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说,作家老舍在投稿时,常要注上“如不适用,祁代扔掉”八个字。他说:编辑“不肯发表我的作品,是对读者负责,不是跟我过不去。”这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它既说明了老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说明了老舍对编辑的尊重。与此相反,有的人几经退稿后,便埋怨起来了,说自己是无名之辈,又没个当编辑的亲戚,这辈子是别想用稿了。个别人甚至因此而  相似文献   

2.
文人的作品广告与推销史文贵《扬子晚报》1992年4月1日一篇文章《老舍为自家作品写广告》(原载《团结报》)称:“中国文人为自家作品写广告,老舍恐为第一人。”但在最近几年,随着商品大潮的冲击,勇于推销自己作品的人已屡见不鲜了:“某作家”或“某诗人”等“...  相似文献   

3.
孙大为  孙楠 《兰台世界》2013,(19):109-110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先生具有崇高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他的短篇小说创造的。老舍是中国20世纪优秀的人民艺术家,同时还是一位集小说、戏剧、散文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现代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多部作品,其中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广为人们所熟知。同时,老舍作品的文学翻译成就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老舍先生是中国历  相似文献   

4.
沙伟 《湖南档案》2013,(7):16-20
毛泽东主席和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既是同乡,又是忘年之交。主席出生于1893年12月26日,今年是他老人家诞辰120周年。白石老人诞辰于1864年1月1日,主席比他小29岁。两位都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位出生在湘潭的白石铺,一位出生在湘潭的韶山冲,两地仅相距45公里。两位都叫“石头”,主席乳名石三,老人名为白石。两位都为“阿芝”,主席原名毛润芝,老人原名齐纯芝。两位都是湖湘巨子,一位是一代伟人、共和国缔造者,一位是世界文化名人、画坛巨匠。两人互相尊敬、互相关心,结下了深厚情谊,并留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卢虎 《出版参考》2010,(5):38-39
曾经有人问我:“在齐白石长达百年的人生经历中,他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衰年变法!”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没有衰年变法,就没有艺术巨匠齐白石;没有了齐白石,也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谈论的齐白石的艺术;没有了齐白石的艺术,中国近代美术史必将改写。可见齐白石衰年变法之重要。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主席和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既是同乡,又是忘年之交。主席出生于1893年12月26日,今年是他老人家诞辰120周年。白石老人诞辰于1864年1月1日,主席比他小29岁。两位都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位出生在湘潭的白石铺,一位出生在湘潭的韶山冲,两地仅相距45公里。两位都叫“石头”,主席乳名石三,老人名为白石。两位都为“阿芝”,主席原名毛润芝,老人原名齐纯芝。两位都是湖湘巨子,一位是一代伟人、共和国缔造者,一位是世界文化名人、画坛巨匠。两人互相尊敬、互相关心,结下了深厚情谊,并留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马国亮  流甄 《出版参考》2004,(12):54-55
从三十年代初期算起,最初为《良友》画报写稿的是老舍先生。第一篇的作品是一首勉励青年的诗。后来陆续写过几篇散文。众所周知,老舍一向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幽默文章的隽永,更可说是艺坛独步。我们向他约稿时,他总爱问:“你看我该写些什么呢?”于是我们便给他出题目。他每次给我们写稿,几乎都是经过这样的协商才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出版参考》2009,(5):41-41
第一次看见吴为山的雕塑是2000年4月,在南京大学和南京博物院。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他的多件作品。青铜的“齐白石”,从瘦削的脸孔,到长髯,到许多皱褶的长袍,捕捉了一个癯然独立的精神。费孝通是国际知名的社会学教授。我曾多次听过他的课与他的演讲。吴为山的“费孝通”比真人似乎更像费孝通:开朗的面貌,幽默的谈吐和乐观的精神都刻画了出来。“荷兰女王”是另一件我十分欣赏的作品。通常西方艺术家很难画中国人面或塑中国人像,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
用特别简单的语言表达出特别高深的东西.这才是老舍的“大白话”了不起之处。迄今.老舍仍是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数量最多的作家。今年.电视剧《茶馆》即将开拍.这是老舍第17部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曲辰 《湖南档案》2009,(5):24-24
齐白石由木匠成大师,三任妻子是左膀右臂。 齐白石七岁时由父母包办定下了个童养媳,平时玩在一起的小伙伴讥笑他:“哎呀咧!丑!就讨了堂客”。小白石那时不知道“堂客”为何物,曾在父母跟前哭闹过“我不要堂客”。到了12岁。他的小堂客陈春君过门进了齐家,  相似文献   

11.
采写“老舍之死”,第一个要找的受访人自然是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絮青。 傅光明:老舍去世前一天,从文联回家以后没跟您说过什么吗? 胡絮青:什么也没说,他自己觉得那500多人没有他,700多人也没有他。全国文联斗田汉、夏衍,也没他,所以他才给文联打电话要去。  相似文献   

12.
自从报纸一出现,新闻作品也随之出现了,大约是新闻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吧,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种“新闻笔调”。引起人们忧虑的“新华体”、“新闻八股”,其实也是指的它的笔调。30年前,老舍同志对首都新闻工作者作报告时,一开头就讲了新闻笔调的危害性。他说:“在西洋搞文艺的人就分成两种:一种是真正作家,一种是新闻记者,新闻记者也可能进行创作,也可能写出一本戏剧、一本小说,但是他的新闻笔调却是他的致命伤,他很难由一个新闻记者变成一个作家,这就是吃了新闻笔调的亏.”  相似文献   

13.
徐迟老人     
见过徐迟的人,谁都不会忘记他。因为他的面目有点像老外。我见到的是老年徐迟。因为要在省委礼堂召开《闻一多全集》的出版座谈会,要请省里的专家学者与会,于是我请可以说是同学的女作家方方介绍,请徐老与会。于是我带了《闻一多拿集》上门拜访。老人在他的书房里,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书房的面积不算小,摆设有他的电脑。这时他用的是286。老人是中国作家里最早使用电脑的人之一,据说他在买到电脑时曾在显示屏上打出一行字:“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后来更换了新电脑,他更说是用“彩色的光写字”。谈话从使用电脑开始。我问,用电脑会不会影响思维。  相似文献   

14.
老舍的“自传”用十放前的文坛,出一本薄书,又是序呀,又是股,作者还喜欢请人或自撰小传,藉此扬名,这是一种庸俗的风气。老舍对此颇为不满,于是亦作一“自传”,旁敲侧击,针吸时弊。自传全文如下: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出于北平。三岁失估,可谓...  相似文献   

15.
1950年11月,齐白石的家乡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乡开展土改运动。由于他家收过地租,本人又常居京城“赚大钱”,便被工作队划为“地主”成分。齐白石知悉后十分纳闷,因为他出身于清贫如洗的农家,4岁就给地主放牛,7岁上私塾后,因买不起煤油,晚上总是用松明点火作灯习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史料》2007,(2):70-70
著名编辑家赵家璧(1908~1997年)早年曾和鲁迅、老舍等作家有往来,在任上海晨光出版公司经理时,出版过鲁迅、老舍等人的不少作品。“文革”期间,迫于生活,一度卖藏书度日。1978年1月,赵家璧在给老舍夫人胡絮青的信中提到“我最近在写回忆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年夏初,应北京台的邀请,我和哈尔滨台的赵宗婕同志共同播讲了《四世同堂》这部小说。电台要求我们播出老北京味儿来。什么叫“老北京味儿”?我理解:就是要我们充分表现老舍作品的强烈的北京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就是要再现出老舍作品民族化的特色。所谓作品的民族化,就是要求作者运用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  相似文献   

18.
1997年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揭晓,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10卷本《齐白石全集》赫然榜上,该套书因其卷帙浩大、学术价值和精装精印以及齐白石崇高的艺术地位,在获“国家图书奖”的几本美术类图书中,应该说最受关注。它的组织、责编者是郭天民。   虽然知道《齐白石全集》的读者远远超过知道郭天民的人数,但郭天民在历经五年寒暑编就《齐白石全集》的过程中或之后,所得到的那份愉快与成就感,也不是旁人所能享受得到的。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些事情他不做别人也许会做,但是一切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事实上,在为人作嫁之余能…  相似文献   

19.
孙能苑  胡成娟 《今传媒》2016,(10):166-167
“衰年变法”是存在于艺术领域内的一个特殊现象。“衰年”即老年、暮年,它是指一个艺术家在暮年时段对自我艺术进行再次改造或彻底革新。由于齐白石的“变法”成果显著并影响深远,已成为“衰年变法”的典型代表。要全面认识和理解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我们不能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是要对他“变法”的促发因素、他内在的经验世界以及他所形成的笔墨境界加以系统分析。他的“衰年变法”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将民间艺术融入文人画提供了一种可能,还在于更广泛意义上为民族艺术注入了更多的人文要素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有一件事,过后多年想起来都让我感到内疚。那是1986年,我在阿克苏驻站,就住在记者站的小院里。有一天,记者站来7位老人。他叫什么名字,长的什么模样,事隔这么多年我已经完全记不得了。只知道他找我这个“新疆日报记者”,是希望借助党报的力量讨还公道的。从老人的叙述中,我知道他数天前为一桩纠纷,受到当地执法部门某些人十分粗暴的对待。当时我脑子里的念头是:“这种事管不了”,“写了报纸也未必能登”,结果几句话就将老人给打发走了。事实上,就算当时自己当记者的资历尚浅,调查一些复杂问题的功力也欠缺,但至少可以请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