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德成 《成才之路》2010,(16):47-4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就语文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应体现"人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行教材、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5.
张静 《考试周刊》2011,(70):49-50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是真正让学生感觉人的灵动心性的学科,语可以让学生尽兴参悟人性、人生,表达个体情意智慧。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地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却有意无意地强调工具性,淡化了人文性,形成了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6.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既是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又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教师普遍认可这一理论,在设计课时都会以某种情感升华活动结束,以求实现人文性目标.但可惜的是,这些活动经常给人牵强、凑合之感,效果适得其反.笔者认为,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不应该浅尝辄止,真正的人文性应该触动人的内心,在此基础上激发思考,并最终影响一个人的言行.人文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教师需精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和思维参与,水到渠成实现人文性目标.下面,以两个案例说明笔者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践人文性.  相似文献   

7.
要使孩子成为有知识、有理想、能做事、健康活泼有用的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就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和人文性等等。什么是人文性?《辞海》的解释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性”包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容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我国古代圣贤教育思想就具有人文性。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对人的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人文素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为其构成要素的人的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出于教师的社会角色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目标,也是教育人文性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1.理论背景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兴起和发展,人文性在语言教学中的制衡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人文"这个词。《易经》被认为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文献,《易.责》中讲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西方,"人文"一词则源于拉丁文humanus,古罗马人为了指称那些接受了古希腊文化的罗马人而创造了这个词,以此表示与"野蛮人"相反的"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因而,"人文"这个词具有"教化教养"的意思。而人文性,即是指对人之为人的关注,也就是对人之为人的宣扬,重点突出的是人自身的存在,是内含了人文性的张扬的。所以,当站在英语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一、设计理念 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产生什么思想,以及这些思想什么时候产生,他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词和句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语言赋予思维以具体的外壳,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基础。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语言来进行思维,或脱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无法脱离人文,性、思想,性;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思想性还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语文教学应该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和表达情感辨证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人文性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时代特征,成为课文课程的活的灵魂。作为语文工作者,应努力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写作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些只字片语,往往能体现作者的态度、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所以,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的渗透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文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文性的含义就是人与文化,人是文化中的人,人性、人道、人的本质、自我实现等一直是人文性所关注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促进完整人性和完全人格的发展。因此,新课程强调的人文性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都尽力把人当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更是将人文性定为课程性质的特点之一,可见,人文性与思想品德教育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工具性,淡化甚至回避其人文性,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叶圣陶指出:"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锯子、刨子、凿子等."显然,叶圣陶更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他认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教师与学生双向体验生命运动的过程.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也是人文性的应有定义.  相似文献   

14.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文教学的工具性,体现在写作训练的方法、技巧上;作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在写作过程的生活感悟、真情流露、自由表达上。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内与外、形与神的有机结合,这是实践作文教学新理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仅仅重视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与综合性,造成以往的英语教学对语言的“技术性”细节关注过多,而对语言的风格、意蕴、文化背景、美感特质以及人学习语言的心理和需求关注不够。其实,语言既是人们表达自我、认识社会、实现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的思想的体现,语言教学理应通过对语言的闸释反映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智慧,升华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的“人文性”,就是人性,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主张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也是人文教育,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人文教育。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的个体,离开了“人”,言将难以自立。  相似文献   

17.
口语交际是倾听、表达、应对的互动过程。小学语文新教材将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改为"口语交际",更加凸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与人交  相似文献   

18.
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这是人文性的固有之意。《辞海》对“人文”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是教化天下的,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它包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含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毋庸讳言,思想性是教化天下的主要内容,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核心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9.
摄影不仅是一门图像留存技术,也是一种视觉造型语言。摄影具有记录与表达功能,是一种通用性非常强的语言和视觉载体。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其核心是个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与思考,指向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摄影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大学应该通过专业的摄影基础课、艺术选修课或第二课堂、艺术讲座、社团、影展等方式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生命是自然界的奇迹,也是人的根本。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通过接受教育,人不仅能够认识世界、了解生命,同时也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语文教育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更加注重人文教育,尤其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人文教育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养成都有重要意义。而将生命教育渗透进小学语文教育,则能够实现语文教育实践性、人文性以及科学性的有机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助于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人文氛围,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