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2014年1月,厦门大学药学院副教授李良成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医学院研究人员在糖尿病研究专业领域的顶级学术杂志——《Diabetes))上发表文章.揭示了与2型糖尿病发生相关的一个关键基因。该项研究对揭示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尤其是开发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2型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药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引起了学术界专家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卞保应 《内江科技》2009,30(9):21-22
visfatin(内脂素)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它可以结合并激活胰岛素受体,模拟胰岛素的作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现有研究表明:visfatin可能在2型糖尿痛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它的发现为研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增加了新的内容.可能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3.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专科主任李延兵教授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垂体-肾上腺疾病、继发性高血压、生长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深入钻研,取得了诸多成果。  相似文献   

4.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5):F0004-F000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专科主任李延兵教授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垂体一肾上腺疾病、继发性高血压、生长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深入钻研,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Ⅱ型糖尿病(T2DM)占糖尿病发病率的90%以上,已成为影响全球生命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开发高效、安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T2DM小鼠模型对党参大孔树脂60%乙醇分离组份(60%-DS)进行了体内降血糖作用效果研究。采用链脲佐菌素(STZ)结合高脂饲料诱导的T2DM小鼠模型,评价60%-DS对小鼠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血脂四项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证实60%-DS能够降低STZ小鼠的血糖,改善葡萄糖耐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是临床上糖尿病最常见的类型,占糖尿病患者的85%,往往伴随血脂代谢异常的发生.近几年,大量的文献报道,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缓解临床症状,调控血糖和血脂水平,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值得推广应用.文章主要从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可行性.方法:对2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惠者行2周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强化治疗,前后对比分析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C肽反应.结果,强化治疗后,FBG、2hP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C-肽反应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低血糖现象少,依从性高.结论:对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惠者行短期强化治疗在基层是安全、方便、显效的,但缺乏大规模的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8.
Science     
《科学中国人》2022,(3):11-11
一个世纪的进步《科学》(Science)封面:1型糖尿病。《科学》杂志第6554期封面文章报道了胰岛素被发现一百年后,1型糖尿病仍然是一种需要终生日常管理的慢性疾病。一个世纪前,1型糖尿病的诊断是一致致命的。然而,1921年班廷(Banting)和贝斯特(Best)发现胰岛素为这种疾病治疗带来了希望,使它变成了一种慢性疾病,但仍然需要艰苦的终生治疗。科学的进步加深了人类对这种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的了解,但许多挑战仍然存在。在人类进入治疗这一常见和日益流行疾病的第二个世纪时,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克服挑战,最终目标是实现预防或治疗。  相似文献   

9.
黄一峰 《大众科技》2021,23(4):79-81
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比较复杂,很多相关因素都可能促使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如胰岛素水平、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糖代谢异常等.另外,一些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也可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文章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成立于1990年7月,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重点学科、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西太区执行委员单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委单位、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及广东省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单位。十余年来,内分泌科引进了国内外许多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及治疗方法。在学科带头人翁建平教授的带领下,该科室开展了2型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糖尿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机制与防治研究及甲状腺疾病防治研究等,尤其在糖尿病的早期干预研究及糖尿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at diabetes)Ⅱ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作用不足或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由遗传和环境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在诸多危险因素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最为突出,目前已经发现有不同种族的多个基因与Ⅱ型糖尿病相关联。各致病基因突变分别参与同一或不同病理生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杨云芳  杨旭芳 《中国科技信息》2006,(11):252-252,229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定银杏达莫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效果的影响,根据检测的四项指标(体重、血糖、血脂、胰岛素),综合评定结果显示银杏达莫对Ⅱ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效果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张曙云  沈征  钱凯先 《科技通报》2007,23(3):368-371
研究2型糖尿病大鼠和正常大鼠肾脏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糖尿病和正常大鼠的肾脏组织的mRNA进行检测。在4096条目的基因中共发现差异基因41条(其中5个基因上调,36个基因下调),全部在GeneBank中登录。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涉及多基因改变,用基因芯片在寻找新的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方面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是I型和中重度II型糖尿病患者日常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目前市售胰岛素制剂多数为注射剂,长期的注射会给病人带来躯体痛苦和耐受性,这已经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被长期困扰的问题。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剂型的开发近二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地研制探索中,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不少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制剂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从而使该类制剂的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以下重点综述了胰岛素口服、肺部和口腔等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STZ诱导的糖尿病对骨密度和血清睾酮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链脲霉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对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材料与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 正常组(n = 6),糖尿病组(n = 5)和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组 (n = 5)。大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STZ(50 mg/kg 体重),选择空腹12 h血糖大于12 mmol/L的大鼠为本实验所需的糖尿病模型。治疗组大鼠每天在同一时间给予1.8-2.2U的胰岛素。实验周期为持续32天。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法(DEXA)测定股骨密度,ELISA法测定血清雄性激素睾酮水平,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钙、磷浓度。结果:糖尿病大鼠的股骨密度和血清睾酮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 < 0.01),血清总碱性磷酸酶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胰岛素治疗组(P < 0.01)。三组之间血钙和血磷的水平无明显差异。胰岛素治疗后糖尿病大鼠的骨密度、血清睾酮与总碱性磷酸酶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糖尿病严重影响骨密度,胰岛素缺乏及雄性激素降低是导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重要原因。胰岛素治疗能预防骨流失和提高血清睾酮浓度。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在2型糖尿病发病人群中,80%以上的患者都伴有超重或肥胖。肥胖、胰岛素抵抗(IR)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能较好的降低血糖,减轻体重,降低心血管风险。本文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症的临床获益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链脲佐菌素(STZ)联合高脂饮食复制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观察茶多糖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90只小鼠给予高脂饮食4周后腹腔注射STZ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随机分成模型组、茶多糖高中低三个剂量组以及阳性药二甲双胍组,另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茶多糖组、阳性对照组分别按照计量灌胃治疗,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4周后,检测小鼠血清空腹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糖耐量等指标.结果 4周后,茶多糖中高剂量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以及总胆固醇均比模型组低(P<0.05,P<0.01),而给药组血清胰岛素水平比模型组高(P<0.05,P<0.01),并且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小鼠糖耐量有所改善(P<0.05,P<0.01).结论 茶多糖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并且能够改善脂类代谢.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INS)是目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主要药物,长期以来一直以注射给药为主,给患者带来不便和痛苦,为此,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INS非注射给药途径的研究,如口服给药、肺部给药、黏膜给药、经皮给药等,并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将近年来INS非注射给药的研究动态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1月,厦门大学药学院副教授李良成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医学院研究人员在糖尿病研究专业领域的顶级学术杂志——《Diabetes》上发表文章,揭示了与2型糖尿病发生相关的一个关键基因。该项研究对揭示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尤其是开发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2型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药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引起了学术界专家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追因2型糖尿病据报道,近30多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糖尿病患者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患病率已从1979年的1.2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探讨高原地区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并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住院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尿糖,餐前餐后进行动态观察。进行基础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使用达美康与复方丹参滴凡合用。结果:发现该方法对NIDDM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与尿糖有转阴和稳定作用(P〈0.01),而该地区糖尿病患病率又以Ⅱ型糖尿病为多,多数病人为继发,结论达美康与复方丹参滴凡合用,适用Ⅱ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