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品德课生活化,是针对以往品德课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忽视学生成长需要,成人化、政治化、模式化等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旨在执行和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思想和方式。具体地讲,课程“回归生活”,课堂走向生活是品德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特征。它是品德课的内容来自生活,通过展现典范事件的过程或瞬间,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几年来本人就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作了以下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正>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我与自己、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内容。相较道德、心理、法律等内容而言,国情国策模块内容似乎远离初中学生日常生活。因此,如何打破国情国策与初中学生日常生活的隔阂,融合国情国策与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便成为道德与法治国情国策模块教学设计首要思考的问题。现以《道德与法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学中,由于教材涉及到的大多数法律知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儿童立场,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质疑、判断、分析、反思,自主建构相关主题的法律知识体系,缩小儿童生活与法律条文之间的差距,实现道德情感的认同、道德认知的巩固、道德品格的生成,以及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的自主成长.  相似文献   

4.
体验生活的道德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向青年学生日常生活资源开发的道德体验,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又是寻求支持道德学习的条件。传统的道德教育由于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丧失了生活意义,而体验生活的道德学习起始于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贯通,使学生对生活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日常生活历程中,收获人格发展与认同中所需要的体认。  相似文献   

5.
"儿童道德成长护照"以扩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提升学生道德认知为目标,为不同年段学生搭建交往平台,扩大学生的朋友圈,拓展学生道德生活的范围。"儿童道德成长护照"记录伙伴之间最有意义的故事,通过班级分享、年级巡讲、校级演讲,让最感人、最有意义的伙伴事件辐射更多人、影响更多人,以学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积淀学生自己的道德成长力量。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道德教育“工具化”与“理想化”的影响,使得我们的道德课堂以不同的方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用生活的眼睛审视德育课堂就是要增强教师的变革意识,使其在真实意愿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道德冲突,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让学生在生活中成为生活着的人!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工读学校的学校德育经常遗忘、远离真实的学生生活,尤其是"问题学生"的真实生活,片面地用科学技术、工具理性、道德灌输来入侵学生的生命世界.工读学校内部的德育更多是一种直接的道德教育.在工读学校,直接的道德教学必须转向间接的道德教育,实现全方位德育,营造全方面的德育环境是关键,在工读校园生活中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全方位的道德影响,工读学校的德育才有前途.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知识学习,更应该围绕“德性”建构“生活事件”,引领学生运用知识观察、思考、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情理交融的生活课堂里立德铸魂,在广袤的社会大课堂中践行“德性”、发展道德思维,更好地引领学生的道德价值成长。  相似文献   

9.
负面道德经验是指在道德生活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假、恶、丑性质的道德事件或行为,有时也被称为“恶德”。负面道德经验在学校德育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人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回避或拒斥的态度。课程化的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发挥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处理负面道德经验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小学低年级是人生启蒙的关键阶段,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小学生掌握必要的法治常识,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小学低年级道法教师要以教材为核心,紧密围绕儿童成长及发展的生活路径开展道德法治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培养小学生的生活智慧,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分析了当前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如何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情感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其意义不仅在于社会生活是道德及其教育的起点、学生的道德发展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实现,而且在于只有与学生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德育内容才能有助于建构学生的主体(心理)意义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是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强调要以学生的视角和学生的“生活事件”来呈现教材的教育话题和案例,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留出空间,推动学生的自主建构,将教材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增进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关系,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情感需求,是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新型师生关系建构和教师成长的基本追求之一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0,(61):111-112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小学生三观并不成熟,容易在成长中受到多重影响。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基本道德与法治观念的重要学科,能够助力学生顺利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好的思想行为习惯,推动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而文章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原则的介绍,提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  相似文献   

13.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发展人格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知识源于教材,更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设计由浅入深的梯度内容;展开由"我"及"他"的温情观照,丰富学生的个体经验;进行"变客为主"的主体转换,提升学生的成长智慧,实现学生更好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创设的一种场景,它可能是一个故事、一则新闻、一组数据,也可能是一幅图画、一段视频、一个小品。道德与法治课从初中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出发,基于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和认知,以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困惑、冲突为突破口,深入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思想提升。基于生活的教材编排,必然要求教学从知识逻辑走向生活逻辑,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设置各类寓含课程观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探究、体悟中得出  相似文献   

15.
小学阶段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高度活跃的阶段,道德观念也逐渐由他人管教向自律转变。小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尚且肤浅,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具有道德和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理解道德、学习道德、践行道德。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活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学习、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王先 《陕西教育》2011,(3):23-23
多年来,思想道德教育给大家的印象是费力不讨好。道德标准高深的理论远离了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中学生多样化发展,然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期,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治》教学,离不开学生日常生活。学生生活的领域主要有课堂、校园、家庭。在课堂,引导学生回望生活,由人及己,是构建道德认知的有效途径。在校园,巧用日常校园"真情实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校园,立足日常,关注成长,巧用赏识,能有效培养成长思维、坚强意志。在家庭,用好日常家庭教育力量,能实现"使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新霞 《新教师》2019,(9):67-68
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的培养如果脱离了生活,一切就是纸上谈兵了。现行的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是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以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来构建教材内容,关注儿童的生活,以此解决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在低年级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与生活的逻辑,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从而构建有效课堂。以下,笔者就如何立足学生生活,优化品德教育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更多地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并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章围绕教师在日常生命安全教学中应当重视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探讨采取有效措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