迅本人。即便面对那些叙述者明显不象作者的小说,如以一个无知且没有同情心的酒店小伙计为叙述者的《孔乙己》等,也不会去寻根究底,至多视其为小说家玩弄的一个无足轻重的花招。但是,现代叙述学认为,  相似文献   

5.
鲁迅《呐喊》中的一些小说,如《狂人日记》、《故乡》、《社戏》、《一件小事》、《孔乙己》等,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作品中的“我”,既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又常有作者自己的某些经历,包含了作者自己。《徬徨》中,虽然这种情形已减少,但仍可见到一些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如《祝福》等。是否可以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并且在小说的人物“我”中带有作者的影子,构成了鲁迅早期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一件小事》 (一)本文的写作时间和发表的刊物以哪种说法为是? 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在篇末写的是1920年7月。很多人就认为这是本文的写作日期。关于发表的刊物,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副刊》上,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创刊纪念增刊》上。 经查阅“五四”时期主要报刊的目录,本文是发表在1919年12月1日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劳动专号)上。因而本文的写作时间最晚也在1919年12月以前。从《鲁迅日记》的有关记载来看,1919年11月中,下旬,他和《晨报》都有函件来往,可能是有关本文的。文末写的日期,当是在编入《呐喊》小说集时,作者补记时错记了。 (二)为什么不宜把作品中的“我”与鲁迅完全等同起来? 在小说创作中,用第一人称“我”作为主人公或作为展开情节的线索,是常见的方法。用第一人称或用第三人称主要根据主题和题材的需要,如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因为写的是历史题材,没有一篇用第一人称。如《呐喊》、《傍徨》两部小说集中,25篇作品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11篇。 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不能完全当真人真事看待。分析《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时,不能把“我”和鲁迅等同起来。一是鲁迅当时的思想境界大大超过了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以“我”这个小伙计的口吻,叙述了在鲁镇咸亨酒店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写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文中除了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外,还塑造了“我”的形象。笔者认为:“我”虽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同情者。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对现代叙述学理论还相当隔膜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想当然地把小说的叙述者和作者等同起来。例如,把《一件小事》、《故乡》、《祝福》等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视为作者鲁迅本人。即便面对那些叙述者明显不象作者的小说,如以一个无知且没有同情心的酒店小伙计为叙述者的《孔乙己》等,也不会去寻根究底,至多视其为小说家玩弄的一个无足轻重的花招。但是,现代叙述学认为,叙述主体(作者)尽管指导着叙述者,但二者又是分离的。叙述主体最终归属于实际的现实世界,而叙述者却属于虚构的文本世界。应该说,叙述者存在于一切叙事作品中,他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提到孔乙己,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因为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孔乙己》一直都被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读过初中的人都“认识”这位“大名鼎鼎”的无冕“秀才”. 说到这篇小说的线索,大多教材分析和教师讲解都认为:“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于职务的关系,“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描写孔乙己.这样归纳很有道理,也很“直观”,教师便于讲解,学生听起来易于接受.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认为“笑”也是贯穿这篇小说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社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并采取了前后对照的结构。按照小说叙述的顺序,前半部分是写“我”两次在北京看戏的感受和印象,后半部分是写“我”小时候在乡下看社戏的情景。因此,根据这种结构特点,把小说中的三场戏联系起来进行对照性阅谈便更易于把握这篇小说,也更能理解鲁迅这样安排结构的匠心。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算是文字学功底颇深的人了,茴香豆的茴字,他居然会四种写法。本想用长指甲蘸了酒,在柜台上写给小伙计看,无奈小伙计对“文字流变”之类的学问不感兴趣,他显出极惋惜的样子。他惋惜什么?惋惜在成亨洒店找不见费识自己的知音?还是惋惜小伙计如此胸无大志,居然连“做掌柜”的理想都没有?不想当掌柜的伙计可不是好伙计!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新文学的第二篇小说,写于1918年春。作品以二千多字描叙了孔乙己痛苦和不幸的一生,高度浓缩了旧中国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不愧为是一颗璀灿的短篇明珠。著名作家巴金称赞“《孔乙己》写得多么好。”短篇名家沙汀把《孔乙己》视为典范之作。一些中外作家和评论家也赞誉《孔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我”在咸亨酒店的见闻,截取孔乙己的生活片段加以描写,同时也打破了小说叙事的传统结构形态,使其由“时间链”式变成“横截面”式。小说围绕“我”的“笑”和“我”看到的“笑”来叙事,“笑”字在作品中出现了十多次。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经常使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抒情。在《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有12篇用的是第一人称。这些小说中的“我”或为衬托主人公而设,或为便于直接抒情议论而设,或充当串连故事的中介见证人,也可作为文章中的主角出现。他们从不同角度起到了深化主题思想,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这种写法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行文自然、亲切。下面我们就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作为实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艺术特色。(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采用自叙形式,把一件小事的经过和“我…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以“我”这个小伙计的口吻,叙述了在鲁镇咸亨酒店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写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文中除了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外,还塑造了“我”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小说仅用了2600个字就塑造了一个传世形象:孔乙己。在教学这篇小说时,我认为本文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我”在咸亨酒店的见闻截取孔乙己的生活片段加以描写的,同时也打破了小说叙事的传统结构形态,使其由“时间链”式变成“横截面”式。小说围绕“我”的“笑”和“我”看到的“笑”来叙事,“笑”字在作品中出现了十多次。其实仔细分析,可以把“笑”分成四类: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了孔乙己的凄惨遭遇,塑造了一个位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形象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20.
鲁迅曾说过,《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小说。在不足3000字的篇幅内,鲁迅不仅塑造了孔乙己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特别深刻地揭示出了造成孔乙己悲惨结局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写得凝练精粹,是一篇艺术精品。作品中的主人公是孔乙己,环境是咸亨酒店。作者以酒店小伙计“我”的视角,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的表现和处境,将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作品开头就对咸亨酒店这样的典型环境进行了描绘,揭示出它独特的“格局”,这是一种体现严格的顾客身份的等级制格局,分为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和坐着喝酒的穿长衫的上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